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思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思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思考 摘要:分析了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存在普通话推进困难、教学中小学化现象突出、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通过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改变学校及家长观念、加强相关文件的执行与监督、提高师资水平等建议,以促进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作为全过程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教育水平同中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学前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2022年6月,四
2、川省启动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10个深度贫困县在2022年以每县不少于10个的规模开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点,在2022年实现村村全覆盖。随着“一村一幼”的实施,凉山彝区迅速建立了一批乡村幼儿园,结束了散居彝区农村没有学前教育的历史,为凉山彝区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现状 (一)普通话推进困难。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生存和积累知识的基础。在我国,普通话是我们的通用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语言的障碍而无法与人顺畅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其脱贫的速度和效果,因此,国家把在
3、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放在重要的位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46岁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在学前教育阶段学习两种语言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对儿童智力及认知有积极作用,还有利于儿童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这些地区推广普通话不仅提高当地人口语言交流的能力,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然而,在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普通话推进十分困难。一方面,凉山彝区的儿童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对汉语比较陌生。老师向学生教授普通话,学生学习比较困难。而且,即使学生在学校里能坚持使用普通话交流,但一离开学校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与家长或其他人交流又回到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状态,幼儿缺乏普通话交流的环境,从而使幼儿学习普通话的效
4、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一村一幼”的辅导员,文化层次相对较低,自身的普通话水平也非常有限。根据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2022年美姑县参加西昌学院“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培训第三期的140名学员中,成人及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7人,仅占总人数的34%,普通话水平不入级的就有38人,占总人数的27%。辅导员自身对普通话掌握不是很熟悉,很多字词他们都无法正确发音,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他们在教授幼儿普通话时,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二)小学化现象突出。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新大纲”)提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充分肯定了游戏的教育价值,并确定游戏是幼儿
5、园的基本教学方式。科学的幼儿教育就应该以游戏及活动为主要形式。但这些地区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的支撑,另一方面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幼儿园在教学中都表现为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学科主义取向的教育观,教学中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轻游戏、活动的开展,以“排排坐”的授课方式代替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以教授识字、拼音等内容代替五大领域的活动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凉山的幼儿园最迫切的是要解决广大幼儿学习汉语,能听懂会说的能力,能使用普通话与人沟通和交流,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与上述目的密切相关,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幼儿园教学中没有充分融入上述内容反而大量教授小学化
6、的诸如拼音、识字、计算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这些地区的幼儿教师学历偏低,大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缺乏幼儿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不能认识到游戏和活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在教学中常借鉴小学阶段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按“排排坐”的班级授课制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剥夺了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幼儿知识的掌握,甚至对幼儿将来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三)教学组织缺乏科学性。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这些地区的教师缺乏学前教育的科学知识及教学经验,因此,教学组织显得比较混乱,整个过程缺乏组织性和科学性。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幼教点的教师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简单地认为,幼
7、儿到校后,教师只需要看管好幼儿,负责幼儿的安全就行了。因此,幼儿到园后,就安排年龄大的幼儿带领年龄小的幼儿玩耍,教师既不设计也不指导,幼儿在学校的一日活动完全是自发的,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组织,更谈不上教学活动组织的科学性。有的幼儿园虽然组织幼儿开展了教学活动,但教学的组织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是在生活、游戏、劳动等环境中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学习从而获得知识的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不同于小学的上课或集体教学,而应该是将这些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教学过程也不应是课程设计的翻版和再现,而应该是课程的重新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而
8、不是说幼儿教学就等于游戏;并且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直观性的原则,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材料让幼儿直观感受,引发幼儿学习兴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这些地区的很多幼儿园,教学中没有将知识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意识,活动或游戏仅仅是形式上的开展,而没有将知识充分渗透在活动中。教学中,无视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忽略直观性原则,不能充分借助实物或模型进行教学。(四)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凉山彝区学前教育起步晚,发展中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常常借鉴非民族地区的经验,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常常以非民族地区的教学内容作为标准。其他地区的教学内容或教材反映的是汉族文化、城市文化、城市现象,但彝区儿童从小在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环
9、境中,他们甚至没有接触过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或现象非常陌生,因此对教材中很多内容感到陌生。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儿童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不高。不适合当地幼儿的实际需要。目前,针对该地区状况,虽然也编写了一些彝汉双语的教材,但在使用中受到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这些教材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凉山彝族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例如彝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以及其自身的风俗习惯等。但由于这些地区教师专业素质的限制,大部分教师没有将本地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和日常活动中的意识,再加之很多教师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也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无法将本地优秀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设计适合当地特点及幼儿身
10、心发展特点的特色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育与当地文化脱离。(五)忽略幼儿活动环境创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这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当地教师缺乏环境创设的意识,缺乏主动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创设幼儿教育环境的主动性。实践中,这些地区的环境创设并未体现出其应有的层次性、目的性、参与性等特点。有的幼儿园在活动区域设计时,投放材料随意,将不同的材料摆放在一起,并未进行分区,造成幼儿对不同游戏所需的角色区分模糊。有的幼儿园虽然对活动
11、区域进行了分区,但教师也只是随意地分区,并不清楚分区的科学依据。导致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突出,幼儿园环境并未体现出教育性的价值。(六)重知识传授忽略幼儿能力培养。幼儿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发展个性,促进智力及创造力、想象力为目的,更应重视幼儿能力的发展。但彝区深度贫困区的很多幼儿园却无视幼儿能力发展,以幼儿掌握知识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以彝区幼儿美术教育为例,他们通常是让幼儿对实体模仿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中以儿童模仿的相似度作为评价依据,这反映出其重视活动目标而忽略活动过程;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视对活动作品的评价,而忽略活动过程中针对个体表现的发展性指导等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凉山彝区 学前教育 现状 思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