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扬剧的发展前景.docx





《试论扬剧的发展前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扬剧的发展前景.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试论扬剧的发展前景 摘要:作为中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员,扬剧率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扬剧在今天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脉搏越来越弱。目前有关扬剧发展的问题多集中在政府的举措上,并没有将当今影响扬剧发展的多方因素进行整合系统分析,找出影响扬剧自身发展的原因。本文从扬剧的历史入手,探讨了扬剧发展面临的问题,重点对扬剧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作了研究。笔者认为只有在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有效和谐的机制,使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扬剧这一地方剧种。 关键词:扬剧;发展;市场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永远是扬州值得骄傲
2、的资本,也是无法丢弃的根。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作为扬州的地方戏曲,原名“维扬戏”,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祖国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如何让社会文化遗产成为资源,而不是变成真正的遗产,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 一、扬剧的发展概况 (一)扬剧发展的历史原因 乾隆年代,扬州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满清政府11个盐务管理机关中最大的两淮盐务衙门的权势伸展到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两淮盐务的监督管理下,某些盐商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富裕的人。盐商作为整体所掌握的资本,与帝国中任何一
3、工商业资本相比,无疑是最大的。扬州地处扬子江与大运河交汇处不远的北岸,因而是省际贸易的重要船港。它确实是个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的城市,可说是帝国主要的经济城市之一;文化方面,它也是最繁荣和最先进的。 像前辈康熙皇帝一样,乾隆皇帝也南巡六次。筹划戏剧演出是扬州盐商竭力取悦皇帝的方法之一。运河两岸,建有许多戏台,乾隆皇帝来到扬州城附近,就可以欣赏到戏剧。乾隆的“恩泽”确实是扬州戏剧繁荣的主要原因。以戏剧而言,扬州无疑属于中国第一流的城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扬州的显赫地位,挑选它作为戏剧审查机构的所在地。 乾隆皇帝对戏剧的赞赏,对扬州戏剧确实是重要的促进。但扬州并不是乾隆皇帝巡幸时唯一受惠的城市。因此皇
4、帝的巡幸不能完全解释扬州戏剧的繁荣。 主要的解释应是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扬州的经济繁荣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因素;综合这些因素,才能较圆满地说明扬州在乾隆时期的戏剧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扬子江沿岸各地和扬州之间有着大量的商业活动。商船把货物从富饶的长江流域通过扬州运往北方和北京。商船带着戏班从各地来到扬州。络绎不绝来来往往于扬州的各地手艺人和商人,不再满足于观看扬州当地原有的戏剧,而要求剧种多样化。 扬州最重要的商业是盐。盐在产地制成后,运往扬州,再转到运商手里,由运商转运各地。这种盐运活动可能有利于各式各样的剧种进出扬州。此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扬州盐业吸引了许多其他各地的人来到扬州,因此,形成了扬
5、州明显的开放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戏的繁盛和丰富多彩的局面。 社会因素也对扬州戏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戏剧繁荣最重要的社会因素可能是大盐商的支持,艺术需要庇护人。扬剧从对扬剧感兴趣的富人中找到了保护和支持。1 (二)扬剧发展的历史阶段 1乱弹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扬州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戏呱呱出世了。扬州乱弹说的是扬州方言、唱的是扬州小曲、用的曲牌如银绞丝、四大景、鲜花调、凤阳歌、花鼓曲、耍孩儿等都是扬州清曲传统曲调、它的班社遍布扬州城内外。 清嘉庆年间,扬州的形势忽如江河日下。盐业萧条,经济崩溃,商人破产,市民困顿,扬州乱弹失去了原来的经济基础。班社瓦解,艺人星散,扬州乱弹在一一百零一零一
6、多年之中积累起来的艺术,不能不暂时地退出舞台,而同民间固有的香火、花鼓相结合。于是在中国戏曲史上出现了一个一百零一年难遇的现象在同一土地上,产生了两种戏曲:扬州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2 2香火戏和花鼓戏 香火戏源于“傩”,本是迎神驱鬼的。1957年在扬州曾发现清代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神书张郎休妻,实为戏曲演出提纲。这证明在乾隆年间,扬州的巫术已有明显的戏曲化倾向。但扬州香火戏的进化很缓慢,它在很长时期内都只有半职业性的艺人,它的演出始终含有祈祷神保佑平安的目的。3 扬州花鼓作为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它开始向戏曲转化的时间,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扬州花鼓戏的发展同样很缓慢,经过了一二一百零一年艰难历
7、程的扬州花鼓戏,仍然处在街头卖艺的境地。如果说香火戏是为神的艺术,花鼓戏则是为人的艺术。 清末民初,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艺人们沿着长江浪迹他乡。自此,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如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武汉等地,都留下了扬州艺人的足迹。 上海是五方并处、一百零一戏杂陈的地方。为了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也为了让粗犷的锣鼓与文弱的丝弦相得益彰,扬州的香火戏和花鼓戏慢慢合拢,1931年,香火戏艺人和花鼓戏艺人在上海聚宝楼共同演出十美图。从此,两种艺术融合在一起,一个新型的统一的“扬州戏”在上海滩出现了。4 3扬州戏 新生的扬州戏,在音乐上将香火调、花鼓调揉合在一起,并像扬州乱弹一样,大量吸
8、收了扬州清曲的曲调。在剧目上除了继承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的剧目之外,又新编和移植了大批连台本戏,如孟丽君、郑小姣等。在艺术上更是出现了许多独树一帜的著名演员,如胡玉海、熊月英、葛锦华、张月娥、许菊芬、十岁红等,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等流派唱腔也崭露头角。5 4扬剧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戏”或“维扬戏”的名称逐渐为“扬剧”的名称所代替。面对新生活,扬剧界感到欢欣鼓舞。艺人们努力挖掘、改革、提高、创新,使扬剧艺术呈现空前繁荣。 十年浩劫中,苏、沪、皖三地的扬剧团,有的被遣散,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销,有的被改行。一个有自己的传统、个性和观众的剧种,同所有兄弟艺术一样,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
9、。6待到“”结束,扬剧才如老树又发新枝。久违了的传统戏又粉墨登场。70年代末,许多解散或改行了多年的扬剧团都陆续恢复起来。江苏和安徽固不必说,即使在未能恢复剧团的上海,扬剧的演出活动也在时时进行着。 在我们的眼前,分明出现了一条曲折的路。那便是: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与扬州花鼓戏扬州戏扬剧。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们扎根在同一土壤中。7 (三)扬剧剧目 因扬剧源流多,剧目十分丰富,从内容上分有生活戏、爱情戏、伦理戏、神话戏、朝庭戏、侠义戏等;从形成上分有幕表戏、连台本戏、剧本戏、古装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等;从风格上分有喜剧、正剧、悲剧、有文戏、有武戏。久演不衰的传统戏有:王樵楼磨豆腐、王瞎子算命
10、、活捉张三郎、四老爷打面缸、安寿宝卖身、白蛇传、梁祝、秦雪梅吊孝、二度梅等。建国后更是好戏连台,恩仇记、黄浦江激流、红色家谱、包公情、碧血扬州、风月同天、秦香莲、骨肉冤、修匾记、济公传、鸿雁传书等。建国后,扬剧有辉煌的一面,称之为三个里程碑,两个闪光点。三个里程碑,即一百零一岁挂帅、夺印、皮九辣子。两个闪光点,即王昭君、史可法。8 (四)念白、声腔与流派 语言差异是地方戏的分野,音乐声腔则是剧种的旗帜与灵魂。扬剧念白以扬州方言为基础,有官话、民话之别,戏中大凡身份高贵的人物,如帝王将相、后妃诰命等均念官话,并揉进中州韵,讲究阴阳上去和抑扬顿挫,如包拯、佘大君、穆桂英等,一般小人物如市农工商、贩
11、夫走卒等均念方言,通俗流畅,朗朗上口。 扬剧声腔的形成,有三部分组成:花鼓戏,扬州清曲、香火戏中的原曲牌;从姐妹剧种引进改造的曲牌以及新音乐工作者介入后创造的新曲牌。 声腔集大开口粗犷、质朴,小开口的细腻曲雅、清新活泼于一炉,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据不完全统计有一一百零一零一多个曲牌,常用三四十个,曲牌丰富,且各有特色,如抒情的“银柳丝”、欢快的“夸夸调”、俏皮的“梨膏糖”、深沉的“鲜花”、凄楚的“汉调”、活泼的“莲化”、“金垛子”等。引进的曲牌有大陆板(引至杭州武林班,或京剧高拨子)、倒板回龙(引至京剧板式,用银柳丝旋律改造而成)等。新创曲牌,如“采莲调”、“新夸夸调”、“扩板梳妆台”等
12、。除了一曲牌一色彩,扬剧还有一曲多唱的特点,扬剧没有生旦净丑行当专用曲牌,全凭演员的演唱修养。 在舞台实践中,扬剧曲牌,根据调性,可分四大系列。即“梳妆台”系列(含“银纽丝”、“满江”、“补缸”、“数板”、“滚板”等),剪剪花系列(含“夸夸调”、“鲜花”、“刮地风”等),大开口系列(七字、十字、联弹、清板、泼水等),小调系列(“下盘棋”、“八段景”、“五更里”、“十怀酒”、“跑驴”、“虞美人”等)。 扬剧声腔的成熟,形成了众多流派,有健朗亮丽、端庄、华彩的高(秀英)派;有吐字如珠、腔如行云、流水的金(运贵)派;有刚柔相济、跌宕有致的华(素琴)派;厚重豪迈的王(秀兰)派;沉雄刚劲的石(玉芳)派;
13、潇洒飘逸的周(小培)派;甜润隽永的李(开敏)派。9 二、扬剧发展面临的问题 2022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扬州市扬剧榜上有名。随后,江苏省在全国开先例,出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通过确定传承人制度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2年扬州市政府掏钱办学,为所有的扬剧班学生交学杂费上万元,学校为这些戏剧苗子提供系统教育并为其提供数一百零一元的补助生活费及奖学金。除政府支持开班办学外,近几年,围绕扬剧的发展保护,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在扬州设立扬剧的演出基地、开展周周看扬剧活动、举办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新剧目调演活动等等。这些活
14、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扬剧的发展与保护,但对于扬剧整体发展来说,其生存现状仍然不容乐观。10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1剧团经费拮据 据了解,国营剧团演员工资一部分由国家发给,还有一部分是平时演出的收入,民营剧团则完全自给自足。有的国营剧团历史负债较多,影响剧团经济稳定。另外是演出市场萎缩,演出收入很少,政府差额拨给的事业经费无力维持工资发放,而其它机关事业单位能拿到的费用,如菜篮子、地方岗位补贴以及第13个月工资等更是可望不可及。平常的演出投入远远大于低廉的门票收入,经济的困窘影响了扬剧的生存和发展。 2人才断档 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扬剧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受多
15、种因素的制约,很多扬剧团过去办得很红火,现在也撤消,演出场次也日趋减少。传承接班人接近断档,剧团自身开办学员班已不具备响应条件。现在扬剧团人才的培养还是定向委培制,剧团需要演员了,就向戏曲学校委托培养人才。11016年,招生已经开始面临困难。19101年,50人的招生计划因报名未满,扬剧班无奈取消。从19101年曲艺班最后一批招生至今,扬剧已是10年“无后”了。申遗后,2022年由政府出资,55名精心挑选的戏曲苗子进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接受扬剧系统学习。但在这之前已有了十年的人才断档。 3思路不新,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当前,我省的电视、报纸、广播和出版业,形势大好。然而,对于扬剧来说,就以电视为例
16、,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就发了关于开办戏曲栏目保护弘扬地方传统戏剧的通知,明确要求尚未开办地方戏曲栏目的省级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尽快开办地方戏曲栏目。然而目前只有扬州电视台、江都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播放扬剧,这些是除扬州以外的戏迷是无法观看到的。而我省电视台的多个频道、上一百零一个栏目中,己鲜见扬剧的踪影。究其原委,据说是因为收视率太低。我省地方戏目前还拿不出广告费、制作费来包装自己、营销自己,更缺乏与现代传播技术共舞的平台。 (二)市场化适应困难 1演出市场沉寂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继在将柳腰款摆扬州曲剧新论一书中说道“扬剧虽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历史最兴旺的时期相比,目前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剧 发展前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