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视角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研究-王成新.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于结构视角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研究-王成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结构视角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研究-王成新.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年 第26卷 第8期 CHINA P()H】IA110N。RESOURCESANDENVIRONMENT V0126 No8 2016基于结构视角的中国人I:I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研究王成新王波涛 王翔宇(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回顾中国最近20年的快速城市化里程,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化空间需求剧增的矛盾一直尖锐。而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从系统角度看这仅是城市系统的表象。应从结构层面剖析其内在差异性。本文从区域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城市规模结构等视角,采用异速增长模型,分析了我国20012014年土地城市化
2、与人口城市化异速增长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从区域结构视角看。近14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土地城市化始终快于人口城市化。而西部地区则不存在该问题;从建设用地结构角度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也不存在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虽工业用地、绿地和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扩张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速,但这体现了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从城市规模结构角度看20万以下、500万以上的城市土地城市化慢于人口城市化,而20一50万、50100万城市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现象明显。100300万、300500万的城市则出现了异速增长模式的不同转换。结果证明。中国的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
3、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和结构差异,今后新型城镇化方针政策也应因地因城制宜。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结构视角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80135一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憾018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自2009年世界城镇化水平超过50,人类社会从此进入城市时代。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4年的547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172亿增长到749亿,年均增长417。与此同时,土地城市化进程也如火如荼,20012014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2
4、4 1927 km2增加到49 98274km2,年均增加l 84215 km2,年均增速为57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鉴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理应保持同步增长,但根据诸多专家的研究,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并不协调,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14。从研究尺度和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宏观层面一“、流域或城市群”1和省域13。b】的研究;对于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失衡的成因,主要有财政分权与政绩考核1”J、土地制度缺陷与户籍制度17。、区位因素和社会保障因素”j等;一些学者则忧心于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带来诸
5、多问题,如耕地存量持续减少。”l、城乡发展不协调”。、自然资源支撑力不足和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 3等。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正如2014年3月正式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我国的“冒进式”土地城市化,国家在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1。2014年3月正式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今后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质量
6、,提高城市功能,内在要求是实现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1;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收稿日期:2016032l作者简介:王成新,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E-mail:404122665qqcorn通讯作者:王波涛,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Email:17128278qqtom。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速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与优化研究”(批准号:41371170);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对我国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启示”(批准号:SDYCl5041)。1 35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7、016年第8期指出“人口与用地要匹配”;2016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确对中国土地资源平衡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理解和止步于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这个表象,更不宜提出在全国一刀切限制土地城市化的结论。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内在关系亟需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验证。但目前多数学者从总体上宏观视角进行了研究,从结构视角进行分析的文章较少。本文借助异速增长模型,从结构方面着手,探究我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
8、之间的异速增长关系,以期为二者关系提供一个更为全面透彻的阐释,同时为今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中国城市化政策的细化与因地制宜地实施提供依据。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研究方法异速增长模型是指系统的局部之间或局部与整体的几何测度关系:一个局部的相对增长率与系统或其另外一个局部的相对增长率具有恒定的比值协1。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为lnY=lna+blnX,整理得Y=aX6,式中的x、y分别代表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o为比例系数,6为异速增长系数。异速增长模型作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重要方法,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与城区面积的异速关系。”26。和城区面积与城市边界长度的异速关系怛“。城市人口与
9、城市土地是不同维度上的变量,若将城市看作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口和土地可视为城市系统中的两大部分。鉴于此,借用异速增长模型,将异速增长等式Y=aX6中的x、y两个变量赋予新的含义,其中y表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x表示城市人口总量。12异速增长系数b临界值的确定及其含义对异速增长系数b临界值的确定已有很多研究,但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国情与城市发展模式,计算出的临界值b值也不尽相同2”o。国内学者根据分形理论研究,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不同省份、不同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城市用地维数的平均值在17左右,人口的维数为2,因此异速增长系数b在理论上的临界值为085303“。当b085时,为正异速增长,即城市
10、用地扩张的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加速度,城市用地趋于粗放、浪费,城市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1 3613数据来源与选取本文以中国全部设市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1年为基准年,研究20012014年中国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间的异速增长关系。严格来讲,城市人口应为城市化地区的常住人口,但限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目前的统计资料,故本文采用城区人口表征城市人口,采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代表城市面积。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1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3 5I。此外,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原因,一些城市的城区人口和建设用地面积出现跳跃性变动,影响了数据的时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予以剔除。2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的结果分
11、析21基于全国宏观角度的分析2014年我国设市城市城区人El为38 5765万人,较2001年增长626。而2014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 98274 km2,较2001年增长1066。借助异速增长模型对该阶段我国城区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函数关系式为Y=218xo”,即异速增长系数b=094,大于085,r2=090。根据异速增长类型判定可知,20012014年呈现正异速增长。这说明从全国宏观尺度上,该阶段土地城市化的确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建设用地趋于粗放化。2014年我国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2957 m2人(2001年为10242 m2人),远高于国家规定的人均城市建
12、设用地指标的上限。由此,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普通偏低且逐年下降,由2001年的10 241人km2下降到2014年的7 718人km2。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鬼城”、“空城”也是城市建设用地浪费、闲置的具体表现。22基于区域结构视角的分析根据自然地理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可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级行政区。三大区域之
13、间的城市化发展和建设水平存在很大差异。20012014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面积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见表1)。借助异速增长公式对20012014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城市人121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20012014年,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均呈波动式发展态势。其中,东部翁婴万方数据王成新等:基于结构视角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研究表1 2001年和2014年中国三大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Tab1 Change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s
14、 of three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4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l 2004 2007 2010 2013年份图l 20012014年中国三大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特征值变化Fig1 Allometric growth characteristic values changesof urban pop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land of three regionsin China from 200l to 2014地区和中部地区异速增长特征值始终高于临界值085,一直保持着正异速增长关系,且201
15、4年东部和中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287 m2人、1274 m2人,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256和287,这说明这一期间东部和中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确实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现象明显。20012010年间,历年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均由东部向西部逐级递减,这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逐步由东向西梯度开发的不断递进有关。但自2011年开始,中部地区的异速增长系数首次高于东部地区,表明201 1年后中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入全面加速阶段。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格局等因素,经济和城市化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进入2l世纪,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
16、战略,为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建设日渐繁荣,使得20012014年西部地区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但是由于其2001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就很高,达到109 m2人,分别较东部和中部高出64 m2人、107 m2人,说明西部地区内涵扩张弹性空间较大,因此异速增长特征值始终低于临界值085,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总体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慢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也有所不同。23基于建设用地结构视角的分析不同建设用地类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根据2012年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提取200120
17、14年不同建设用地面积,测算14年间主要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的异速增长关系(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012014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与不同建设用地类型间的异速增长关系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的异速增长系数均低于临界值085,处于负异速增长。其中,城市人口与居住用地的异速增长系数为0847,接近于临界值,而20012014年我国城市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702 m2人,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说明该时期我国居住用地扩张较慢处于正常水平,遵循了集约、节约用地原则,但近些年来出现的“鬼城”现象表2不同建设用地类型与城市人口异速增长特征值(200
18、12014年)Tab2 Allometric growth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different types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population(2001201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1372,O9876543,0,OOO0OOOOO0趔始馨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8期势必会导致居住用地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加大居住用地审批力度,处理好居住用地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扩展速度同样低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物流仓储用地的异速增长特征值最低,扩张速度低于城市人口增速。
19、2014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1 55303 km2,比2001年增加44065 km2,人均物流仓储用地仅为402m2人,且物流仓储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处于弱势地位,物流仓储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为主)间的转换量较大。在所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和公用设施用地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但前三者用地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工业用地的异速增长系数略高于临界值,与目前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有关。此外,2014年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比重为1988,也符合国家规定标准。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可以缓解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交通
20、压力m J,是为了适应城市向外扩张需求和小汽车时代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增长是处于被动,受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限制。20012014年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所占总建设用地比重呈持续增长态势,2014年为133,处于国家规定的合理值域。适应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关注日益凸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是确保城市生态建设、方便居民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途径。该阶段我国绿地面积不断扩张使得城市更加生态化、绿色化、自然化,符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提高了城市宜居度和舒适度。24基于城市规模结构视角的分析2014年我国设市城市有653个。为了进一步剖析不同规模结构城市的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关系,根据本文
21、的城市样本结构,并结合新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样本城市划分为五大类,计算结果见表3。纵向比较分析,20012014年,在所有城市规模系列的异速增长特征值变化趋势与全国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呈上升趋势,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相对于城市人口增长逐渐加速,但是差异较大。其中,20万以下和500万以上的城市异速增长系数b值始终低于临界值085,理论上土地城市化慢于人口城市化。20万一50万、100万一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在该时段内由负异速增长关系转变为正异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不断加快;50万一100万的城市b值一直高于临界值并有不断增长趋势,说明土地城市化始终快于人口城市化;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人口在30
22、0万一500万的城市,自2001年异速增长系数b值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14年异速增长特征值小于085,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1 38表3不同城市规模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异速增长特征值(b值)Tab3 Allometric growth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scale and urban population注:表内数据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01年,城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仅有北京与上海,样本数量太少,因此不做比较。虽然从全国整体分析得到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但是
23、从年度截面数据横向比较来看,异速增长系数与城市规模不存在对应关系,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异速增长特征值越低,而是城市体系内部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异速增长特征值b值变化也存在差异性。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异速增长系数b值呈波动式发展态势。其中,20万以下的城市异速增长系数b值始终为各等级规模城市中最低值,建设用地增长的速度慢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究其原因可知,该类规模城市大多属于县级市,农业发展仍占主导地位,对优质企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使得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导致城市建设动力偏弱。此外,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以周边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集聚为主;20万一50万和50万一100万两类等级城市中,土地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结构 视角 中国 人口 城市化 土地 增长 研究 王成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