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减贫政策研究-郑长德.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减贫政策研究-郑长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减贫政策研究-郑长德.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6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6 No.12016年1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16收稿日期:2015 -12 -20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4TD0048)。作者简介:郑长德,男,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经济、金融理论。E - mail:zhengrong1962 aliyun. com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
2、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减贫政策研究郑长德(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基于增长贫困不平等环境的发展“四角”关系,分析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认为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地理上,这些地区均处于所在省区的边缘地区,发展的地理条件不利,且多为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县域内地表结构复杂,增长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平衡,导致发展差距大,不平等问题突出。基于这些分析,提出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应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强调在减贫政策设计中特别注意机会均等化。关键词
3、:包容性绿色发展;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减贫政策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433X(2016)01-0115-07截至2014年底,我国仍有贫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7017万人1,这70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14个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 14个片区中除吕梁山区、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之外的11个均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据统计,11个片区中属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县373个,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总数的54.85%,在分布上,这373个贫困县,西部地区348个,占93. 3%,中部地区(湖北、湖南)23个,东部地区(河北)2个2。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面积大,行政
4、区面积198.5万平方公里,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积的75.3%,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0.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3。可以看出,连片集中特困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所在。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生态位和发展位,经济发展水平低,是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贫困问题严重,发展面临多重不平衡性,生态功能重要且自身生态极其脆弱。因此在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经济增长贫困减缓不平等缩小环境质量稳定与提升的发展关系。本文对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发展“四角”
5、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要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最后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角对几个相关的减贫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一、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要处理的几个关系经济增长贫困不平等环境四角关系是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权衡(图1)。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地理上,这些地区均处于所在省区的边缘地区,发展的地理条件不利,且多为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县域内地表结构复杂,增长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平衡,导致发展差距
6、大,不平等问题突出。(一)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估计,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图1)。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收入低,存在着两方面恶性511循环的可能,一方面是收入低,储蓄不足,投资引导差,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低;另一方面,收入低,本地市场效应弱,集聚能力低,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经济发展水平低,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假说,经济增长率与初始水平呈现出反方向变动关系,即初始发展水平低,稳态资本存量也低,此时资本的边际产出高,经济增长率高。不过,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此种收敛效应是否会超过上述的弱集聚、
7、弱投资的效应,不同地区差异较大。那些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发达的地区,集聚与收敛叠加,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而那些资源贫瘠、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此种收敛效应不显著。图1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发展“四角”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2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人均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分比(2012年)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2013)绘制。(二)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存在着普遍贫困现象。据统计,2014年底民族八省区有农村收入贫困人口2205万人,占全国的31.4%,贫困发生率14.7%,高出全国农村收入贫困发生率(7.2%)7.5个百分点1。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
8、区的农村贫困具有集中连片、人多、程度深、贫困多维和代际传递等特点。以四川省几个连片特困地区为例,如表1所示,四川省四大片区都有民族自治地方或者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 2012年末,四川省共有贫困人口749.7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8%,四大片区(86个县)共有贫困人口440.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5.1%,比全省高出近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占四川省58.77%。四川省的情况如此,其他片区的贫困状况也基本如此。61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贫困上,更表现在受教育程度、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等方面,呈现出多维贫困
9、的特点。而且,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贫困还表现出一些特殊性,如贫困的代际传递突出,少数民族人口贫困比例高,贫困人口平滑风险能力低等等。表1 2012年四大片区贫困发生率及比较区域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占全省比例(%)秦巴山区292.72 14.1 39.04乌蒙山区57.94 13.8 7.73大小凉山彝区54.63 21.9 7.29高原藏区35.37 20 4.72四大片区合计440.66 15.1 58.77片区外县309.11 7.7 41.23四川省749.77 10.8 100.00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四川省扶贫与移民局调查数据整理。(三)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发展的不平
10、衡和不平等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减贫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增长是不平衡的,在收入分配方面突出表现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族际差距、族内差距上。在经济发展层面,以自治州为例,30个自治州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和最低相差超过14倍;在县域和州域层面,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是全国城乡差异大的地区,据统计,绝大多数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贫困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所在省的水平。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倍以上。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2014年调查了西部部分民族农村居民和西部部分地区农村
11、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如图3所示,农村居民收入族际间、族内和地区分配不平等情况可见一斑。图3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资料来源: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经济调查(2015),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四)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生态。在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上,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地处我国地势阶梯的结合部或高原(山)与低地过渡地带,一方面位于全国和所在省区的边缘和山区,是河流的发源地和生物多样性的集聚地,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表2)。另一方面,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生态脆弱区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
12、弱性表现最明显。这样的生态位,一方面限制了某些经济活动,特别是那些益增型(pro - growth)经济活动,从而限制了这些地区财政收入的来源;同时要保持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就要大规模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公共品性质,需要公711第36卷 郑长德: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减贫政策研究共资本投入。表2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生态功能片区名称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地方病病区县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功能区县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或高碘氟中毒砷中毒或高砷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生物多样性维护型武陵山48 1 0 55 23 0 0 4 0 25乌蒙山40 6 0
13、 45 24 0 0 0 0 0秦巴山73 14 26 64 35 13 0 3 0 40滇桂黔石漠化72 10 0 80 18 2 4 26 0 1六盘山46 22 28 59 44 2 5 15 0 0滇西54 18 1 56 9 6 0 0 0 9大兴安岭南麓0 9 9 19 16 2 2 0 2 0燕山-太行山11 8 7 33 28 2 0 0 6 0合计344 88 71 411 197 27 11 48 8 75资料来源: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页。综合上述,从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看,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在空间上处于多重地理不
14、利( geographic disadvantage )的叠加,地理资本(geographic capital)低,即该地区的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本低,形成空间贫困陷阱(Spatial poverty traps)4,要走出空间贫困陷阱,要同时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贫困与收入不平等、贫困与环境生态、环境与不平等等多个发展关系。理论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贫困减缓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增长并非必然是益贫(pre - poor)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和环境生态间存在着库茨涅兹曲线(Kuznets curve)和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nv
15、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即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和环境质量先恶化后改进,改进的门槛收入水平大体上在人均10000美元左右;贫困减缓有可能缩小收入差距,只要穷人收入增长的速度快于富人收入增长的速度,即经济增长是绝对益贫的,而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实现经济增长减贫效应的重要条件;贫困与环境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农村贫困与环境脆弱地区和环境不利地区在空间上是耦合的,在减贫的初期,如果减贫措施主要基于贫困地区资源的初级开发,贫困减缓也可能不利于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升;环境与不平等间的关系也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大体上也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5。二、从发展四角到包容性绿色发
16、展由此看来,“经济增长-贫困-不平等-环境”的发展四角关系很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很低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又要确保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同时要尽力缩小发展中的收入差距,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设计要求高。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走包容性绿色发展(Inclusive Green Development)之路,能够同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收入差距缩小、环境质量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包容性绿色发展是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包容性绿色发展是包容性增长和绿色增长两个发展理念的整合。所谓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是机会平等的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包容性 绿色 发展 视域 集中 连片 特困 民族地区 政策研究 郑长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