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底图管理模式转型探究.docx
《科研院所底图管理模式转型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院所底图管理模式转型探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研院所底图管理模式转型探究 摘要:底图是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时形成的原始图形记录,是科技档案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底图管理工作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入手,分析了底图管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底图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型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底图管理;管理模式;信息化;转型 底图作为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时形成的原始图形记录,是科技档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价值。底图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唯一性,在同一个设计阶段,往往只归档保存一套原始底图;二是高利用率,无论是新产品的研发还是定型产品的投产,都离不开对存档底图的频繁利用;三是载体不稳定,底图一般类属硫酸纸载体,本身耐久性与机械强度较差。
2、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底图管理工作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底图管理模式的转型,对于解决传统底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底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底图管理模式转型,即底图管理工作向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型,提升底图管理质量,使底图更好地为企业科研生产服务。本文以某科研院所的底图管理实践为例,提出底图管理模式的转型思路,供同行参考。 1传统的底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底图存放与保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的纸质底图幅面大小不一,主要以平放或卷放的方式存放,占用面积较大,如不采取措施将
3、造成胀库的问题;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科研生产任务愈加繁重,底图规模逐年扩大,但囿于库房面积与档案装具有限,许多新形成的底图无法及时存放;底图的特点客观上带来了保管不便的问题,即纸质底图在保管过程中由于本身载体的自然损耗和人为的频繁利用,极易发生破损现象,加上底图具有“孤本”属性,在日常保管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二是底图工作业务模式问题。主要指底图信息化管理发展滞后。底图归档、复制、发放与登记等工作采用的都是纸质审批和人工作业模式,底图流转效率低下,工作中还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不能追溯任务进程、没有形成办理记录。此外蓝图的标识也比较低效,蓝图是以底图为母版晒制而成的,因材料多为蓝
4、色,故称为“蓝图”,底图用于存档,蓝图则发往生产一线使用。在蓝图下厂之前,通常由档案人员标记图纸的生产批次、使用部门、用途等相关信息,传统的做法是在图纸上人工加盖刻有标识的印章,但是这种做法效率极为低下,尤其在生产的高峰时期,工厂对蓝图的需求量剧增,传统的蓝图标识方法很难满足生产现场的需求。三是档案人员队伍建设问题。长期以来科研院所档案部门缺乏业务能力强、学历高的档案人员,特别是缺乏既懂档案业务工作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底图管理模式的转型,科研院所现有的档案人员应当利用多种途径提升业务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科研院所还应当重视档案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引入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底图管理
5、模式转型的思路 信息时代,需要思考如何应用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创新底图管理模式。总的来说,新的底图管理模式应当包括如下要点:应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的底图管理工作向着无纸化方向发展;开发底图归档、复制、标识、发放、登记的全过程、网络化管理流程,各业务环节在线上实现高效流转和全流程监控;采用相关技术手段,实现蓝图标识的自动化。具体分析如下。2.1推动底图无纸化进程。实现底图无纸化管理,能够有效规避纸质底图丢失或破损带来的风险,也可以节省档案库房的存放空间。底图无纸化一般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层面同时抓起,随着各类科研院所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日臻完善,要充分利用系统对底图完成各级签审,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研院所 管理模式 转型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