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演变规律问题分析.docx
《货币演变规律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演变规律问题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货币演变规律问题分析 摘要:货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生活必需品,同样,货币又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他产生于产品的交换之中,却又服务于产品的交换过程。本文通过探究货币从古至今的变化历程从而寻找货币进化的规律,以此来反映货币形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交换媒介;信用 一、交换行为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较为单一,通常是用石头制成的工具来进行简单劳作、打猎或者采集食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原始居民发现将路边捡来的石头经过打磨后会使石头变得更加锋利,劳动作业的效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这就使得人们有能力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剩余劳动产品。
2、这便形成了原始交换的契机。除此之外,想要满足交换条件,还需满足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在整个社会中个人的劳动是不全面的。试想一下,假设每个人都同时生产着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那么所有人对他人手中剩余的劳动产品便失去了交换的欲望。只有当社会劳动进行了系统分工,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的去完成自己单独的那一份劳动时,人们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才会能够为他人所用,激起他人交换的欲望。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劳动分工完全建立起来之后,一个人自己劳动的产品仅仅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极小部分。他将自己劳动产品中超出自己消费的剩余部分用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通过这种方法,他满足了自己的大部分需
3、要。这样一来,每个人都靠交换生活,或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一个商人;而社会本身也会变成一个地道的商业社会”。交换的最初方式是以物物交换进行的。例如,A往常打猎时一天只能猎到一只野猪,但由于使用了新的狩猎工具,A今天打到了两只野猪,但他只需要一只野猪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多打到的另一只野猪想要用来换取一些粮食。与此同时,B家的庄稼由于使用了新的生产工具,庄稼大丰收,多产了20斤粮食,然而多产的粮食自己却吃不完了,一只囤积着又容易变质,并且B想用他这20斤粮食换些野猪肉来,于是A与B两人相互交换的条件达成,两人通过不断问访寻找到了彼此,最终完成了交易。 二、交换媒介的出现 随着交换行为的继续进行,
4、交换的范围和种类也渐渐扩大,同时,以物易物这样的交换行为的弊端也渐渐显露了出来。其一,有些交换物品并不方便携带,比方说,交换双方的居住地址并不是很近,并且二者想要交换的物品都十分沉重,那么二者想要达成交换所需要耗费的人力和时间就非常巨大。其二,假设A想用狩猎到的野猪换取20斤粮食,B手中有20斤粮食,但是B并不想用20斤粮食去换取一只野猪,而是想用20斤粮食换取10匹布料,C虽然是产布料的,但他并没有多余的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可是C还想要交换A手中的野猪。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A、B、C三者都没有达成交换条件,三人虽然互相被需求,但交换只能不告而终。由于以物易物的种种弊端在日常的交换行为中日渐显
5、露出来,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一种新的交换方式用来取代它。很快,人们便寻到了一种解决的办法:将一些人们认为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产品用来充当交换的媒介,而其他商品与这类产品进行价值对接,如此这般,交换行为又可以继续进行了。很快,贝壳这类产品便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贝壳由于获取难度大而十分珍贵,并且贝壳长相精美又被寓意吉祥,成为了人人都想要获得的财富。那么以贝壳来充当交换媒介就在适合不过了。于是乎,一只野猪相当于20个贝壳,一匹布相当于5个贝壳,一斤粮食相当于2个贝壳,这样的定价根据人们所付出的劳动被制定了下来,假设谁决定自己家的东西比标准的东西更好,就自己提高价格,只要相互交换的人接受便
6、可以。就这样,生产和交换又得以继续进行并且快速发展起来,人类社会生活也有条不紊的进行了下去。与此同时,货币的雏形也逐渐产生。在历史上,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将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的国家。在非洲,绝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过贝壳作为货币,有些地方甚至使用至今;在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居住区也曾用贝壳作为货币;在亚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孟加拉国,还有印度等国也曾使用过贝壳作为货币;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国上,如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曾将贝壳作为交换媒介,一些岛国至今仍在使用。而且,贝壳也只是世界历史上诸多交换媒介的一种,人们也曾把盐、牲畜、粮食、陶罐甚至是石矛砍刀作为交换媒介来交换自己生活中的其他物品。
7、 三、金属固定的交易媒介 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用这些简单的交换媒介来交换产品也渐渐产生出了问题,贝壳或者其他交换媒介变得极易获取,已不是人人都需求的物品,它们极易被制造从而导致市面上的交换媒介与日俱增,用他们所表示出的其他产品的价值量早已脱离了那些货物应有的实际价值量,交换渐渐又变得困难。此时,那些掌握了冶金技术的地区却已经悄然将交换媒介向着金属过度。这主要是因为某些金属,特别是黄金和白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经久耐磨,极易分割、可长久保存等特点渐渐收到了人们的青睐。在古中国,冶金技术早在商朝晚期时就已经相当成熟,那时的人们冶炼的金属还是以青铜为主,同样的,也是在冶炼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了
8、青铜不但价值高,而且不易破碎。这正是人们心中理想的货币,于是,人们渐渐的开始将青铜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换,同时在青铜作为交换媒介流通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小片的青铜作为零钱来使用,于是乎,容易携带又容易计算的青铜币出现了。此后,中国开始了以铜币为主的货币体系,期间虽然黄金和白银也被用作货币进行流通,但是因为金银产量低,外观精美所以十分珍贵,被皇权贵族垄断,所以没有作为主流的流通货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中后期,由于大量白银的流入,国内白银的存量极具上升,白银迅速代替铜钱成为了主流货币。在清朝,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流通形式正式确立。 四、纸币信用的大飞跃 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在中国唐朝时
9、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纸币功能的“飞钱”。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由于商贸的日益发达,货币流通额度不断扩大导致通货紧张,使得当时的铁钱流通不畅。铁钱即是一种以铁制作的钱币,其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大、笨、粗,这种钱一贯的重量可以达到25斤之多,其笨重难以携带等特点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的生产生活和商业贸易。于是,当地的人们开始寻求一种简单轻便的交换媒介来代替笨重的铁币。在公元1015年四川成都的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了历史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劵”,这种以纸来应刷的交换媒介背后是用铁币作为担保的,而交子的出现也使得产品交换领域变得更加方便,于是交子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使用人数变得越来越多。一张纸,人们如何就会相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演变 规律 问题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