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一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初一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范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初一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范文初一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范文本课件是为了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和发展水平。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设计范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11.驾驭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娴熟驾驭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相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相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
2、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四周的人探讨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肯定程度上可以满意人们的生存须要,但也有许多
3、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开这种局限性?学生想像、探讨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许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难,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足够,就须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起先农耕生活(问题回答过程中,老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老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方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方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起先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
4、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留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闻能否给我们供应一些启示?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留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起先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闻不行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老师可逐步培育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找寻历史发展轨迹的实力。)老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学生阅读老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
5、、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干脆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老师讲解并描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1013年在浙江余姚发觉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起先运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特地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
6、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起先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白什么?学生回答说明白河姆渡原始居民已驾驭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便利了。老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老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探讨一下。学生探讨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起先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老
7、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起先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实行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纳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老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比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老师讲解并描
8、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洁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探讨。学生探讨学生回答起先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运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老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自然的洞窟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立自
9、己的房屋,而且能依据实际状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运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驾驭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运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状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板书1.运用磨制石器、耒耜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4.挖掘水井,饮水便利5.饲养家畜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老
10、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根据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学问点列出来。学生看书老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老师写)。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普遍运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
11、和贫富分化出现老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学问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觉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觉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觉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记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
12、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殊低。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纳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状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心,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四周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许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独创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详细操作
13、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牢固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运用。(老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学问,想一想,再和同学探讨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学生探讨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分。因长江流域水量足够,气暖和热
14、,故相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削减,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确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行能在北方出现,也确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老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老师引导下回答)老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留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
15、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其次,从上述状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改变,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详细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状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殊明显。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
16、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宝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起先了斗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起先解体。请同学们探讨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驾驭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
17、。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精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同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安排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改变的结论。(详细答案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1、学问与实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
18、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相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驾驭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洁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相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使
19、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得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起先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日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
20、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二)老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老师需讲解: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2、在讲解并描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三)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老师引导:从工具的运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运用。(需老师讲解)老师总结提
21、升:磨制石器的普遍运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意了人们的生活须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老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燥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老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四)情感升华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老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3%,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宏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建更美妙的明天!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