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艺术艺术风格及特点.docx
《佛像艺术艺术风格及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像艺术艺术风格及特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像艺术艺术风格及特点 【摘要】佛像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辽代得以全面发展。辽代佛像是辽代佛教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和风俗审美等。研究辽代佛像的历史发展、遗址分布及特点、主要题材、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以期为辽代佛像艺术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辽代;佛像;艺术风格;特点 辽代是我国历史上崇尚佛教的重要朝代之一,从帝王将相到平民一百零一姓都尊崇佛教,奉佛之风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非常盛行。对佛教的推崇造就了辽代灿烂独特的佛教文化,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 1辽代佛造像艺术概述 辽代起始于公元916年,是由我国北方契丹民族建立
2、起来的封建王朝,前后持续700多年时间,疆土覆盖今天东北三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区,与北宋王朝大致相始终。辽代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原本信奉萨满教,后来随着对汉族文化的接纳与吸收,也开始信奉佛教,并且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同时期的北宋对佛教的推崇程度,曾有“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1的记载。从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开始,辽代帝王开始推崇佛教,积极接受和大力传播佛教思想,到了圣宗、兴宗和道宗时期达到高顶峰。不仅帝王推崇佛教,连辽代皇后对佛教也是推崇备至。从历史上看,辽代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推崇不仅仅是出于对所辖汉族地区加强统治的需要,还出于对佛教文化的接受与推崇,很多帝王对于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
3、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并具备很高的修养,在他们的力推下,辽代时期涌现了契丹藏的刊刻、房山石经的续刻等佛教文化事业。在统治阶层的带动引领下,辽代时期社会上奉行佛教极其普遍,各地还涌现出了民间奉佛组织千人邑会。全社会的崇佛氛围带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作为佛教文化重要载体的佛教艺术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从辽代遗存下的佛像来看,辽代佛像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既继承了唐代端庄典雅的风格,又吸收了宋实的手法,还具备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审美特点和技法,其艺术特征表现为:佛像造像具有鲜明的北方特点,气势刚健,肩部宽阔,胸肌厚实。同时,佛像面型圆鼓,与南方宋地基本相同,比唐代略显肥胖。这都体现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对传统历
4、史文化的继承发展。辽代佛像不仅造型十分丰富,形式和材质也非常多样,有泥塑、陶铸和石刻等。石刻佛像大多是浮雕,主要出现在佛塔、经幢、舍利石函等上,比较典型的是巴林右旗释迦牟尼舍利塔塔碑雕像、释迦牟尼佛涅睟圆雕像、天宁寺辽塔上的菩萨和天王像等。陶瓷造像也是出土较多的种类,比较典型的有门头沟出土的观音菩萨三彩像。 2辽代佛造像遗址的分布及特点 2.1寺庙造像的分布。比较著名的佛教寺庙主要分布在天津、山西、辽宁等地,其中在山西比较集中,这也与天津、山西等地为汉人聚集区有一定的关系。主要的遗址有:天津蓟县独乐寺,寺庙建于辽代统合二年(公元1014年),寺内建有高16.27m的十一面观音、胁侍菩萨、护法金
5、刚等塑像。辽宁义县奉国寺,寺庙建于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寺内建有菩萨、过去七佛、天王等塑像。山西大同的华严寺、观音堂都是建于重熙年间,寺内有三身佛、菩萨、师大明王以及菩萨弟子等石刻佛像。此外,还有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各层塑像等。上述寺庙佛像遗址中,最典型的就是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内的辽代佛像雕塑。这座寺庙又称大佛寺,具有近1010年的历史,寺庙中共有7尊大佛。奉国寺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更是达到1800多平方米,大雄殿内建造有一组彩绘群雕,包括过去七佛、十四尊胁侍菩萨与天王像。群塑气势雄伟,保存较为完好,过去七佛非常高大庄严,天王像气魄雄浑,胁侍菩萨活灵活现,较为集中典型地展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像 艺术 艺术风格 特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