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新诗史写作中的问题意识与本体指向探究.docx
《透析新诗史写作中的问题意识与本体指向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析新诗史写作中的问题意识与本体指向探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透析新诗史写作中的问题意识与本体指向探究 论文摘要:现代汉诗的一百零一年演变一书以新诗研究中少见的问题意识,从现代汉语、现代语境与诗歌文类三者的互动相生关系出发,探究一百零一年中国诗歌演变的本体问题,打破了以往新诗研究的主导性范式和写作模式,实践了诗歌史写作在问题意识和本体指向之间的平衡。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诗;问题意识;本体指向 由于诗歌文类的特殊性和纯粹性,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进行审美形式和诗学观念的反思,从现代汉语诗歌的本体出发探讨现代汉诗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它与周遭语境的对话和互动,无疑可以在新诗研究的主导性范式之外,重新开放新诗的问题空间。王光明教授将自己在这个方面近十年的思考凝定于
2、现代汉诗的一百零一年演变(以下简称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引文只随文标注页码),这本书有如一面“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把住了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在导言从问题出发中,王光明列举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怎样现代和如何文学?新诗近一百零一年的上下求索,有何文学史的意义?”等(第3页)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新诗写作和研究的两端。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才能打开新诗发生与演变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才能开放新诗领域的众多关联话题?伽达默尔认为:“被提问东西的开放性在于回答的不固定性。被提问的东西必须是悬而未决的,才能有一种确定的和决定性的答复,以这种方式显露被提问东西的有问题性,构成了提问的意义。
3、被问的东西必须被带到悬而未决的状态,以致正和反之间保持平衡。每一个问题必须途径这种使它成为开放的问题的悬而未决通道才完成其意义。每一个真正的问题都要求开放性。”囝面对新诗提问,因而也就是指向新诗中悬而未决的部分,而这些部分大多与新诗变动不居的价值和规范问题相关。王光明认为“与其把未完成的探索历史化,不如从基本问题出发,回到尝试的过程,梳理它与现代语境、现代汉语的复杂纠缠”。 虽然这种反思源于现代纯文学观念的自律性想象,带有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味道,然而他的研究并没有将新诗的演变禁锢于形式主义的牢笼之中,而是在一种审美现代性支撑下的文学基本观念,即文学是在一定语境中显现的语言艺术这一共识性前提下
4、的探索。这种探索本身的未完成性和对话色彩不仅彰显了研究行为本身的难度和新诗理论探讨可以到达的深度,更因为新诗就是在与现代经验、现代汉语和诗歌文类的磋商与辩难中寻得自己存在的领地,因而要对新诗的合法性进行建构和探求,开放问题空间的梳理与辩驳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新诗的历史中,“尝试”一词不仅能昭示新诗发生期胡适的实验精神,也可以作为后来新诗变化过程各个阶段的关键词。回到“尝试”的过程不仅是在历史语境中重新遭遇现代汉诗发生期的各种口号、主义与称谓的过程,也是在现代汉诗的一百零一年演变中还原那些可能性和回到诗歌基本观念的过程。从黄遵宪的新派诗开始,现代汉语诗歌从发生至今有着诸多的称谓。我们可以发现这些
5、称谓的某些相似之处,这些称谓大多并不直接指向题材,却都又分得了时代的光芒。或许问题在于包括胡适在内的很多诗人、批评家和研究者都因受进化论历史观的影响并没有抑止其求新求变的更名冲动。历史性的“新诗”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概念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联通我们内心深处的现代性冲动,但也能阻塞我们对于传统的延续,并且无法呼应基于现代汉语形式与结构的诗学观念。王光明从“新诗”这一命名开始提问,逐步敞开新诗写作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空间。正是新诗的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使被问的东西转入了某种特定的背景之中”,王光明在新诗本体反思中的问题意识所具有的特殊阐释效果,使新诗的命名呈现于晚清至五四这一新诗发生的原初历史场景之中。
6、首先对新诗的“新”这个词进行知识考古,在近现代中国求新话语体系中考察出:“新这个词在近现代中国的语境中,原也是可以作为具有心理意义的动词来看的”。这不仅在我们对“新”一词习以为常的形容词理解中别开新路,也展现了由于新诗这一概念的稳定所遮蔽和忽略的发生期症候。因为“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还是从文学史的立场看,新诗这一名目都过于浮泛,只能是中国诗歌寻求现代性过程中一个临时的、权宜性的概念。”至此,一个能够与“20世纪的中国诗歌现象展开对话”的文类概念“现代汉语诗歌”在命名过程的梳理中得以呈现出来。“现代汉语诗歌”个合成词也可以读作“现代一汉语一诗歌”,“现代汉诗”指向的是现代人的经验、汉语(以现代
7、汉语为主体也包蕴古代汉语的风调)的韵味和诗歌观念相生互动。正是在对上述三个方面张力性结构的历史性梳理中,王光明勾勒出了新诗自身的学科体系,建构着现代汉诗写作和研究的合法性。 无庸讳言,现代汉诗的一百零一年演变是一部史论性质的著作,这一史论性质,孙玉石先生已经通过它与史述性质著作的比较得到了区分。作为一部几乎每章皆可成为专论的史论性著作,王光明对一百零一年演变中现代汉诗合法性的建构并不是直接从五四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开始,而是从晚清黄遵宪的新派诗理论和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论开始。 王光明这样写道:“新诗这一名词既不是在五四时期才有,有关诗歌革命的论述,梁启超等人的主张也不见得比胡适更守
8、旧,晚清诗界革新、实验的冲动也并非不如五四强烈,何以新诗史不能从晚清,而非得从五四写起?如果文学史摆脱思想史分期的笼罩,是否会出现另一种书写格局。”文学有它自身的传统和历史,思想史的方法也许会给文学研究许多帮助,然而,它的分期与历史真实中的文学分期经常会有些许的错位。韦勒克认为:“哲学与文学问的紧密关系常常是不可信的,强调其关系紧密的论点往往被夸大了,因为这些论点是建立在对文学思想、宗旨以及纲领的研究上的,而这些必然是从现存的美学公式借来的思想、宗旨和纲领只能和艺术家的实践维持一种遥远的关系。”因而,真正的文学史都应从自身的历史出发进行分期,而不应该简单地挪用思想史的分期。“分期只是文学一般发
9、展中的细分的小段而已。它的历史只能参照一个不断变化的价值系统而写成,而这一个价值系统必须从历史本身中抽象出来。因此,一个时期就是一个由文学的规范、标准和管理的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断面。”在这种建构过程中,王光明认为:“如果把近代以来中国诗歌变革潮流作为现代性寻求的过程的话,黄遵宪可以说是直接的起点。”由于从诗歌自身的现代性寻求出发,而不是从思想史分期中的时代更迭开始,新诗史写作中往往只起间接启发作用的黄遵宪诗歌实践与理论,在王光明这里被当作起点重新认识,就显得理所当然。 将黄遵宪作为中国诗歌变革潮流的起点是演变的一个创见,但演变的重心还在于对疑窦丛生的新诗本体的建构,梳理新诗的诗形和诗质问题,
10、塑造新诗的自我形象,从而寻求现代汉诗自身的象征体系和文类秩序。王光明用“诗形”和“诗质”这两个与诗歌自身更相关联的概念代替以往研究中的惯用词汇“形式”与“内容”并非毫无意义的举动,因为明确的概念指向可以避免我们的研究滑回机械反映论的泥潭,能够更为有效地关注于现代汉诗的本体问题。另外,从“诗形”与“诗质”的角度进行具体的提问,也可以避开浮在历史表面的流派、思潮和诗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史有别于同类诗歌史的叙述模式,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写作的主体性得以确立。 演变对于诗形问题的梳理从讨论黄、梁诗界革命和胡适的白话诗运动以及新诗革命时,就已隐约闪现于字里行间,但集中性的讨论还是从第五章“形式秩序的
11、寻求”开始。作为对早期新诗从写作实践到理论主张实行反拨的新月诗派,在王光明这里,它的出现不仅是对于早期新诗不讲求艺术形式满怀革命激情的青春期写作之简单纠偏,它还具有独特的意义。他认为:“新月诗派在新诗史中的独特意义,是新诗经过语言与内容的革命之后,第一次自觉地从诗的本体要求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关心诗歌特殊的说话方式。”为什么与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人同样可以在精神气质上归入浪漫主义谱系的新月诗派能够“重视形式对情感的节制,强调诗歌这一想像世界的方式和把握经验与日常语言的特点”?王光明认为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白话不白话是次要的问题,新诗首先必须是诗”。为什么同样以留洋学生为骨干,前后二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透析 诗史 写作 中的 问题 意识 本体 指向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