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docx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从“新”字出发,在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上进行本校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新理念突出与大数据、深度学习相融合,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新模式体现在深层次地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新体系落脚点在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划分为课程群,提高实习实训课程比例,建立“递进式”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不错的成效,为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协同育人;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 1引言 从“复旦共识”
2、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层面对新工科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其内涵应在于提高学生适应变化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8。本文源于国家对于“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与其他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科专业进行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建立特色课程群及工程实践能力新体系,促进该专业的升级。 2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对照新工科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教学要求,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人才培养缺失。限于传统理念、师资、机房设施等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体系与软件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老化培养出
3、的人才不能及时满足社会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缺失,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不强。校企合作合作层次低,缺乏紧密型,校企合作停留在短暂的实习实训,科教融合深度不足,缺乏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需求。(3)专业课程体系分散,课程间融合不足。没有从培养体系的角度设计课程体系的关联,无法完成多学科融合,课程教学模块分散,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的认知不足。 3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新工科”既指建立新的工科专业,也包括对传统工科提出新的要求2。林健认为“新工科”包括“新兴、新型、新生”三个方面,“新兴”是指全新出现的新学科;“新型”是指对现有传统学科的转型、
4、改造和升级;“新生”指由不同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新学科,因此“新工科”具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等特征3。本校新工科背景下的特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将“新”体现“新型”上,将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上。具体体现在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的建设上。新理念上尝试探索与新技术或其他学科相融合,培养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新模式上将尝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新体系上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课程组,从基础课程群到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群,建立“递进式”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4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4.1以社会需求为主、学校特色为辅的新理念建设特色专业。本校按
5、照目前社会对于互联网人才、移动互联网人才的主流需求,对于大数据人才、人工智能人才的顶级人才需求和学校本身艺术特色的特点来定位游戏设计人才,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游戏设计产业等融合,确定了两条主线、三条探索主线,从而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如图1、4.2构建协同育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的出现,预示着育人模式的转变,由企业“被动要人”转为“主动育人”,企业可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制定、修订及执行,企业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理念与高校一起完成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本校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构建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软件工程 专业 建设 探索 实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