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探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探讨.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探讨 【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角度,通过内在心理改变与外在环境的改变,探讨如何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进一步融入班级集体、融入社会。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心理健康 2022年7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标和任务是为了建设“健康中国”1,强调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为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
2、康发展,符合“健康中国”行动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而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生,社会、学校在给予他们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该主动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扶贫”与“扶心”同时进行才是对贫困生全面的帮助,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阐述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由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三个部分组成。积极经验包括例如快乐和满足等这一类主观的幸福感;积极特质包括例如智慧、创造力和美德等这类内在品质;积极环境包括诸如社会、文化和家庭等环境因素对个体潜能发挥带来的推动功能2。 二、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文献探讨 学者孟万金等人在大
3、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制了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表。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六个维度(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20项品质。研究员王新波在梳理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特点、发展现状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认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特点而灵活处理。比如强调大学一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二年级的学生则应该向洞察力转移,三年级则要侧重培养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毕业班的学生因为面临就业压力,这时候就要把侧重点转移到如何从容乐观面对就业市场的层面上来。有研究者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发现了贫困大学生在跟非贫困大学生比较的时候,贫困大学生
4、的人际维度品质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在其他维度跟非贫困大学生比相差不大。 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我评价偏低。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同伴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大学是集体生活,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同学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穿着打扮较为时尚、使用较好的电子产品,平时消费较多。而这些,是贫困同学无法做到的。因此,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可能会让贫困生觉得出身不如同学,从而产生自卑,有些甚至封闭自己,尽量逃避与别人交往。(二)人际关系较容易出现问题。贫困生因特殊的家庭出身,在高中以前交际人群较为相似。但在大学,交际人群变得越来越广,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寻找志同道
5、合的人交往,形成小团体。这时贫困生如果不能主动融入同学中,学会与不同的同学来往,就容易被孤立,产生人际问题,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会导致其它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三)容易受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因为经济问题,贫困大学生除了要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之外,还要面临父母期盼的压力。父母在的艰难的经济下,依然要拿出一大笔钱供自己上学,而自己却无力帮助父母,让不少贫困生感到内疚。另外,父母寄希望于上大学的孩子能改变家庭命运,这无形中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很大心理压力,长期面对这些不良情绪,又不能很好地化解,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能把这些压力转为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很优秀,但也有人顶不住压力,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贫困 大学生 积极 心理品质 培养 探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