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栽培模式及关键生产技术探讨.docx
《茭白栽培模式及关键生产技术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茭白栽培模式及关键生产技术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茭白栽培模式及关键生产技术探讨 摘要:为促进茭白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模式优化,分析浙北地区双季茭白5种主要栽培模式,从模式特点、生产技术要点、产量效益分析3个方面展开探讨。综合投入产出比来看,主要推广大棚+地膜、大棚和地膜3种栽培模式。生产上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用工紧张和人工成本较高的地方采用地膜栽培模式。不同栽培模式不仅错开了茭白上市高峰期,保障了销售顺畅,而且对目前日益紧张的劳动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各生产主体可根据自身生产实际,择优选择适合的栽培模式。 关键词:双季茭白;栽培模式;生产技术 茭白(Zizanialatifolia)属禾本科菰属,在浙北种植历史悠久,湖
2、州在历史上则称之为“菰城”1,德清县作为湖州茭白种植较为集中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多个茭白种植专业村,这些村茭白产值占村种植业总产值的85%以上,2022年开始尝试茭白设施栽培模式,经过10a的发展,种植技术持续提升,栽培模式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生产上栽培模式多样化,主要有大棚+地膜(双膜)、大棚、小拱棚、地膜和传统露地栽培5种模式,近2a以地膜栽培模式居多,不同模式不仅栽培技术要求不同,而且在产量、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栽培模式特点 5种栽培模式中,秋茭生产阶段各个生育期完全相同,均为露地模式,栽培技术、产量和效益等并无差异,差异主要来自夏茭生产阶段。双
3、季茭白生产中,夏茭产量和效益均大大高于秋茭,抓好夏茭生产,是双季茭白丰产丰收的关键,相比于传统露地栽培,应用设施栽培可使茭白生育进程大大提前,设施条件越好,采收期越早,双膜栽培模式生育期提前最为明显,比露地栽培提早1个月采收,双膜栽培与大棚栽培2种模式之间差别1周左右,小拱棚和地膜栽培模式差别不太明显,地膜与露地栽培相差710d。 2关键技术要点 2.1品种选择。选择田间生长势较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当地主栽品种浙茭2号、龙茭2号、浙茭7号、余茭4号等。2.2定植。定植前翻耕整地,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定植时间。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中旬(浙茭7号、浙茭2号等品种6月底7月上旬,龙茭2号7
4、月中旬),选阴天或傍晚定植。定植前先割叶,留3540cm叶鞘,每穴种植12根,行距1.11.2m,株距5060cm,每667m2定植10101200墩。2.3秋茭生产技术。施肥管理移栽活棵后,结合搁田后上水510cm,每667m2施10kg尿素,促根促叶;8月下旬,每667m2施350400kg腐熟农家肥(腐熟鸡粪),促进壮秆和分蘖;9月中旬,每667m2施2025kg三元复合肥,为孕茭打好营养基础;9月底10月初,看苗情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1520kg,促进茭白长大,提高产量。实际生产中施肥量和施肥次数根据苗情长势酌情增减。水分管理定植后灌水1520cm护苗,活棵后放水搁田,一般老茭田定
5、植后710d、新茭田定植后1520d,搁田程度以“泥不陷脚,土面开裂缝”为好。以后保持水层,并干湿交替,直至孕茭。孕茭至采收期保持深水层,分蘖期和孕茭期保留浮萍,降低水温。2.4夏茭生产技术。不同模式保温措施不同模式覆膜和揭膜时间不同,具体见表1。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12月下旬齐泥割掉已枯死的茭白茎叶,集中处理。盖上大棚膜后,设裙边1.01.2m高,闭棚增温促进出苗。出苗后注意通风降湿,防止棚内湿度过高,一般在早上揭膜通风,下午闭棚保温,大棚两边交错开口,通风口经常更换,促使苗势均匀,通风时间长短根据气温情况灵活掌握。4月揭掉裙膜和大棚膜,进入露地管理阶段。棚内地膜覆盖期间,温度较低,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茭白 栽培 模式 关键 生产技术 探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