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思路.docx
《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思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思路 一、顶层设计与政府作为 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由政府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规模意义的快速增长,让我国迅速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实施人才强国与人才强校战略,推动一流大学建设,让部分大学和学科在短期内获得了相对充裕的资源优势,学术水平和研究实力迅速提升;通过实施对外开放政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如此等等。在短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上述如此显赫的成就,应该说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如果说,顶层设计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有为政府,以其所特有的行政强势和传统权威,全面发动,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这30年我国
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或许就足以把“顶层设计”理解为“强势的政府”的佐证。然而,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所普遍意识的,强势的政府推动,也为中国当下高等教育遗留下诸多原本就存在且至今尚未破解的难题以及众多新出现的问题:譬如,早在1101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11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了中国教育改革和纲要,其中特别提出:“通过立法,确
3、定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任务、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责任。学校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计划的前提下,享有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自主权,人事调配权,经费、物资的占有和使用权,开展国内外教育与学术的交流、合作权。政府通过法规、计划、拨款、组织评估等手段和人才劳务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学校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但是,迄至今日,我国高校实质性的自主依旧极为有限,高校对政府还存在高度的依赖性,与早在30年前就倡导的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预期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在政府主导的资源分配体制与评价制度框架中,高校自身作为独立办学主体的活力和主动性远未得以发挥。尽管政府逐渐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刚性管理
4、和“基数+发展”的拨款方式,转向了注重评估手段、采用仿市场竞争方式旨在增加灵活性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财政分配体制,但是,因为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完全为政府所控制,如此反而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 在为各种纷杂的“专项”而竞逐过程中,为迎合和满足政府各种专项设计目标的需要,高校的自主权甚至教师学术工作的自由权反而往往受到抑制。我们甚至不妨可以这样认为,3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尽管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政府在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的强势推动,也的的确确凸显出了它的一些优势。但是,不容否认,政府与高校间关系问题迄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30多年中,这些改革中有些成就的获得与其说是来自于政府深谋远
5、虑、“有心栽花”的“顶层设计”,还不如说是它基于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情境顺势而为、“无意插柳”的结果。譬如,“扩招”、“211工程”和“1015工程”、“2022计划”、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等等,都带有浓厚的“事件性”色彩,而并非是既有的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的自然演绎。换言之,在3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处于顶层的强势政府,其行为更多地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甚至不乏权宜性和灵活性的政策创新有余,而相对稳定的宏观法律和制度框架建设明显不足。正因为对强势政府的政策存在高度依赖性和受动性,高校层面及其内部反而缺少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其实,与经济领域情形相仿,
6、就长远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取决于政府所订立的公平市场规则下私人市场活动的自由。在高等教育领域亦然,高等教育的整体效率体现并不在于政府政策本身的效率取向,而在于政府是否能够确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结构,为具体的高等教育活动实施主体在提供一定的确定性同时,释放出足够的自主空间,一个社会的整体效率往往是源自基层的自主创新和探索而未必是政府过多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因此,在总结30多年我国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特别指出:“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1 在此,结合高等教育领域改革,我理解的所谓“顶层设计
7、”,其实并非是进一步凸显政府自上而下全面介入的强势地位,而是从宏观法律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厘清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从法理上不仅要清晰界定政府的能为角色,即如何通过宏观制度的设计和指导,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还要明确界定在哪些方面政府应该扮演无为角色。正如袁贵仁部长在题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讲话中所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
8、、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2在此所谓“简政放权”和“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其实就反映了政府在顶层设计中的角色内涵,即明确政府宏观指导职能和依法管理责任,逐步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框架,使其从无限责任的陷阱中解脱出来,淡化其过多过频政策和项目创新者角色,强化其依法统筹全局和作为战略管理者的地位。同时,通过建立大学章程,明确高校法人地位,让高校成为真正的自主办学实体,在接受国家依法治理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摸着石头过河”意义上的自主创新。简言之,顶层设计是针对宏观层面政府而言的,而“摸着石头过河”更多体现在微观实践层面上,宏观
9、层面力求稳健即“步子要稳”,微观层面鼓励多样化的自主探索与创新,前者为后者提供保障,后者为前者提供经验和宏观制度变迁的路径参考。 二、顶层设计的整体布局 30年多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尽管成就卓著,但是,改革也遗留下众多难题。譬如高考制度的持续改革虽从未中断,但是,在如何确立人才评价和选择标准、正确引导中小学教育和维护教育公平之间,根本性的矛盾依旧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了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但规模扩张难掩质量之阙如;在追求一流大学的水平过程中,注重硬件建设,但是,软件建设和对人的关注明显不足,功利化和浮躁化弊病日益凸显,甚至危及整个学风建设;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重表面形式而漠视实质内容;普遍追求
10、办学层次提高,忽略与社会需求、劳动力市场间的衔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政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和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导致各类各层次高校内部重量轻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极为普遍,大学人才培养的本体功能发生了动摇,30多年前就存在的“千校一面”现象在今天依旧普遍甚至更为严重,例如在所谓综合化的改革浪潮中,传统行业院校的特色反而有被湮没的趋势。除此之外,在更为宏观层面上,原来因为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而引起的接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新的形势下,又产生许多甚至更引起社会不满的新的公平问题。所有这些问题表明,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宏观层面上可能太多地关注了改革步子的快节奏,以及改革过程中令
11、人眼花缭乱但是又往往昙花一现的所谓制度与政策创新,忽视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全局性、决策的科学性和广泛征求民意的民主性。正因为步子太快、节奏失调,各种问题纷至沓来,甚至有些问题经年积累,已经成为“老大难”和“硬骨头”。针对上述问题,传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纠偏和补漏方式显然难以为继,在宏观层面还依靠单纯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更难以行得通。正因为如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它们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基于形势的发展和对众多深层次基础性问题所做出的战略性判断。所谓“综合改革”其实就代表了当下以及未来高等教育领域改革“顶层设计
12、”的基本思路,其主导思想即为袁贵仁部长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讲话中所提出的:“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以改革推动发展”意味着改革是发展的前提,改革要应对的问题不仅是30年来至今未解决的沉疴,而且特别指向了30年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积弊以及有关利益格局。而“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则回答了如何改革和改革的目的指向和机制问题,这三个主题不仅覆盖了整个高等教育领域,而且也必须通过整体推进、全面布局和系统综合的改革才能够达到目的。在此,结合现实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笔者尝试着对今后高等教育领域改革整体布局概括以下5个方面: 1.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改革开放30年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教育 改革 顶层 设计 思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