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合作的回顾与展望.docx





《职业教育合作的回顾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合作的回顾与展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职业教育合作的回顾与展望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德职业教育走上交流合作之路。三十余年来,中德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合作经验,合作成果丰硕,然而中国职业教育长期致力于“移植”德国经验,而职业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和创新不足,导致当前中国职业教育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无法完全照搬德国模式,另一方面尚未能建立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关键词: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合作;双元制;本土化一、学与不学:两种不同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走上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之路。三十余年后,关于中国今后应如何看待德国经验,中国教育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学与不学,已经成了一个争论话题。有学者认为,由于社会背景不同,职业教育
2、发展历史迥异,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无法简单移植的。1德国前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曾直接指出,十多年前,江苏、山东、天津等地就尝试引进德国教育模式,但都没有成功。最重要一个原因,是中国还没有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传统。发展职业教育需要社会传统环境匹配,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这样的传统环境,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还不可“移植”。2然而有学者却认为,尽管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不高,学生动手能力差,职业适应性不高,这些都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德国职业教育模式能够克服的问题。3因此这种观点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职业教育必须继续深入学习德国经验。中国今后究竟应
3、如何看待德国经验?这得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历程中寻找答案。二、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回顾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历程,借鉴相关研究文献,本文把整个历程分成引介推广、进修培训以及创新应用三个阶段。(一)引介推广阶段(11010-11019)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在此阶段主要是“输入型”合作项目。11010年时任中国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访德,并邀请中德双方专家探讨和制订中德职业教育和师资培训合作,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之门从此正式打开。11013年中德实施第一个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南京建筑学校合作项目。11015年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成立。11014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德国总理科尔在德国签署中华人民
4、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是指导中德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同年9月部“中德职业教育联合工作小组”在北京成立,并发表中德职业教育倡议行动联合公报。两个月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十年成果与展望”研讨会在杭州召开。19101年,中德第一个培训职教管理人员合作项目“职教管理人员培训”开始实施。19101年10月,旨在探索农村地区职教发展新模式的中德唐山农村职教合作项目启动。4据统计,11014年11014年期间有200名德国专家短期来华讲学,受德技术合作公司委派到中国工作的德国职业教育长驻专家多达56名。5在推广方面,中国教育部自11014年以来
5、在沈阳、苏州、无锡、常州、芜湖、长沙市六个城市、101多个单位推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开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试验。6(二)进修培训阶段(2000-2022)21世纪以来,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合作走向新阶段。“目前两国合作出现了三大转变:在形式上由输入型向输出型转变,在内容上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获取型转变,在机制上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6”2001年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2003年同济大学等七所职教师资培训机构被中国教育部确定为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国内培训基地。2004-2022年间,中德职业教育师资进修项目共选送900余名中职骨干教师到德国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6
6、2022年11月,第二期“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启动,再次选送大批教师到德国进修。2022年“中德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养项目”成果和经验开始向中国西部辐射;同年,为期三年的“中德广西行动学习”项目正式启动。2022年“职教与培训亚洲区域合作平台项目”启动。同年11月,“2022中德职教国际交流大会”在南京召开。4总之,中德职业教育此阶段的合作重点是选派师资赴德进修和培训。(三)创新应用阶段(2022-2022)2022年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访问德国,双方签署“中德科学教育年”共同声明,决定举办“中德科学教育年”,以促进两国高等学校、职业教育及尖端科技领域的合作。这推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进入了新的里
7、程。同年11月,中德双方在南京联合举办主题为“创新与合作中德职教同行”的2022中德职教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德职教合作30年庆典暨中德职教合作发展论坛。2022年10月,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以“扩大交流、扩展合作、促进发展”为主题的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在山东青岛召开。72022年6月,中德两国总理达成“双方要建立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和高校示范伙伴关系”重要共识。同年11月,2022年中德职业教育交流大会在天津召开。2022年12月,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大会暨中央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广州召开。2022年11月,2022中德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2022年为中
8、德创新合作年。同年7月,2022年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中德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在山东淄博举办。综上所述,尽管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并非尽善尽美,但我国学习德国经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数以千计的国内教师参加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他们通过赴德进修,提高了自身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回国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推广,带动了更多教师参加教学改革,8从而促进了国内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关于“学与不学”的争论,“学”无疑是中国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其实今后摆在中国职业教育面前的是向德国“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三、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展望经过三十余年学习,中国职业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应该充分吸收德
9、国在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中的精髓,即那些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科学性的成果,并根据中国国情去实践,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以支撑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6这是今后中国职业教育界的努力方向。下文将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明今后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努力方向。(一)宏观领域1.教育理念。德国职业教育涵盖当今世界上许多先进和前言教育理念,学习德国经验,关键在于学习其最先进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其中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和设计导向教育理念尤为值得关注。第一,行动导向学习理念。该理念起源于德国改革教育学理论,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通过主动和整体的学习达到脑力劳
10、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的学习方式”。6该理念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可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学生在行动前可对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预测并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的后果”。6与认知学习理论不同,行动导向学习理念“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学习不再是一个外部控制的黑箱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自我控制的过程。”6这反映了职业教育目标的升级,由传统的胜任现有职业活动中的任务发展到现代的职业行动能力培养,涵盖对职业工作任务的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内容。无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教育 合作 回顾 展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