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代故事3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古代故事30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古代故事30篇 古代故事30篇明时,周新担当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今,再没人自讨没趣了。二、立檄拒礼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假如发觉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三、棒打送礼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
2、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定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行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四、厚谢婉拒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五、羊续悬鱼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犯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
3、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更大的一条鲤鱼来探望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今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礼贿他了。六、悬丝尚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
4、的吏部尚书山涛,为官三十余年,居荣贵,贞慎俭约,清正廉洁,从不收礼。有一次,县令袁毅偷偷地给山涛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得知后命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事败,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后,派人到山涛府上查询,只见那百斤真丝仍悬挂在梁上,虽已为虫蛀食,但尘埃封印如故,众人不禁敬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山涛也被人尊称为悬丝尚书。七、四铁御史明代的冯恩,在任御史(监官)时,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明史•冯恩传载:因疏劾汪,上怒,命会大臣鞫(审问)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汝杀我
5、,我为厉鬼亦杀汝。squo;益怒,谓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无君,人人得而诛之,何但(只)叱!squo;观者叹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铁,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squo;遂号四铁御史squo;。冯恩如此不畏权贵,直言斥奸,守持四铁,表现出了凛凛正气、铮铮铁骨,实属珍贵可敬,可颂可鉴。八、风月尚书南北朝时的徐勉,为官廉正,不徇私情。南史•徐勉传载:他担当梁吏部尚书时,尝与门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squo;时
6、人敬其公廉正派,赞其为风月尚书。九、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勉以近属陪位入仕,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视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李勉生性耿直,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洁,奉公遵守法律。十、清除私心,不取私财李勉少年贫困,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行,书生生病将死时,取出所带金银交给李勉,说:左右无人知,幸君为我葬,余则君自取。李勉为使他安心而逝,答应了他的
7、要求。然而安葬时,李勉却将多余的金银放入书生的棺材里。后来,书生的家人探望时,李勉和他们一块打开坟墓,把金银全部交给了他们。769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视察史,此时的广州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他到任后,对商人更加抚慰,商船入口,不许侵夺,一年后广州商船如织,经济很快旺盛起来,很多商人为感谢他,送来厚礼,都被他婉言拒绝。十一、为政简肃,智斗污吏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知国子监事,每到国子监视学,随从数百。前京兆尹黎干倾心候事,动心求媚,每次都
8、指使府中上下预备数百人的酒食,鱼朝恩还是不甚满足。李勉到任后,鱼朝恩来国子监,府吏请示李勉,李不允许过分款待。他说:军容使判国子监事,勉候太学,军容应具主礼。鱼朝恩碰了个软钉子,从今再也不到太学骚扰了。十二、痛恨贪暴,锄恶扬善封建官场贪污受贿成风,为整饬吏治,李勉严刑峻法。他当开封府尉时,上任后马上张贴告示:凡受贿者,须在3天内自首,过日者舁榇相见。告示贴出后,有一个自恃有点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贿后有意放出风来,让李勉知道。过了期限后,他又满不在乎,而且还让人抬着棺材去见李勉。李勉在弄
9、清真相后,说:有意受贿枉法,罪加一等。对方不以为然,李勉吩咐手下将他装入棺材。这时他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被扔进河里。此后,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贪赃枉法了。十三、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解并描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当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当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微不至矣?
10、!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十四、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愿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珍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假如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丢失了珍宝;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珍宝。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奇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化和启迪。十五、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
11、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缘由,他说:正因为喜爱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假如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处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仔细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十六、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肯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吩咐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吩咐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
12、上,接着往下看。公差很纳闷,莫非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状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微环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十七、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探望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怪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
13、惭愧,怏怏而去。十八、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化。十九、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闻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欲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真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二十、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
14、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假如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二十一、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非常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二十二、苏章二天汉代苏章为政清廉,执法严明,公私分明。其出任冀州刺史时,有老友在其属下任清河太守,因多有贪赃枉法行为,致民怨沸腾,纷纷上告。后其得知苏章为其上司,便设宴相请。席间清河太守陈述了二人平生的友好,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
15、二天(意即苏章为其爱护伞)。苏章闻言称:今日我与你故人叙旧,是私恩;明日我是冀州刺史,办公事。其次日公堂之上,苏章对清河太守愤然作声:你有二天,我亦有二天,上天不行欺,民心不行辱,岂能因私而废公?遂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二十三、苏琼三悬南北朝北齐年间,苏琼受命担当清河太守。当时郡内官吏腐化,贪污送礼之风盛行。苏琼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不日,属下府丞送他鲜鱼,苏琼接受后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将鱼挂上以示谢绝之意。时郡内有一八十余岁赵姓老者,仗着年纪大又以鲜鱼相送,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后再也无人送礼
16、给他,整个郡内贿送之风大大收敛。二十四、杨震四知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举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迫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二十五、司马五规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是继王安石之后的闻名政治家,官至宰相一职。他虽居高位,但一生崇尚俭朴,不喜奢华。他时刻注意严于律己,慎言慎行,同时告诫家人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其在所著训俭示康
17、一书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治国持家名言。宋仁宗年间,他在朝知谏院任职,即提出为政为官五规:保业、惜时、远谋、谨微、务实,要求各级官吏关切百姓疾苦,珍惜时间,眼光远大,谨慎从事政务,为朝庭和百姓做实事,保证了北宋前期吏治的清明和政治的稳定。二十六、不为诸子建宅的刘福据续资治通鉴卷十五载,淳化二年(991年),凉州视察使、判雄州事刘福去世,朝廷赠太傅、忠正节度使。刘福本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识一个,但在雄州为官五年,境内宁谧,很受百姓爱戴。他的儿子们常劝刘福营建大宅第,刘福怒曰:我受禄甚厚,足以僦舍自庇,汝曹既无尺寸功,岂可营居第为自安计乎!刘福宁可租房居住,也不为儿子们营建大宅第,可见其严于
18、律己,当然这也是刘福教子的一种方式。二十七、令家人退还玉带的王旦王旦在宋真宗朝为相十二年之久,官高禄厚,真宗对其礼遇有加,但他不以之为傲,清正廉明,戒骄抑奢,怡然自乐。续资治通鉴卷三三可以为证:王旦病笃时,真宗曾去其家探望,并赐给他亲自调制的药、薯蓣粥,又赐给金五千两。王旦要求家人如数奉还,王旦认为已慎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王旦居住的地方颇为简陋,真宗曾想为他建一所好房子,王旦总是以现在居住的地方是先人旧庐为由推辞。王旦也不置田宅,他认为子孙当念独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真宗对王旦多有赏赐,家人将赏赐之物放在庭下,王旦见后总是说:生民膏血,安用很多!王旦所著衣物朴实,家人
19、服饰稍过,即瞑目不视。有一回,家人在市场上买了一条美丽的玉带,家人得意地拿给王旦看,王旦让他把玉带系上,问道:还见佳否?家人回曰:系之,安得自见!王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亟还之。二十八、甘居先人敝庐的黄洽王旦以先人旧庐为由,拒绝真宗为其建宅。宋孝宗时有一个叫黄洽的官员,也以不治私宅留名青史。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一载:有人劝黄洽营造私宅,黄洽说: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黄洽得官后想到的是如何报国,而不是治私宅,宁愿居先人敝庐,或许先人留下的宅第不华美、不气派,但对于黄洽来说,可以挡风遮雨,这已足够。二十九、不以民膏自肥的
20、杨简杨简是南宋人,他廉政爱民,得到百姓拥护,有杨父之誉。宋史为其立传,在他的传记中,笔者读到一段感人的记载:杨简有一颗慈祥之心,他在地方上任官,俸禄不少,对此他常说: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杨简升官要离开地方,老稚扶拥缘道,倾城哭送,对其政绩做出高度评价:尽扫喜顺恶逆之私情,善政尽举,弊政尽除,民怨自销,祸乱不作。南宋与金朝长期对峙,有一年,金朝发生饥荒,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边吏临淮水射之,杨简以为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这些逃难而来的百姓,都是中土故民,他们今日投奔南宋,就犹如失散已久的孩子找到了母亲,岂可吝啬粮食而以武力相对。杨简即日上奏,言辞哀痛至极。细究杨简的言行,不难明白为官者只有不以赤
21、子膏血自肥,才能得人心,才能像杨简那样民爱之如父母,咸画像事之,真正得到百姓拥护。三十、灭烛读书宋代竹坡诗话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点燃自家的蜡烛、灭掉公家的蜡烛后,才拆开家书来看。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公私分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类似思想俯拾皆是。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