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docx





《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 摘要:当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不二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劳动力、农业技术以及产业集群效应等问题的制约,导致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不足且收效甚微。本文剖析了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劣势条件并指出了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选择路径。 关键词: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极不均衡,占到总人口70%的农民仍然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目前,从地形来区分,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从区域来看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贫困区,包括云、贵、川及陕、甘、宁、新这些
2、省区在西部12省区中又是自然条件最脆弱、贫困程度最大的省区。而这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基础的夯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囿于生态环境的急剧下滑、人口基数庞大等因素的制约,使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面临诸多现实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变我国贫困地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方是我国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不二之选。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的概念萌芽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最早由土壤学家Ai-brechew1(1101O)所提出。他认为:西方发展石油农业进程中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由此
3、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直接诱因;我国学者叶谦吉(11018)1认为,生态农业的基础是借鉴传统农业的成熟经验,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并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所促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孙敬水(2002)2与叶谦吉观点基本一致,同时强调指出:生态农业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的培育与利用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融为-体、可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目前,在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形成了南方“猪-沼-果”、北方“四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发展格局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所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其实质就是按照工业发展的
4、思路来发展农业,是将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建设遵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涵:是秉持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遵照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法则并运用农业产业化技术手段,立足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对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进行集约式开发,促使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式发展轨道。当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已经上升为我国政府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的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其宗旨就是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利用区域生态优势,在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调整的同时促成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体系
5、。在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扶持下,特别是在各地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生态农业产业化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贫困地区也正是依托区域优势资源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依然存在着基础薄弱、意识落后、技术力量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的诸多问题,对我国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和阻碍,而破解这些问题“瓶颈”并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迈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也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劣势条件 目前,对贫困地区开展的生态扶贫与开发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而生态扶贫的基础就在于
6、对区域生态优势的高效开发与利用。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为例,必须首先对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与劣势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和了解并进行合理配置,这是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步骤。(一)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1.丰富的储备资源。由于地理位和纬度空间的原因,我国贫困地区资源储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为例,未利用的土地在全国未利用土地面积总比重中占到86.7%,草场的载畜量较低且低产田在可利用耕地中所占比重较大3。但匮乏的水资源也成为该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瓶颈”。而通过先进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并尽快转变以往大水漫灌的用水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发中西部地区节水潜
7、力;此外,中、西部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与复杂的地理环境相辅相成,这也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生态资源保障。2.农业生态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工厂化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与农业生产内在的自然规律相悖,且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在所难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在导致地下水严重污染以及水库、湖泊的富营养化降低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鉴于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低水平的农业产业发展现实,致使一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被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对贫困地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了制约,但同时这些资源潜力也为我国贫困地区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另外,就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方向而言,立足贫困
8、地区生态资源并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食品并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才会充满源动力,才能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态环境。3.建设生态农业化经验丰富。截至目前,我国对包括中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产业化试点推进工作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在思想上完成了由科研示范向企业化发展的实践性转变,在规模上由以往孤立的户、村逐步向着乡、县连片化的转变;在发展范围上正逐步由点向面的突破4。可以说,我国在建设和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化农业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而且已经具备了基于高科技生物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的整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操作技术,这些都将
9、成为我国发展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保障。4.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优势。特色农业是我国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心,按照“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气候资源并立足区域丰富的生态物种,着眼果类、烟叶、棉花、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稳步构建以生态绿色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化布局。包括内蒙古的乳品产业、新疆的番茄加工都属于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布局。目前,这些带有鲜明区域特点生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起到很好的区域示范作用。5.国家生态扶贫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针对贫困地区的生态扶贫与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农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贫困地区 生态农业 产业化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