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系对分布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王宇露.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系对分布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王宇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系对分布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王宇露.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8卷第3期2016年6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D MANAGEMENTV0128 No3Jun2016文章编号:10048308(2016)03-009710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系对分布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王宇露1,黄 平2,单蒙蒙3(1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上海201306;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3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摘要:本文从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分布式创新的特点出发,运用资源基础理论、权力理论、创新网络与结构洞等理论,界定了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网络,揭示了影响创新网络顺利运作的三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
2、系,详细分析了平台双层运作体系中治理层的权力结构形成机理,归纳了平台双层运作体系中运行层的4种运行模式,最后剖析了平台的权力结构、平台的运行模式如何影响平台的创新网络,进而对平台的分布式创新效果产生影响,以期提升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效果关键词: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双层运作体系;分布式创新;创新网络;权力结构;运行模式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产业共性技术(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下文简称共性技术)是影响一个或多个产业发展的通用技术共性技术是企业核心技术形成的基础,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石但由于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品性质,企业参与共性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往往
3、不高如果政府对共性技术供给的支持不够,或者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方式不合理,就容易出现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往往通过直接补贴、资助研发、专项计划等多种方式,推动共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与结构升级国内外学者归纳了共性技术的多种供给组织形式,包括:国家工程中心、政府牵头的专项计划、企业技术联盟、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基地1 J、R&D共同体旧J、研发合作组织3、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作为共性技术供给的重要组织方式,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下文简称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着重解决共性技术创新、共性技术支持与服务等问题通过搭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
4、政府等组织的分布式资源,建立网络化的分布式创新组织体系,进行共性技术的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推动产品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政府、制造商、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组织形成了一个多中心的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s)由于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品性质,往往是共性技术的供给端组织,如政府、制造商、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成为创新的主体,并形成创新网络,开展分布式创新这一点与传统的创新模型存在不同传统的创新模型以制造商为中心,并且将用户作为创新的一个重要主体收稿日期:201410-08;修改日期:2015-05-0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5、节能服务外包关系的治理机制与外包绩效研究”(13YJC630174);上海电机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13XKJ02)停者简介:王宇露(1978一),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战略美国政府在1990年就实施了“先进技术发展计划(ATP)”,通过补贴和合作协议的方式,加速共性技术的开发,帮助企业创造与应用产业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此后,美国政府发起或推动了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数字电视大联盟等共性技术研究欧盟政府先后发起或推动了欧洲科技发展框架计划、尤里卡计划、欧洲科技合作计划日本政府主导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联合体、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日本下一代制造计划等共性技术
6、研发目前我国共性技术研发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是由多个单位共同设立专门的临时性合作组织,其次是由研究院所单独承担,大学或企业也单独承担了不少项目可以说,缺乏专门的f临时性或专业性研发组织_4 J万方数据98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28卷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本文在归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分布式创新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系,然后分析平台运作体系中治理层的权力结构,以及平台运作体系中运行层的运行模式对分布式创新效果的影响1 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分布式创新与创新网络11 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分布式创新特点分布式创新(distributed innovation,DI)是遍及或贯穿于组织供应
7、链内、甚至特定联盟内的一个特殊内部互联网络上的创新一JBogers和West8 o提出了分布式创新的多种模式,包括:领先用户创新(1eaduser innovation,这一领域的研究集中在由企业发起,用户参与的新产品Hi务的创新及创新的扩散)一。1、开放式创新(包括开放式软件的开发以及以Chesbrough为代表的开放式创新,集中于企业与企业边界外的其他组织的合作创新与创新的商业化过程)、积累式创新;社区或社会生产、共同创造等卜13 J这些创新模式在创新的焦点、动机、创新的本质、商业化过程等方面存在不同与一般的分布式创新有所不同,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分布式创新具有以下独特性共性技术的创新在多个
8、有着不同战略利益的组织之间进行不同于跨国公司各子公司、研发中心等单一组织不同区位单元之间的分布式创新,共性技术的分布式创新在不同战略目标的组织之间进行因此,共性技术的分布式创新需要考虑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考虑成员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与专有技术(proprietary techn01ogy)不同,共性技术处于竞争前阶段,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希望共性技术能广泛应用到一个或多个产业,充分发挥共性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与国家创新能力的社会效应然而,共性技术的社会效应发挥与企业独占共性技术、谋取先发优势的战略需求存在矛盾,从而会限制企业参与共性技术创新的意愿以上特性决定了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运行中必须解决两大矛
9、盾:政府试图充分发挥共性技术的社会效应,与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等组织参与共性技术创新意愿之间的矛盾;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创新与创新所有权争夺的矛盾这两大矛盾使得我们在设计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运作体系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治理机制与运行模式,协调好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组织的战略利益,明确政府、企业和大学等创新主体在创新中的角色、互动机制,协调创新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分布式创新的效果12 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分布式创新组织模式与创新网络根据创新的组织方式与开放程度,Sawhney和Prandellill 5提出了3种不同的创新管理模型:封闭的、有秩序的和结构化的创
10、新方法,以施乐公司为代表;完全开放的基于市场的方法,Linux操作系统和IBM公司的Alphaworks是代表;以太阳微系统公司Jini团队为代表,以社区为中心的开发模式我们认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分布式创新可以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型组织模式以及以社区为中心的创新组织模式121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型组织模式共性技术虽然都是处于竞争前阶段,但按产业共性技术的成熟度,可分为研究与开发两大阶段研究阶段以创建原型(rough prototype)为主要目的,而开发阶段则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开发,形成相应的产品和工艺研究阶段又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原型设计两个细分阶段对于部分成熟度(通过其所处的研发阶段来表示
11、)较低的共性技术,可以利用互联网,借助信息技术、网络通信工具,通过建立论坛、微信群等方式,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专家来探讨特定技术的创新122 以社区为中心的创新组织模式以社区为中心的创新组织模式可以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传统的电话、传真等沟通工具为载体的线下社区,也可以是以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沟通工具为载体的在线社区按组织方式的差异,以社区为中心的创新组织模式又可以分为问题解决型的商务类社区和自组织的创新文献提出了与分布式创新有关的概念例如:Chesbrough5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即位于同一地或不在同一地的多个组织之间的研发合作;Von Hippel61提出demo
12、cratized innovation,即用户和生产商之间的创新型合作,这一概念包括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与独立的个人用户之间的合作以及个人之间的合作这些互动的主体可能位于同一地,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薛捷和张振刚14甚至把共性技术的竞争前阶段特征作为共性技术的首要特点万方数据第3期 王宇露等: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系对分布式创新的影响机理 99创新类社区问题解决型(发布型)的商务类社区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政府、企业可以发布共性技术研发问题,平台作为知识中介,为发布问题的组织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问题发布者对方案满意,其将支付相应的费用,并获得与方案相关的知识产权自组织的创新类社区共性技
13、术创新平台的运作也可以采用自组织社区模式平台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共性技术研发主题,建立实体运作或虚拟运作的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通过设计激励机制,邀请成员组织的相关专家参与到社区的创新活动在创新类社区,社区成员能够通过对某一主题的反复研究和探讨,不断激发智慧灵感,产生新的思路、观点和见解,在知识转移和共享中实现共性技术的创新123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网络Virginia和Lucia【161提出,分布式创新跨越了组织的边界,为了提高创新的效果,必须建立特定的组织形式,如松散的创新网络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无论采用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型组织模式,还是以社区为中心
14、的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网络都是共性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创新网络是政府、大学、产业部门以及世界各地专家等创新主体围绕共性技术创新而形成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在运作时,创新网络通常将工作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化流程,并且明确各模块之间的接口创新主体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模块进行平行创新,与此同时,依赖于信任、合同等纽带,与其他创新主体进行协作,以分散式创新、协作式创新和累积式创新等方式最终实现共性技术的创新参照Michael。对网络构成要素的基本思想,至少3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创新网络的顺利运作:网络成员的资源,主要是指网络成员是否具有足够的资源与意愿将资源投入分布式创新中去;创新网络的
15、治理规则,主要是指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治理规范;创新网络的结构,主要是指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度,如网络整体的密度、中心度等下文将按此思路来分析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系是如何影响创新网络的运作,进而影响分布式创新的效果2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双层运作体系无论是从创新资源的投入还是创新主体间的关系治理来看,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分布式创新效果的好坏都与平台的运作体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运作体系可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个层面是平台的治理层,主要考虑如何治理平台资源投人主体间的关系按照Carliss和Baldwin【1副的思想,作为一个以分布式创新为任务的组织,共性技术平台的核心组织设计问题是
16、如何将多个不同的资源投入主体整合到一个内在连贯的网络进行创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平台的组织设计者必须考虑如何设计一种公平、公正的治理结构,在平台参与者之间分配权力,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确定平台参与者在平台运行中的角色、责权利以及创新收益权分配机制因此,权力结构是确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运作体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层,主要考虑如何治理共性技术创新项目参与主体间的关系,以提高平台运行效率与效果根据创新结构理论中的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TH),在平台的运行阶段,政府(包括政府机构与行业协会)、产业部门、大学部门(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知识生产机构)与分布在
17、世界各地的专家(下文简称分布式专家)是共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对这些参与共性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契约、关系契约以及科层等方式来治理21 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治理层与平台的权力结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成员的资源特质决定的由于各成员拥有异质的资源、能力,它们在平台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各有差异,各个成员在平台中权力的领域和大小有所不同,从而塑造了共性技术平台的权力结构典型例子是Threadlesscon,一个在线Tshin公司这家公司建立了Tshin设计的社区,任何人都可以设计新的T-shin,并对新设计Tshm进行投票排名Threadlesscom每周选择610个款式投入
18、生产设计被选中的创新者将获得价值2 500美元的现金和奖励,并将其成就在公司网站进行展示由此,Threadlesscom将社区形式的分布式创新与商务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一模式以Linux操作系统为代表由于数以千计的程序开发者的贡献,Linux从最初的1万行代码,发展到最新版的400万行代码人们参与这一社区的基本动机是用户的需要、好奇以及娱乐只要你有能力编写代码,并参加一个Linux内核邮件列表(LKML),就可以参与Linux的开发万方数据100 研究与发展管理 第28卷共性技术的集成性、超前性和风险性对创新所需的资金、设备与技术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限制了单个组织完成共性技术研发
19、的可能性从各类组织的组织使命、资源特点来看,政府、产业部门、大学部门是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建设者它们投入各种资源,组建了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成员间的资源禀赋和运行模式设计,决定了权力的分配与结构,而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权力结构则进一步影响了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运营中的资源流动一般来说,产业部门通常对共性技术的应用市场需求、商业化模式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拥有更先进的研发设备,研发资金也较为充裕而大学部门通常在共性技术的研发基础、发展趋势等知识方面有更持久的研究与积累,在共性技术的传播与知识培训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政府则在产业发展、企业扶持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有着决定权政府对共性技术平台的扶持政策等制度
20、不仅直接决定了其对共性技术平台的资源投入,而且间接影响了行业协会、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对共性技术平台的资源投入因此,我们不能像资源基础观那样将制度作为影响组织经营的外在环境或背景条件,而必须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变量,纳入分析框架这一点,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当今中国更有必要Sawhney和Prandelli1 5的研究发现,创新社区会由一个核心企业来治理,该企业往往既是创新社区的发起者,也是参与规则的制订者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核心成员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核心成员,非核心成员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根据现代产权理论,追求利润的核心成员必然会要求非核心成员创造增加值因此,创新社区吸引问题解决者的能力与追求利润的核心成
21、员的数量呈反比与注重“产权”的核心成员相比,一个“免费”的核心将会吸引分布式创新者的更多投资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利用了这一点,从而使得Linux操作系统成为一个功能全面的(fully functional)、开放源的操作系统因此,产业部门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经营实体,主导共性技术平台,必然会影响共性技术的扩散效应部分学者认为政府应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起到主导作用,企业应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占据主体地位5|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的定位并非仅从研发活动中追求经济回报,它们还可以尽可能地扩散共性技术的创新成果因此,大学是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的核心节点(key node)我们认为,
22、由于政府、产业、大学等部门的资源差异,它们在各自具有优势的资源领域将成为共性技术平台的整合者,并由此形成对相应决策事项的主导权这就意味着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一般是一种分布式权力中心欧洲最大的独立微电子研究中心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 Center,IMEC,也称为大学问微电子研究中心)就是一种分布式权力结构在其最高管理机构董事会中,约13是企业代表,13是高校教授,另外13是政府官员口1|至于各成员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权力结构中的位置,我们需要分析其资源的稀缺性与竞争性Kogut221提出,如果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导致它构成了一种瓶颈技术的
23、话,产权对网络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瓶颈资源产权的拥有能产生一种垄断地位因此,要分析各个组织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的权力或地位,必须分析各个组织所提供资源的稀缺性在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各种资源中,政府提供的共性技术研发的扶持政策是其他成员所无法提供的,具有稀缺性因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权力结构中,政府应作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策划、组织与参与规则制订者,决定平台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方向等涉及平台整体发展的重大事项产业部门和大学部门提供资源的稀缺性,取决于参与共性技术研发的企业数目、大学数目以及企业和大学在共性技术研发领域的知识重叠程度与技术领先程度一般来说,参与共性技术研发的企业数目越多,意味着产业
24、部门中的企业之间对共性技术的竞争越激烈;参与共性技术研发的大学数目越多,意味着大学部门中的组织之问对于共性技术的竞争越激烈在这种情形下,产业部门内部和大学部门内部之问将通过争夺平台权力结构中的核心位置、垄断知识或技术等方式,让共性技术平台的权力结构表现得Ghoshal和Bartlett191提出,资源的布局是过去资源流动的结果,而组织间网络资源流动受到权力分配的影响Brusoniet等201强调了系统整合者在松散组合组织间的关键作用它们的协调作用反映了对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技术发展的有效响应系统整合者领导和协调了网络中专业化供应商的工作,同时维持内部整合能力实际上,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可能存在多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共性 技术创新 平台 双层 运作 体系 分布式 创新 影响 机理 基于 网络 视角 王宇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