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臧树伟.pdf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臧树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臧树伟.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4卷第1期2016年1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V0134 No1Jan2016文章编号:10032053(2016)01012210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臧树伟,李 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后发企业选择以何种方式、何种时机进入市场将在很大程度决定着其市场进入的成败以及能否更好地实施后续追赶计划,作为当前创新领域和战略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破坏性创新为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战略选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借助小米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案例对“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性
2、研究,研究发现:在市场时机选择方面,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层级分明的市场竞争是后发企业能够成功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在技术时机选择方面,成熟的技术、较低的技术获取成本和技术获取难度对于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起着重要作用;在产业时机选择方面,新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以及成熟的产业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发企业市场进入的成败;在政策时机选择方面,产业政策扶持和融资政策扶持则为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关键词:破坏性创新;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投资者和企业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进
3、入中国市场并积极开展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在中国市场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很快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建立起市场主导地位。面对跨国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优势,中国本土企业该以何种战略选择来部署企业的市场进入计划?在市场进入时机选择方面,又该如何寻找最佳的“机会窗El”?这些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传统理论研究认为,后发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创新或自主创新等技术导向方式制定企业的市场进入战略。41。采取模仿创新的后发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上已有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逐渐形成自有技术,然后借助后期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投入,生产出更具竞争
4、力的新产品并借此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而采取自主创新的后发企业则要通过自身努力对相关技术进行独立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推出基于此类技术的新品产,从而使后发企业得以顺利进入市场”o。虽然这种基于“技术突破”的思维模式为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战略制定提供了一种合理的理论解释,但是在具体的理论应用和实践过程中,后发企业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所固有的资源劣势极大的限制了其试图通过技术渠道进行市场进入的可能,这使得传统理论在解释部分后发企业市场进入现象时经常面临理论与事实相违背的尴尬处境。相较于传统理论研究,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M。81。破坏性创
5、新理论强调后发企业在市场进入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应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市场突破”而非“技术突破”上并且在市场进入次序方面按照先易后难的实施路径,即先进入阻力较小的非主流市场,然后再借机向主流市场侵蚀。相较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等技术导向的市场进入方式,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破坏性创新市场进入方式具有前期资源投入少、技术风险低、不易被察觉等优势,所以更适合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后发企业借鉴采用一1。基于以上认知,本文将从破坏性创新的理论视角对“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将借助相关案例从市收稿日期:20150126;修回13期:2015一04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
6、科学项目(15YJA630032)作者简介:臧树伟(1987一),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险投资、创业与创新。E-mail:sunnyzshw126eom。李平(1955一),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产业投资分析。万方数据第1期 臧树伟李平: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场、技术、产业、政策四个维度深入探讨后发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进行市场突破时所要考虑的具体影响因素,从而为我国后发企业、特别是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时机选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启发。1 理论背景和研究框架11破坏性创新的内涵和运作机理在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的过程
7、中,总有一些优秀的领先企业惨遭淘汰。这些企业有着良好的管理基因、认真倾听客户反馈、仔细分析市场需求、积极投资前沿技术、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即便如此,他们最终还是难逃被后发企业超越的厄运,从而丧失了其领先的市场地位。针对商业领域中所发生的这一奇怪现象,哈佛大学教授Christensen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解释。Christensen61认为,创新可以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那些通过突破性技术或渐进性技术带来主流市场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的创新称之为延续性创新,而那些并不涉及复杂技术变革即可推出简单易用、价格低廉产品并且能够通过后续产品性能的提升不断侵蚀主流市场的一类创新称之为破坏性创新。领先企业之所
8、以会失败正是由于对延续性创新的过度追求而阻碍了破坏性创新的发展:领先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对高端市场产品性能进行改进,而随着领先企业对高性能、高利润市场的追逐,技术的供给将逐渐超出市场的需求,此时后发企业可以借助与主流市场不同的产品性能改进轨迹向非主流市场推出产品结构更为简单、价格更为低廉的新产品,从而迅速占领那些被领先企业忽视的非主流市场;随着在非主流市场势力的不断扩大,后发企业可以将前期形成的市场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从而与领先企业在主流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并借机实现对领先企业的超越。12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方式分析图1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
9、业市场进入方式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低端市场进入、新市场进入、混合市场进入。其中,低端市场进入根植于原有的市场空间,即在原有的市场空间中针对那些被过度服务的客户和低利润产品的一种市场进入行为;新市场进入隶属于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即将原来不存在或潜在的消费群体变成企业实际用户的一种市场进入行为;而混合市场进入则兼具了低端市场进入和新市场进入的特性,既有对低端市场的突破,又有对新市场的开发。在不同市场进入类型选取过程中,后发企业应结合自身能力和面临的具体情况在三种进入类型中进行灵活选择:如果某一市场空间内存有部分消费群体愿意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性能相对较差的产品或者后发企业
10、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使得在以低价吸引客户的同时还能确保相应的盈利能力,此时适宜进行低端市场进入;如果后发企业能够创造出万方数据科学学研究 第34卷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在这一市场空间中消费者能够更方便拥有和使用某种产品,而这种产品过去只能由资金更充裕的消费群体在一个不太方便的集中地点使用,此时后发企业可以选择新市场进入;而当上述两种情形都出现的时候,后发企业则既可以选择低端市场进入方式,也可以选择新市场进入方式“3。13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研究框架破坏性创新为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战略选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而学者们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后发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进行市场进入、实施后续
11、追赶的关键在于对市场进入时机的把握,只有选择了恰当的市场进入时机才能有效开展后续追赶工作。Kumaraswamy等学者。1引指出,后发企业在市场进入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目标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这样才能支撑企业市场进入后的进一步发展;Thomond1“、Rigby4。等学者的研究则发现,在后发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进入非主流市场的过程中,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对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时机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而Husig等学者纠则从技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后发企业能够通过破坏性创新成功实施市场进入的前提条件在于产品性能的过度供给使得市场竞争基础得以改变,而产品性能的过度供给则得益于相关技术
12、的不断发展和成熟;Danneels6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由于破坏性创新并不涉及复杂的前沿技术,因此相关技术的获取难度也将对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时机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学者们还一致认为产业时机选择和政策时机选择同样对于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朱瑞博7|、李平和狄辉副等学者认为,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环境的变化使得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计划得以顺利实现并且为其推出更具竞争优势的新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保障;Malerba和Nelson 019则指出,后发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进入市场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并且亟需来自外界的扶持和帮助,恰当的政策时机选择不但可以为后发企业赢得宽松的生存环境和更
13、多的资源支持,还能够帮助其克服早期市场进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从上述文献梳理来看,学者们的前期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各类时机因素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整合,对于不同时机选择类别下的具体影响因素也缺少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研究框架(图2),在随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借助相关案例从市场时机、技术时机、产业时机、政策时机四个维度对“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这一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r-j延续性创新卜?一一娥鱼蝴卜一图2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研究框架2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案例研究21研究
14、方法(1)方法选择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可以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等技术处理,发现隐藏在资料中的内在联系和变量,从而达到完善现有理论或者构建全新理论的目的旧0。相较于其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可以更好地还原事件发生的情境并且能够通过直观的原始记录得出相应的理论,因此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方面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考虑到本文研究对于案例深度的需要,故选取单案例的研究方法对“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这一命题展开研究。(2)案例选择本文在目标企业样本的选取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因素:目标企业的公司注册地点为中国大陆或者经营活动主要围绕中国大陆市
15、场展开;目标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实现了高速增长并逐渐在业内确立了相应的领先地位;目标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成功模式具有可推广性或可复制性;目标企业的公开数据易于获取,对于目标企业的调研访谈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最终,本文将小米科技有限责任万方数据第1期 臧树伟李 平: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公司(以下简称:小米公司)作为研究的目标企业。小米公司作为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依靠破坏性创新在中国手机市场快速崛起并且在短短5年内成功超越中兴、华为、联想、酷派等众多老牌手机企业,跃升为市场份额第一的手机制造企业。从企业成长环境和市场进入策略来看,小米公司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6、,因此将其作为目标企业展开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同类后发企业的理解和认知。此外,小米公司创始人与外界的频繁互动(可以更方便的获取相应的二手数据)以及位于北京的公司总部(便于通过调研访谈获取一手数据)也是我们将其列为目标企业的重要原因。(3)数据收集学者Yin旧叫指出,整合多种数据来源进行三角验证能够提高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们收集了访谈数据、文献数据和公司公开数据等多种渠道来源数据。其中,访谈数据来自于对小米公司部分高层和员工访谈;文献数据主要通过CNKI、Google scholar等渠道检索到的学术期刊获取;公司公开数据则来源于小米公司网站、小米手机社区论坛、小米公司8位联合创始人的微
17、博、微信账号以及相关的媒体采访报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小米公司较为早期的一批用户,作者曾先后购买过包括红米手机、小米2、小米3、小米4、小米盒子、小米耳机、小米电源在内的多款小米公司产品;2015年1月,作者更是亲临小米公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新品发布会,见证了小米公司中高端旗舰机型小米NOTE的发布。众多产品体验以及宝贵的亲身参与经历都为作者在数据搜集和数据处理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4)数据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数据编码和归类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目的在于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提炼出相应的理论和变量,从而对已有研究框架进行理论完善和填充。在数据的具体处理过程中,首先对收集到的资料
18、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处理,形成一级条目库并逐项进行编码;其次,对一级条目库中的的一级条目编码结果按照前文搭建的研究框架进行相应归类并对重复条目和无效条目进行剔除,从而形成二级条目库并对各个条目库内的数据进行再次编码;最后,根据建立的编码条目探求各编码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识别出不同类别的时机选择维度和特征,从而在已有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全新测量变量。22 案例背景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该公司旗下的核心产品小米手机自问世以来,便在中国商业史上创造了众多传奇。2011年,小米公司发布第一款智能手机
19、产品米1,该产品凭借出色的性能、亲民的价格以及创新的在线预售模式创造了34小时销售30万台的神话;2012年,小米公司发布了两款全新的产品:小米1S青春版和小米2,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和精致的外观,小米1S青春版和小米2一经推向市场便备受关注,而小米公司也于当年完成了719万台智能手机销量业绩;2013年,小米公司先后发布了包括小米2S、小米2A、红米1、小米3等多款机型在内的智能手机,其中小米2s和2A分别为小米2的升级版和低配版、红米1则定位于千元机市场、而小米3为小米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智能手机。作为发布手机新品最多的一年,小米公司2013年手机总销量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全年共计销售手机1870万
20、台,增幅高达160;2014年,小米公司共发布3款新产品:红米1S、红米Note和小米4,凭借全年6112万台手机销量,小米公司在市场份额方面超越众多老牌手机企业,成功获得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2015年年初,小米公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发布了年度旗舰新手机小米NTOE,小米NOTE不但在设计和工艺方面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其高配版高达3299元的定价更是被业内视为小米公司开始尝试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挺进的重要信号。23案例分析与讨论作为一家后发智能手机企业,小米公司由于缺乏技术上的优势,所以在早期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时候没有选择直接参与高端市场竞争,而是选择了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线上市场
21、。通过引导用户参与产品开发、给论坛用户发放F码等方式,小米公司迅速发展了大批线上手机用户群体,而随着后期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不断提升,小米公司逐渐扩大了目标顾客范围并最终占领了主流市场。从整个过程来看,小米公司的发展轨迹遵循了“非主流市场主流市场”的流程,其产品战略和市场布局也具有典型的破坏性创新属性。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本文设定的研究框架,我们将从市场时机、技术时机、产业时机、政策时机四个维度深入探讨小米公司万方数据科学学研究 第34卷通过破坏性创新实施市场进入时所面临的具体选择 因素,从而形成全新的理论认知。700060005000400030002000l()()()0小米1S 小米3彳:小
22、米2 ,一一管一一一1普f7 II红米1S红米N。le-743小米!,-201l 2012 2013 2014图3 小米公司智能手机销量及销售额(201l一2014)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收集资料整理(1)市场时机选择方面2010年前后,中国手机市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智能手机凭借强大的性能表现、出众的扩展能力以及多样化的娱乐功能正逐渐替代功能手机,成为业界新的关注焦点和竞争方向。而随着2009年中国3G牌照的全面发放以及谷歌Android开放系统的不断普及,正有越来越多的手机制造企业开始向智能手机市场涌入。根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
23、为2200万台,而到了2011年,智能手机销量激增近一倍,全年共售出4200万台;与此同时,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也由6280万增至22316万,增幅高达255。高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不仅降低了小米手机的市场进入阻力,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正如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所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此时的小米公司恰恰站在了这个风口之上。2007 2008 2009 2010 20ll图4 2007201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及增长幅度数据来源:艾媒咨询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从产品市场分布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依然以诺基亚、三星、苹果、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外资
24、品牌手机产品为主,而低端智能手机市场则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态势,这其中既有外资品牌厂商的参与,也有华为、中兴、联想、酷派等众多中国本土手机厂商的参与。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逐渐演变为两极分化的格局:在高端市场,苹果手机和三星Galaxy手机凭借出色的性能和优异的用户体验脱颖而出并且占据越来越多的高端市场份额;而在低端市场,由于三大运营商进一步扩大了对于低端智能手机的定制规模,各大手机厂商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只能依靠“机海战术”和“价格大战”展开竞争,这使得低端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差、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一竞争背景下,小米公司所秉承的“体验为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破坏性 创新 企业 市场 进入 时机 选择 臧树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