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治理困境与出路.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础教育治理困境与出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治理困境与出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教育治理困境与出路 摘要:多年来,衡水中学以打造高考神话、高“北清率”而成为一所超级中学,形成了一种广受追捧的“衡中模式”。但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办学模式公办与民办不分,以民办学校名义聚拢教育资源,对正常的区域教育生态造成了不利影响。其折射出的基础教育治理困境是,在不合理的教育政绩观下,地方政府以产业化方式办学,以及教育管理体制局限与公众监督缺失,导致教育治理机制不健全。为此,应强化教育职责履行的约束与问责,敦促地方政府依法治教,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行使,并加大教育信息公开,推动基础教育治理的公众监督和参与。 关键词:衡中模式;超级中学;依法治教;基础教育治理 2022年4月,依托于
2、衡水中学创办的民办学校衡水第一中学在浙江嘉兴平湖市开办分校。据新闻报道,这是全国范围内的第18家“衡中系”分校。“衡中模式”再一次进入舆论漩涡。5月5日,教育公益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向教育部“举报”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违规办学,教育部要求河北省教育厅进行专项检查。6月1日,河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对河北衡水中学、衡水第一中学办学行为进行整改的通知(冀教基202217号),指出衡水中学、衡水第一中学(简称“衡水一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甚至违规办学招生的情况,并提出了若干项整改要求。随后,石家庄、承德、廊坊等多地教育部门发文,限制衡水一中在当地招生。长期以来,“衡中模式”备受争议,支持与反对的声
3、音都很强烈。本文拟对“衡中模式”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办学的核心问题症结和折射出的基础教育治理困境,并探讨破解对策。 一、“衡中模式”办学的核心问题 多年来,“衡中系”学校以出产高考状元以及众多学生考上北大清华而名声在外,形成了擅于打造高考神话的“衡中模式”,成为一些媒体和学生家长追捧的对象。但从教育规律来看,“衡中模式”的出现与扩张,存在着不合理、不正当之处,其办学的核心问题涉及两个方面。1.公办与民办不分,以民办学校名义实现教育资源集中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施,国家鼓励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名校办民校”成为普遍的浪潮。尤其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民办教育的发
4、展提供了较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衡水中学成立于1951年,是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但成绩并未特别突出,仅仅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普通高中。衡水中学成为中学“名校”的过程,与其开办民办学校是密不可分的。11019年,依托于衡水中学的公办民助高中滏阳中学成立,学校的教学进度、管理考核等均与衡水中学一致。2022年2月,河北泰华锦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出资,与衡水中学共同成立了民办性质的衡水一中,其官网介绍,“管理、师资、招生、教育、教学均以衡水中学为依托”。“名校办民校”并未超出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的相关规定,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伊始,“名校办民校”就存在着公办与民办不分、“一校两制”的问题,实质上是
5、公办学校以民办的名义办“校中校”,是一种打着法律与政策幌子而成立的“假民办”。法律法规与政策对这种办学行为是坚决禁止的。根据2004年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六条,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具独立法人、独立办学、独立财务、独立招生、独立发证“五独立”。2022年5月12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2022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要求:“逐步规范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行为。坚决纠正公办学校变相以民办学校名义收费、校中校等违规行为,防止公办学校优质办学资源异化和流失。”1多年来,衡水中学与其相关的民办学校在公办与民办的关系分界上“暧昧不清”。衡水中学与衡水一中的高考喜报共同在
6、衡水中学官网上公布,衡水一中被当地人很自然地称作是“衡水中学南校区”,而成立更早的滏阳中学被称作“衡水中学东校区”。今年6月1日河北省教育厅印发的整改通知,对衡水中学提出3项整改要求:衡水中学法人代表不得代行衡水第一中学法人代表权力;衡水中学在编教师派往民办学校任教应由衡水市教育局批准,并不得影响河北衡水中学教学活动;去除河北衡水中学官网中涉及衡水第一中学相关信息,在涉及对外宣传内容上不得发生河北衡水中学与衡水第一中学同时出现的情形2。这揭示了“衡中模式”违规办学的事实真相,包括衡水中学法人代表把持衡水一中权力、公办教师派往衡水一中任教、两校“捆绑宣传”等问题。6月16日,河北泰华锦业房地产公
7、司了“衡水第一中学董事会声明”,宣称2022年9月19日,民办衡水第一中学公章被衡水中学某校长取走;从那时至今,衡水第一中学董事会从未授权个人和团体合作成立分校等事宜;衡水第一中学财务账户和投资方也未收到任何一家学校的赞助金和加盟费3。这更佐证了衡水中学与衡水一中的“暧昧关系”:二者一校两名,内部互通。尤其近3年来全国开办了18家“衡水系”中学,有不少是以衡水一中的名义开办的,其投资方却声称未收到任何加盟费,那么这些费用去了哪里?令人浮想。既占用公办教育资源,又享受民办教育便利,以民办学校的名义实现教育资源集中,这是“衡中模式”壮大扩张的重要诀窍。2.打造“超级中学”,对正常的区域教育生态造成
8、不利影响所谓“超级中学”,是指学生规模巨大、学校设立在地级市或省会城市、垄断了当地的优秀生源和师源、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占据省内较大比例的学校4。超级中学是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产物,往往规模庞大,是重点学校的升级版。目前,衡水中学(含衡水一中)的在校生12000多名,河北省内优秀的生源和师资不断被聚集而来,近年来河北高考状元、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也大多出自该校,是一所很典型的超级中学。学校严格管控学生的作息、吃饭、跑操和学习时间,实行精细化甚至是半军事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但“衡中模式”更值得被非议之处在于,通过表面合法正当的手段,将全省各个地区的优质生源集中起来,凭借高强度、激烈的应试教育训练,屡屡在
9、高考竞争中拔得头筹,这是它作为超级中学崛起的重要路径。“衡中模式”的支持者往往号称,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高中,衡水中学取得了耀眼的高考成绩,这为农村学生、寒门子弟升学和改变命运提供了通道。但真相并非如此。有研究者对国内顶尖学府K大学2022年至2022年连续5年的学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超级中学平均占有本省K大录取计划的14.4%(有的占比更高),但来自超级中学的学生中,农村户籍比例远低于一般中学,只有一般中学的八分之一5。另有研究显示,“超级中学”凭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催生了择校现象和多种隐性的入学方式,如凭借关系入学、交纳高额择校费等,这放大了学生的先天背景差异,更容易把农村学生挡在
10、门外6。这表明,垄断一流大学入学机会的超级中学,并没有扩大寒门子弟的入学机会,而是让农村学生升学流动的通道变得更窄,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作为超级中学,“衡中模式”的一家独大对衡水市乃至河北省的区域教育生态造成了不利影响,阻碍了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原因在于,超级中学这种“巨无霸”利用教育垄断地位,对基层的优秀教师、高分学生层层掐尖,使区域教育“水土流失”、根基动摇,让许多曾经很有竞争力的县级高中难以为继7。衡水中学通过与衡水一中的混同办学与招生,吸纳了河北各个地市的优质生源,致使邢台、保定等地市的生源流失严重,优秀教师也纷纷被“重金买走”,大大影响了当地高中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积极性。这种
11、吸纳优质生源的“掐尖”行为,主要是通过衡水一中违规招生、提前招生的方式来实现,成功规避了政策法规对公办学校招生的时间、区域与名额限制。2022年7月份以来,承德、廊坊等多地发文限制衡水一中招生。2022年7月5日承德市教育局的关于衡水第一中学等民办学校在我市违规招生从“衡中模式”看基础教育治理的困境与出路的处理公告显示,衡水一中假借公办学校名誉进行招生宣传,擅自提前违规招生。廊坊市的相关公告也指出,衡水一中在廊坊招生计划“极不严肃、随意更改”;衡水一些民办高中存在中考之前违规提前招生、公立私立学校混合招生,以及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等问题8。可见,“衡中模式”通过违规、提前招生实现跨地区的大规
12、模招生,不断集中和垄断优质教育资源。其持续打造高考神话的秘诀,也在于从河北各地聚拢最优质的生源。正是大量的优秀生源成就了“衡中模式”,而非相反。此外,“衡中模式”打造的超级中学,目前已不满足于对高中教育的垄断,它要建立一个体量更为庞大的超级中学航母。2022年6月,“衡水中学实验学校”成立,这是一所由衡水中学托管的民办寄宿制初中,由衡水成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据其2022年招生简章宣传:“学校将全面享受衡水中学各种办学资源。学校优秀毕业生,可进入衡水中学或衡水一中,精准对接衡水中学或衡水一中奥赛等特色培养项目继续学习,实现初高中一体化培养。”9可以看到,该校招生宣传中特别突出了与衡水中
13、学、衡水一中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明显违背了民办学校独立办学与招生的政策法律规定。该校初次招生计划为7年级600人,8年级、9年级各360人。将三个年级的学生一次性招齐,势必要从其他初中学校挖走大量生源,这是对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滥用。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初高中相分离曾一度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明确要求,但一些初高中分而再合或名分实合,致使初高中分离的政策大打折扣。其背后原因在于高中学校保障自身优秀生源供给的考量。保留初中部是为了保证自己在小升初和中考中优先录取优秀学生的地位与特权10。同样,衡水中学实验学校成立的重要用意恐怕在于借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便利,从初中阶段就招揽河北的优质生源,巩
14、固“衡中模式”屹立不倒。这是“衡中模式”超级中学版图扩张的又一行动,“衡中系”学校更为直接地延伸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对区域教育生态可能造成更为复杂的不利影响。 二、“衡中模式”折射出的基础教育治理困境 “衡中模式”的扩张过程,存在着对教育规律的违背,以及对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规范的规避,不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教育生长模式,也绝非是一些人所认为的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升学渠道、扩大了教育公平。可以说,“衡中模式”的形成与扩张,折射出了基础教育治理的突出困境,概言之,涉及两个方面。1.不合理的教育政绩观,驱使地方政府以产业化方式办学教育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度兴盛的一股浪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
15、展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引下,经济话语和经济规则统领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证自明地成为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通行准则11。这引起了教育市场化的泛滥,并走向了教育产业化的误区。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在于,“教育与其他产业和部门间的经济联系,在市场经济下是否应通过市场交换方式实现。或者说,教育的投入是否应通过市场销售它的产出而获得”12。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教育事业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激发公办教育活力,是正当合理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实践中,教育市场化是在垄断教育资源的情况下,限制民办教育,
16、通过公立学校的商业化,用“假民办”来发展教育产业,把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推向市场13。乃至于,教育被一些地方政府当作了赚钱的生意。通过收取高额学费、择校费和借读费等实现经营创收,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和打造教育政绩,而教育本身的性质与功能被异化。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和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增强,教育产业化导向被国家政策法规和官方口径所明令禁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然而,在经济主义、功利主义发展观之下,教育产业化的导向并未被完全禁绝,而且随着近年来资本对教育的侵蚀加剧,教育产业化的势头复又增强。纵观“衡中模式”壮大的整个历程,从11019年滏阳中学的成立到2022年衡水一中成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教育 治理 困境 出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