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研究向度.docx
《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研究向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研究向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研究向度 摘要: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神话、唐诗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得益于他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而别具一格地选择人类学的崭新视角,并以此来探讨中国古典文学中原始意义混沌不清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其演变问题,而最终使其呈现出清晰面貌。闻一多在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的尝试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闻一多;文学人类学;伏羲考 闻一多本名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与爱国民主人士。就其学者身份而言,从其遗留的文学研究成果来看,在其相关的文学研究中,闻一多的研究具有以人类学为指归的特征,虽然在其学术研究
2、中,我们并没有直接发现他使用文学人类学这一术语,而且他在对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时,仅使用了“文化人类学”这一概念,但就其研究的目的和结论来看,已经清晰地显示出文学人类学的特征。学者梅琼林对此指出:“闻一多文化人类学方法就其实质而言是在宏观的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是在文化分析中探讨诗歌、神话、艺术和哲学作为文化形态的起源问题即最初形式,发掘艺术符码存在最为本源的精神事象(如交感巫术、原始宗教、性的崇拜、早期民俗等都与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与一般文学理论关于艺术起源的抽象论述不同的是,闻一多对早期文学艺术的研究更多地注意到它与文化的关系,并通过文化现象之解析透视文学艺术
3、的本真内涵,充分地注意到艺术的神话、民俗维度。”178本文标题中提到的“向度”,主要是指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方位及层次展开的维度。我们发现,闻一多在文学研究中,为了达到揭示民族文化符码内涵的目的,较早地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人类学的维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典籍展开讨论和分析。他的这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都对之后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纵观闻一多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向度,我们发现,其文学人类学研究具有以文学为审美对象、注重传统考据、采用比较视野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以下对此逐一展开讨论。 一、以文学为审美对象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学术成果斐然,他曾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深入的
4、研究,特别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楚辞诗经与唐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闻一多的研究呈现出以文学为中心,以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为维度展开讨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闻一多的楚辞校补诗选与校笺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都是这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郭沫若在闻一多全集序言中说道:“最近吴辰伯先生把闻一多全集的稿子从北平给我寄了来,我费了两个礼拜的功夫细细地校读了两遍,在这里面关于文化遗产的部分要占四分之三,一多对于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内容很广泛,但他所致力的对象是秦以前和唐代的诗与诗人。关于秦以前的东西,除掉一部分的神话传说的再建之外,他对于周易诗经庄子楚辞这四种
5、古籍实实在在下了很大的功夫。就他所已成就的而言,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着,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212作为闻一多十几年好友和同事的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的序言中也认为闻一多的研究是以诗歌为中心,从唐诗切入,兼及诗经与楚辞,并指出他的研究范围又延及庄子周易等典籍。而他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典籍的关注,梳理并阐述民族文化的源头,深入解析民族文学符码蕴含的深层意义及发展流变的脉络218。从闻一多留下的学术遗产来看,正如朱自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闻一多对文学关注的中心是诗,如他的姜嫄履大人迹考司命考歌与诗诗经新义诗经通义离骚解诂楚辞校
6、补唐诗杂论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旁涉中国古代神话及散文。因此,我们可以说,闻一多的研究具有以文学、文献典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征。与此同时,通过对闻一多文学研究成果的综合梳理,我们也发现,他的研究视野是宏大的,研究目的是深邃的。闻一多的文学研究不是以文学来谈文学,而是在宏观的视野观照下,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流变过程,发掘文学审美中的人类学意蕴。也就是说,闻一多的文学研究,具有以人类学为研究指归的鲜明特征。 二、以传统考据入手 闻一多学术研究方法,以传统考据为依托,郭沫若就此在序言中谈道:“闻先生治理古代文献的态度,他是继承了清代朴学大师们的考据方法,而益之以近代人的科学的缜密。为了证
7、成一种假说,他不惜耐烦地小心地翻遍群书,为了读破一种古籍,他不惜在多方面作苦心的彻底的准备。这正是朴学所强调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多是把这种精神彻底地实践了。唯其这样,所以才能有他留下的这样丰富的成绩。但他的彻底处并不是仅仅适用于考据,他把考据这种功夫仅是认为手段,而不是认为究极目的的。”23虽然郭沫若明确指出考据不是闻一多作研究的终极目的,但同时也清晰地指出考据是他达到研究目的极其重要的手段。这就足以表明,考据方法在闻一多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就其伏羲考而言,闻一多在研究方法上明显走的就是传统考据的道路,即语史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以训诂和史料考据为切入。闻一多从传世文献入手,认为伏羲与女
8、娲的名字是战国时才开始出现在记载中,而且大多存在于东汉之前的典籍中。近代考古发现的古代石刻类、绢画类中人首蛇身交尾图像早已证明是伏羲、女娲二人,但这种人首蛇身的超自然形体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及其起源与流变过程又是怎样?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闻一多伏羲考以此问题切入,首先考证传世文献,认为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图像,在西汉初期已成为建筑装饰材料,这一点可以从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得到清楚的说明,这足以表明这一传说渊源之古。他接着又梳理早期文献,发现山海经中早已有记载:“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之,伯天下。”再根据郭璞注认为“延维”即庄
9、子中的“委蛇”。据此,闻一多认为山海经记载的人首蛇身的神的样貌特征与画像中所表现的伏羲、女娲二人之形象是相吻合的。然后闻一多把这一发现与芮、常二人(芮,指芮逸夫;常,指常任侠。笔者注)的研究结论相互比较,结合山海经对伏羲、女娲形象的描述以及指出他们是苗民之神的记载,从而更深入地印证了芮、常二人的研究结论。文献梳理详实,考证逻辑说服力强。然而,闻一多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向更深入的方向延伸。他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体式出现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的蛇身形象存在阶段。他继续检阅相关文献,发现郑语有“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的记载,周礼有“交龙为旂”的记载
10、,同时又考证出古代“蛇”“龙”一体,“螣蛇”即为二龙相交演化出来的一种传说。闻一多翻检文献后认为,在古代被奉为祥瑞的五灵中,凤麟虎龟,差不多从没见过成双出现的,唯独龙则不然。那么双龙频见的原因是什么呢?闻一多认为:“以上这些见于文字记载和造型艺术的二龙,在应用的实际意义上,诚然多半已与原始的二龙神话失去联系,但其应用范围之普遍与夫时间之长久,则适足以反映那神话在我们文化中所占势力之雄厚。这神话不但是褒之二龙以及散见于古籍中的交龙、螣蛇、两头蛇等传说的共同来源,同时它也是那人首蛇神的二皇伏羲、女娲,和他们的化身延维或委蛇的来源。神话本身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确信,它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的遗迹。”31
11、9那么,龙作为一种图腾符号是如何生成的,其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呢?闻一多针对这一问题进而论17李春霞: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向度道:“(龙)它是一种图腾,并且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320而且这种混合是一种化合式的结果,即龙是由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单位已经不复存在。而且,在各个单位化合的过程中,龙图腾还保留着主干是蛇的明显特征,这一点也同时说明了蛇作为图腾符号在古代部族中的重要意义。这种化合式图腾的出现,与上古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解释清楚了龙作为图腾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闻一多 文学 人类学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