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与师德建设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儒家教育思想与师德建设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教育思想与师德建设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家教育思想与师德建设分析 摘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师工作水平的关键,如何深化师德研究,是近年来教师思政的研究热点。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师德师风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与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承接关系;并深入发掘儒家教育伦理资源,寻找提高师德修养的可行性路径,为高校教师思政和师德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师德;儒家;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自古以来,“师德”就是衡量教育工作者资格与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师工作水平的关键,也符
2、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2022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求健全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教师在青少年个人成长关键阶段中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尊师重教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深化师德研究,成为近年来教师思政的研究热点。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师德师风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与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承接关系;并深入发掘儒家教育伦理资源,寻找提高师德修养的可行性路径,为高校教师思政和师德建设提供借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传统,先后涌现了多位思想家、教育家
3、,他们或从自身的教学活动感受出发,或对前代教育理论进行总结,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师德思想体系。荀子•大略中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1荀子认为,对教师是否尊重,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而且是国家振兴与否的衡量标尺之一,国家振兴,必尊师重教,相反,国运衰微,则轻慢师者。所以,尊师重教事关社会风气的形成。荀子之所以将社会对教师的态度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教师在社会中担当的重要责任。因为教师不仅能够传播知识,还起到教化和榜样的作用。重视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知识、道德水平,而且会促进科技发展、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等一系列良性发展。所以“贵师重傅”则“国将兴”,而“贱师轻傅”则导致“国将衰”,荀子将尊师重教提高到国之兴衰的高度,也间接说明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不独儒家,我国其他先哲也很早就意识到了求学和教育的重要性。吕氏春秋•尊师云:“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2成身即修身,通过自我反省,使身心趋向完善境界。修身养德,勤学的功效最为显著;利于人民,教育的作用最重要;教育利人,勤学利己,古人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突出了学识与德性修养之间的关系。而树人立德的关键,还在于“师”。西汉学者扬雄法言中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
5、说出了人的成长中良师的重要性,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的德行、性情、素质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成为楷模与表率。 一、修身:人生之“乐”的思考 教师担负着传承文化、知识传授、指引学生成长等多重责任,因此,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谨言慎行,不为物欲所迷、压力所迫,保持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什么是人生的快乐境界?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先贤就曾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3,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幸福与享乐无关,在于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合者,谓之天乐”4。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爱人如
6、己的境界,“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5墨子从“利”的角度去思考“给予”和爱,“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关爱他人与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不冲突,爱别人并没有把自己排除在外,既有很强的哲理性,也有劝人向善的教育意义,实质是反对自私自利,发人深思。儒家则将个人快乐与他人幸福、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考量。大学中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62说出了成就大业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修身”是理想实现的前提,而“修己”的目的不是为了小己、小我等个人私利,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7、,将个人发展放在平治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中去衡量,这样的理念承习和发展至今,显现出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力。孔子从人生幸福的角度提出了“孔门三乐”:读书之乐、交友之乐和君子之乐。论语•学而篇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概括了孔子对自我修养、学习要求以及社会人际交往的法则。在孔子看来,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读书以求知、以享受过程为最高境界,因此孔子会对安贫乐道的颜回啧啧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8、其乐。贤哉,回也!”箪食、瓢饮、陋巷,生活极其清贫简单,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泰然处之,显然,只要能够读书、谋道、治学,颜回就已经很满足,而不在于吃穿住用等物质的享受。通过对颜回的称赞,可见孔子禀承的治学态度和人生追求。人生第二乐是在交友方面,与同道好友常相来往,彼此互助;人生第三乐是君子之乐:立身处世不计较他人态度,即使受到冷落和漠视,也不心生怨恨。由此可见,内心的愉悦不是建立在对物质的享受追求上,也非源于外界的肯定,而在于自我修持。这是孔子对门人弟子的要求,更为后世为师者的自我修养树立了标准。孟子一书中也提到了“君子三乐”,与孔门三乐有所不同:“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9、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的三乐包含了从家庭到个体再到社会的三方面要求:家庭平安而无忧;与人交往能够做到心胸坦荡、问心无愧;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人,得以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的三大快乐。孟子的“三乐”注重亲情维护、道德自律和对社会的回馈,组成了一个立体的人生幸福架构。从中我们也看到孟子对于为人师的热爱,把教师这种职业当作是人生一大乐事。由儒家两位先贤所提出的“人生三乐”可以看出,相比较物质财富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儒家更注重心灵、智慧的富足,以责任担当为快乐,以坚守志向为幸福。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时,能做到有所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 教育 思想 师德 建设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