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村历史文化传承与变迁.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侯官村历史文化传承与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侯官村历史文化传承与变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侯官村历史文化传承与变迁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田野调查,走访乡贤老者,以挖掘侯官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侯官千年古村历史风貌,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让更多的人记得住乡愁,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乡村文化。 关键词:侯官村;历史文化;传承与变迁 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侯官村,是千年古村落,古称“候官市”。她坐落于闽江畔,是闽江流域重要的交通要道。东、西、南被龙台山、华棣山、凤凰岭(赤塘山)三座青山环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上侯官村曾作为古候官县的治所,长达160多年。城隍庙、汉镇闽将军庙、镇国宝塔、龙台石塔遗址等文物,见证了古候官县历史的兴衰。2022年,侯官村入选第一批福建省地名文化遗
2、产“千年古镇(古村落)”名单,成为福州市唯一入围的古村落。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田野调查,走访乡贤老者,以挖掘侯官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侯官千年古村历史风貌,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让更多的人记得住乡愁,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乡村文化。 一、千年古村文脉相承 “侯官”原为“候官”(清朝时“候”均写作“侯”),为汉代时的官名,次于县令。汉朝无诸从诸侯灭秦,又佐汉击楚有功,汉高帝五年(前202)汉封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东冶(今福州市屏山)。这是福建政区建置史上的第一个县,县治设在今福州鼓楼区屏山东南麓。冶县范围几乎包括了今天福建全境,甚至江西的铅山也在它辖管范围内。据闽都记载:“(汉)孝昭元
3、始二年(公元前85年)闽越遗民自立冶县,属会稽南部都尉。光武建武二年(26年)改冶县为候官都尉,仍隶会稽”。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正式改名候官县,候官作为地名亦由此时开始。侯官作为古县,其管属区域和名称亦不断改变。南朝时,从候官分出的原丰与候官合并为东部候官。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东部候官为原丰县,不久更名为闽县,县治在闽都坊内(今东大路省立医院附近)。唐武德六年(623年),再置候官县,县衙搬到现在的上街镇侯官村,地依县名。古代福州以水路交通为主,候官通临江滨,是福州西部的水陆交通和集市贸易中心,商贩云集,热闹非凡。故而,在侯官置县衙无可置疑。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候官因水而兴,也因水而
4、毁。因为它地处闽江下游,是闽江、螺江、乌龙江三江交汇处,所以洪水到来时容易遭到灭顶之灾。据明王应山闽都记记载:“侯官市,古县治也。唐武德六年,置县螺江之北。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观察使郑叔则奏移入州城”。民国闽侯县志有更详细记载:“侯官故城,在府西北三十里。唐武德中,析闽县重置,治于此,通临江浒。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八年,迁入郭内。故址侯官市。”从中得知唐贞元八年(792年),因水患严重,观察使郑叔奏请朝廷将县治迁入福州道山路,初名“候官坊”,故址改称为“候官市”。前后算来,唐代在侯官村设县达160多年。到了清代,“候官县”改为“侯官县”,原“候官市”也随之改为“侯官市”。“候官”建制地名究竟
5、何时改为“侯官”?历史上无明文记载,但从方志等史籍载述看,从汉、吴至明代记述“候官”时均用“候”,闽侯县博物馆馆藏明万历间的墓葬“买地券”仍称候官,清初以后皆改称“侯官”。其改字(称)缘由,也无文字记载,只有闽都记卷六这样记述:“官贤坊,在候官县街口。旧名候官里,人以候阙日久,更今名。”据此说明,仕宦者忌讳“候官日久”,以为不吉利,故改里名候官为官贤,但并未说明县名“候官”改为“侯官”的缘由,理由应相同。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民国2年,改为闽侯县,即民谚所说“闽县与侯官领(合并)好”一事。自此,“侯官市”改为“侯官村”至今。民国22年刊本的闽侯县志,对涉及闽地名“候
6、”全以“侯”字替代。国家文字委员会与民政部曾联合发文认定:在福州地域的地名中“候、侯”通用,但“侯”仍循旧音读为“候”。辞海四角号码新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辞书也增加了相应条目,如辞海(11019年缩印本):“候官,旧县名,即侯官。清以后“候”通作“侯”。侯官千年延续不断的地名传奇,是其成为福建省千年古村的重要依据,因此,有文史专家以“七代不变半毫音,千年只少一笔画”来赞誉这段历史佳话。 二、商贸重镇市井繁华 侯官村地处闽江下游的江滨,自古以来以水上商贸、客船码头著称。唐贞元八年(792年),候官县衙迁入福州城内后,候官虽然失去了县治(城)的政治地位,因其地理位置优势,仍然保持交通和贸易通
7、商的重要地位。一百零一货云集,商旅络绎不绝,市井繁华,被里人和商贩称为“候官市(集市)”。历代在候官市都设有驿站和航运稽查管理等机构,至今码头还设有“上街镇船舶管理站”“闽侯县侯官运输站”。明清时期,候官市被辟为水埠码头,上乡土风物XIANGTUFENGWU游通南平至闽北各地,下游通福州,至马江入海,是旧福州城西部地区极为重要的大集市和货物集散地。侯官周边十里八乡一百零一姓出行要到侯官码头乘坐渡船;福州西行的轮船要在此靠泊运载旅客、装卸货物;渡口有高水位客船码头,作为横江渡船及客班船停靠地。清侯官县乡土志记载:“侯官市杂姓四一百零一余户”,成为大集市是理所当然的。明朝礼部尚书曹学佺游侯官市诗曰
8、:“解缆已更市,榜歌犹未残。镇村垂桔庙,拍水漂麻竿。日泻帆光淡,江澄塔影寒。驿楼经再宿,亦觉别情难。”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古侯官历史地位变迁的惊叹以及旧地重游,再宿驿楼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古诗“潮回画歌楫三一百零一只,香满红楼千万家”,也是对侯官古码头热闹场景的生动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侯官村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侯官村成立了运输社、搬运站,办起了闽侯县榨油厂、供销社等企业,发展集体经济。改革开放前,侯官码头依然是南来北往的集贸中心、交通要道。此时码头因水势影响,自然形成了深水码头(镇国宝塔下方)
9、和浅水区(沿江约1010米沙滩);深水码头停泊大型船只装卸货物,浅水区停泊帆船,上一百零一艘帆船依序排列在沙滩上,颇为壮观。时至今日,“侯官市”“上市”“中市”“下市”古地名仍在使用,在城隍庙旁、乌龙江边,依稀可见古街市模样。 三、杂姓聚居和睦相处 侯官古村因临近水路、码头,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相对其他地方生活门路多,因此人口流动量大,搬迁到侯官村的外来人口大部分留得住,长住的住户大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生意人和他们的后代。清代侯官市就有“杂姓四一百零一余户”(约2000多人口),他们沿袭杂姓聚居传统,大多数村民借助天时地利,或经商做小买卖,或从事水路运输,或靠做“甲哥”(搬运工)营生;还有一些人利
10、用仅有的田地种植果树,以经营柑橘、龙眼干、橄榄、荔枝干等加工业谋生。新中国成立前,侯官市经济状况比其他地方相对好,周边的姑娘都愿意嫁到侯官。民间流传一句话:“嫁了侯官婿,没吃睏也快”(福州方言),意思是嫁到侯官不必起早摸黑务农。侯官村原有上市、中市、下市、过洋厝、后门厝、塍岸、芝山、港里、凤岭9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初期,凤岭自然村(姓氏以邱、范、谢为主)全体搬迁到中市居住。至2022年,侯官村辖有上市、中市、下市、过洋厝、后门厝、塍岸、芝山、港里8个自然村,全村人口900户、3325人,仍沿袭杂姓聚居传统,其中,上市自然村880人,姓氏以吴、陈为主;中市自然村885人,以赵、杨为主;下市自然村
11、475人,以陈、王姓为主;过洋厝自然村165人,以陈姓为主;后门厝自然村380人,以王姓为主;塍岸自然村195人,以刘姓为主;芝山自然村120人,以张姓为主;港里自然村225人,以翁、郑、卞、陈姓为主。时至今日,只有3000多人口的侯官村仍保留20多个姓氏,这在我省村一级行政管理单元中十分罕见。 四、历史胜迹古邑遗风 (一)置县标志侯官城隍庙。侯官城隍庙位于侯官村华棣山之南,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城隍庙东侧与汉镇闽将军庙连成一体;西侧有两座铁将军庙和一座八角凉亭,凉亭旁几棵巨榕,枝叶繁盛、遮天蔽日。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城隍庙记载:“吾乡之祀城隍也,自唐武德中置县而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侯官村 历史文化 传承 变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