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学下矛盾修辞的生成过程研究.docx
《心智哲学下矛盾修辞的生成过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智哲学下矛盾修辞的生成过程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智哲学下矛盾修辞的生成过程研究 【摘要】矛盾修辞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生成始于认知主体的意向性。实现矛盾修辞表达的手段是心理随附性,矛盾的内容是涌现事物及其涌现的新质。矛盾本体的表征与矛盾修辞的主体心理感受之间看似矛盾或对立的,实则是有相关联系的。在心智哲学视域下分析矛盾修辞,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楚了解形成矛盾修辞中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人们对于矛盾修辞的理解,也更有利于心智哲学的运用与发展。 【关键词】心智哲学;矛盾修辞;生成过程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矛盾修辞进行了大量研究。王文斌教授(2022)指出,事物之所以具有凝聚力,是因为事物对矛盾双方具有对立的内在统一性,这也导致
2、矛盾双方在矛盾体的张力、形成和认知消解中的耦合效应1。臧永红(2022)在论矛盾修辞中心理距离的二重性一文中指出矛盾修辞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2。它凝聚了适度精炼和对立的概念,与读者原有积累的逻辑思维产生了心理距离。窦小英(2022)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英语矛盾修辞及其对应的汉语矛盾修辞格进行了动态分析,她认为,矛盾修辞具有心理表征推理、加强泛化、讽刺和幽默的功能,以期加深人们对矛盾修辞格的理解3。徐盛桓与何爱晶(2022)在转喻隐喻机理新论心智哲学视域下修辞研究之一一文中从心智哲学的视角探讨了转喻和隐喻机制中的一系列问题,他们认为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看,转喻和隐喻有三个不同的特征:转喻和隐喻是思
3、维模式,是代表主体价值选择的载体,最后作为语言表达的语言用例来实现4。邱晋、廖巧云(2022)从心智哲学视角对夸张修辞进行了探究。从心智哲学的角度看,夸张的产生始于认知主体的意向性,这决定了认知主体的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5。综上所述,有学者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修辞现象,但还没有人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分析矛盾修辞产生的过程。 一、矛盾修辞 矛盾是认知主体的心理感受与物理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矛盾的内容是新生事物及其产生的新质。通过对矛盾修辞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理活动的考察,我们认为,矛盾修辞的形成始于意向性。(一)矛盾修辞的特征。“Oxymoron”(矛盾)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明显地愚蠢”
4、,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修辞手段。古代哲学家认为,如果知识与真理之间互相矛盾,那么这是愚蠢的,而矛盾修辞恰好将意义上互相矛盾甚至相反的词语并置,因此,仅从语义上去理解矛盾修辞则是不符合逻辑的。比如,“afemaleman”就不符合语义法则。根据语义特征来理解“man”这个词,它的语义形成是基于其语义特征(-female),(+human)(+adult)的结合。“afemaleman”这一词组表现出相反的语义特征表明,这种说法是互相矛盾的。例如,-Female和+Female同时兼有通常是不符合我们理解的语义公式。基于主观考虑,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无法同时兼具女性与男性的双重身份。不过我们可以
5、从修辞学的角度去考察“afemaleman”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因为“female”一词是指该男子身上具有某些女性的特性。也就是说,我们可能认为该男子在其他某些方面是女性化的,比如说,他的举止行为或言语。因此,矛盾修辞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它的存在本质上被认为是合理的。所以,矛盾修辞是一种特殊修辞方式。(二)矛盾修辞的构成范式。矛盾修辞的构成主要分为三大类:并列关系、主从关系以及前后呼应关系。(1)并列关系A.名词+名词:比如,爱恨交加,生死之交。这一构成反映了在同一问题上的相反甚至对立关系。B.形容词+形容词:比如,richpoorguys(富有的穷人),喜忧参半的回忆(bittersweetm
6、emory)。这种构成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与不和谐,前后有显著的对比,非常令人难忘。(2)主从关系A.形容词+名词:比如,残酷的仁慈,聪明的傻瓜,高尚的谎言,永生的死亡。B.分词+名词:比如,alivingdeath(活死人),lovinghate(亲热的怨恨)。C.副词+形容词:比如,awiselystupididea(自作聪明的糊涂主义),bitterlyhappy(苦涩的快乐)。矛盾修辞的这种构成范式,通常被人们用来表达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凸显人物在情感变化过程中内心的矛盾与纠结。D.副词+动词:比如,deliciouslyaching(痛并快乐着),changelessl
7、ychanging(一成不变的变化)这种情形主要突出了所描述对象动作和行为之间的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E.动词+副词:比如,shinedarkly(暗淡地发光),burncoldly(冷焰燃烧),hastenslowly(慢慢地快起来)。矛盾修辞的这类构成范式,一般表示某一行为在同一事物上具有显著的对比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二、心智哲学与矛盾修辞的生成 (一)意向性与矛盾修辞的生成。意识的产生通常经由以下过程:首先,外部客观事物映射于人类大脑,然后,经由认知主体对该事物的感知与认知加工,最后产生主观反应。在语言的使用中,感知和感觉的过程何时开始?心智哲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意识活动和知觉活动始于作为客
8、体活动的意向性(徐盛桓,2022)6。意向性是人的心理能力的重要特征,是人类进行客观活动的基本心理条件。具体来说,就矛盾修辞而言,矛盾是人们对客体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心理活动。词语核心与修饰语在人们思维中的融合或对立是不同主体的意向性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意向性是矛盾修辞生成的开始。在语言研究中最早提出“意向性”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11010)7。将事物的意向性表达和言语行为进行比较之后,他指出二者在结构层面上是相似的。塞尔认为,意向性的心理模式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结构特征,意向状态是对其内容的描述。塞尔之所以将心理状态的指向性或者关指性称为意向性,是建立在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智 哲学 矛盾 修辞 生成 过程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