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教育与青少年审美心理分析.docx
《大提琴教育与青少年审美心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提琴教育与青少年审美心理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提琴教育与青少年审美心理分析 摘要大提琴艺术教育应置于社会美育的大环境中进行自身规范,在社会语境关照下的大提琴教育利于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大提琴教育应根据教育主体对象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心理养成特征有的放矢,将美育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带动自身教育教学规范式的向好发展,完成以审美教育为目标的大提琴教育体系构架,以此形成器乐具化教育与美育宏观教育的良性衔接。青少年大提琴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应遵循一般审美心理建构的相关理论,也要突出乐器本身对教育对象审美心理建构的独特功能,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语境的滋育下,提升大提琴教育的质量与持久发展的韧性。 关键词大提琴教育;美育教育;青少年;审美心理 经历了传统文化
2、的厚积和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刺激,美育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2022年3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要明确围绕“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提升专业艺术教育”“改进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从中可以看出,美育教育在当前国情教育语境中的重要性,也为艺术教育对美育教育的承担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大提琴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理当顺应这一教育节奏发展的变化,推动美育教育的深化发展。 一、大提琴教育与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关系 席勒指出,“
3、狭义的美育是指一种与体育、智育、德育并列存在的,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形态,即一种关于趣味和美的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是指把它理解为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美育即教育,即合理的教育应是使人感性和精神的整体”。1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说道:“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工作者。”2作为美育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席勒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美育的本质所在,即一种美的、提升人的精神的教育。后世学者对席勒的美育观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肯定了艺术教育在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主体能动的实践过程中,其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改造环境,从周围的现实生活和
4、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主动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并把美的启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心理素质,从而生发审美理想,构建审美人格。”3也就是说,生命主体在改造自我生存环境过程中,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对美的主动寻觅,当发现并感受到美的存在,并有时间纬度上的持恒,那么这种美就会厚积、沉淀于心底,并转化到思想和行动当中,外显为美的表率,进而出现创造美的“人心之动”。发现、感受“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感受“丑”的过程,“审美”伴随着“审丑”,如影随形,如何将美的对立面从心境或视界当中剔除出去,就需要“美”的引导,这就是美育。但说到底,美育是教育的归属和终极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还需要具体的教育形式加以承载,艺术教育或者
5、说大提琴教育正是实现美育的承重体之一。换句话说,大提琴艺术正是秉承了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的美并能够在审美教育中发挥作用。在音乐组成的语言世界里,有规律的音高、音强、音值形成不同的音色,它有别于人类的日常语言和声音,由此可形成一种有秩序、有空间、有时效的声音组合,通过人的听觉系统渗透至大脑中枢,产生相应刺激。当这种刺激与人心的跳动幅度达成节律上的同步,便产生共鸣,进而衍生出美的感受。人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实际首先是从听觉开启的,作为审美听觉艺术的音乐可引导对美的发现、感受和创造。在青少年心理形成初期,音乐艺术对刺激他们审美感知力的形成最有优势,特别在器乐方面尤为突出(因声带尚未发育健全,儿童学习器
6、乐较之学习声乐更早感受美、认知美),钢琴如此,小提琴如此,大提琴也是如此。因此,大提琴教育与青少年审美心理构成之间就架起了一座桥梁,前者对后者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完善产生直接且有效的刺激,后者则通过对前者的学习发现、感受、认知美,为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审美创造打下基础。当然,青少年审美心理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只有自幼儿至心理成熟期持续推进的大提琴教育,对塑造完美人格、审美心理和至高的道德情操才会发挥其最大效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和艺术教育都是一个需要时间构筑的工程。但是,大提琴教育的受众并不只是指向青少年,也包括中年人、老年人,只不过由于这些群体的心理内在已经较
7、为封闭和固化,只能通过大提琴的学习和陶冶尽可能的修补审美心理上的缺失,但这同样也是一种审美关爱,同样是美育教育的内涵表达。 二、青少年大提琴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大提琴教育对青少年审美心理培育和建设的重点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以感知力为基础形成延展性进阶模式,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在大提琴教学中,教育主体应针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对症施教,才能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建构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大提琴音乐审美感知力培养。审美感知力包括审美感知以及在审美感知刺激下产生的表层审美感知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审美创造,是表层的审美感知活动。譬如,婴幼儿在听到节奏感
8、较强的音乐时,会不自觉的摇摆身体。这首先是一种基于生理和心理的本能感知力,随之在身体上出现的本能反应就是一种审美感知活动,而无关审美创造。大提琴教育虽然未必是针对婴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培养,但从培养听觉感知力出发,使教育对象被大提琴这种乐器的节奏、音高、音色等音乐要素连贯刺激,审美感知力会形成良性叠加。大提琴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音域宽广,音色饱满、厚重,连续的声音进行充满温暖、关怀之色,很像父母对孩子的循循善诱,很容易满足教育对象的审美心理诉求。既然要通过大提琴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审美心理建构,教育主体在施教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大提琴本身所具有的音乐优势,从乐器本身出发不断增强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力,再
9、在感知力增强的情形下进一步刺激其审美感知活动的自发进行。这并非是身体语言的“手舞足蹈”,更应该是对演奏产生的强烈欲望。尤其在学习初期,音阶练习枯燥无味,教师应尽可能采取轻松的教育方式,如游戏的方式将这种枯燥分解,将音阶即兴编成几个音构成的小曲,尽可能在学习者的听觉中建立起一个音高良性循环的音乐织体世界,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一种从乐器性能本身出发的启发式教学,因而也会产生一个基于审美心理建构的教学公式:启发审美感知(听觉)审美感知活动(练习)。(二)大提琴音乐审美想象力培养。不断累积的审美感知就会诱发审美想象。因此,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显然是审美感知力的升华。对大提琴教育而言,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提琴 教育 青少年 审美 心理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