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古镇空间秩序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魏峰群.pdf
《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古镇空间秩序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魏峰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古镇空间秩序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魏峰群.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章编号16739493(2016)03-010506中图分类号:TU984 1文献标识码A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古镇空间秩序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Research on the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al Tow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CulturalGrowth”:Take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魏峰群李军社席岳婷Wei Fengqun,Li Junshe,Xi Yueting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我国众多古镇相应进入了一个空间扩展的特殊时期。本文从空间文化基因传承的视角
2、,对陕西省30个旅游文化古镇规划方案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其建设用地扩展的规模、速度、方式,以及城镇形态、用地类型和空间肌理等指标的测评,准确评估古镇现状与规划期末的空间扩展变化。研究发现规划作为重构城9空间秩序的力量对古镇传统空间的冲击和影响巨大,为了寻求更为合理的古镇空间扩展模式,本文提出了与现实相适应的古镇空间秩序重建策略,明确古镇规划必须尊重空间“文化基因”,基于一定的逻辑理性进行扩展,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必须在“文化生长”理念的指导下重构其空间秩序。Abstract: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Chi
3、na,many towns are entering the special phase of spatial extension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n 30 spacial plans of culture towns inShaanxi provincethe paper reveals some changes of the indicators ofconstruction land,including the scale,expansion,speed,land types,andtown morphology,spatial texture in
4、before and aRer the town planningIt shows that the planning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force on impactingthe spatial order of the original town spac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of cultural gene of space,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reasonableplan strategies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unique town
5、 space fb九nmust be inherited on the concept of“cultural growth”The town spaceshould reconstruct the spatial order on certain historical logic rationality关键词:文化生长;空间形态;空间秩序;文化旅游城镇Keywords:Cultural Growth;Spacial Form;Spacial Order;Cultural Town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3G1271099),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0130
6、6875041)作者:魏峰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李军社,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席岳婷,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1问题的提出我国城镇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镇化率从30快速增长到50左右。并逐步向70的水平迈进。在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央适时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调整城镇化发展策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发展模式转变。在此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可以预见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将会重构整个城市和乡村的空间逻辑关系。并逐步在物质空间层面上反映出全新的地域图景。然而在城市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出现了急剧的扩展。奥利弗-吉勒姆(
7、Oliver Gillham)所著的(无边的城市(The Limitless City)一书对全球城市的无序蔓延有着精彩的阐述,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城镇化对空间塑造控制和引导的强大力量,无秩序的空间扩张将会对城镇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格局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因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城镇空间秩序重建的方式和质量尤为关键。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众多的古镇地域空间扩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无秩序性蔓延或非理性扩张、开发利用强度缺乏刚性约束力、发展价值取向的片面性等相关问题,导致空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文化价值传承逐渐丧失空间载体,居民公共利益受损等负面影响大量出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虽
8、然说历史文化古镇的开发建设受到了文物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引导和管理,但由于各类型规划的利益主体,规划思路、规划内容以及控制指标差异较大,形成了一种虽有多重规划覆盖和交叉,但始终缺乏更为恰当的规划控制体系进行管控的尴尬局面。伴随着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需要许多古镇在扩张的过程中已经对原有空间秩序形成了定程度的破坏。使其所蕴涵的非物质文化精神也逐渐淡化。若不能有效管控。物质空间的异化必将会对历史文化古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UP!国际城市规划I 2016 V0131,No3 105万方数据规划研究某一城镇既然“生长”于固定的场所区域中。就必须从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表达环境的规划观念
9、出发。尊重其自然秩序、功能秩序和文化秩序。本文认为,空间扩展应以“文化生长”理念为指导。重构具有地脉文化内涵的城镇空间秩序从而建设一个具有“原真性”。又有“创新性”。符合“文化特征”的“诗意人居环境”。这个思路应该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古镇、旅游古村落等传统民居聚落如何实现特色空间生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2古镇原有空间秩序的变化态势21现实需求对空间秩序的强烈冲击学术界公认,历史文化古镇的发展始终是以地域空间保护为其核心所在。其地域空间拓展必须兼顾文化脉络传承、土地高效利用和公共利益保障等多重绩效的综合考量。但在快速城镇化的当下采用单一视角的城镇开发,过于注重土地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甚至
10、单纯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地域文化脉络和居住人群的公共利益保障的现象愈演愈烈。这种趋势的蔓延对于历史文化古镇发展的危害尤为严峻。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北欠发达地区已经或即将进入快速发展建设期,其间众多历史古镇正面临着新型城镇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双重机遇和挑战。客观来看,大多数古镇发展的滞后是受到封闭的自然环境不良的交通区位、衰败的产业动力或惰性的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许多古镇的空间发展的自组织功能持续下降。日益萎缩。而相对于自组织过程的“内在自发性”。人类的“外在能动性”干预可以视为一种他组织过程口】。众多古镇急切地寻求他组织功能所带来的引导和管理力量这种规划引导的力量是极其
11、强大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完全可控的情况。由于西北地区许多古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反而保留了许多基本原始的空间形态特征。但突然站到了时代发展的前沿位置处于建设起步号陕速发展的过渡阶段,既具有欠发达地区的滞后特征又隐含了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可能潜力。爆发式的发展需求急切地要求规划能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引导和管理手段。因此空间规划如何实现古镇经济效益与公共利益的双赢文化传承与现实发展的契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22基于30个古镇规划样本的分析基于陕西省30个文化旅游古镇的建设规划方案本文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总体来看,绝大多数规划并未明确提出各个古镇到规划期末(2020年
12、)的合理增长边界。城镇都将发展成为多功能集合,多空间复合、多时段使用的“居住+商业+游憩”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其地域扩106 2016 V0131,No3 UP!张速度和规模变化幅度较大,对古镇原有的空间格局和肌理冲击强烈。具体而言统计分析显示如下特点:(1)规划用地规模增速过快;(2)规划用地结构变化较大;(3)镇区空间形态变化剧烈;(4)未来古镇产业结构变化明显。如此。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把古镇建成新城。把住区建成景区”的趋势。古镇的空间形态发展将会出现不可逆转的几个态势:空间形态将从自由式向规则型演化;城镇功能从简单的居住空间、生产空间、交通空间不断丰富和扩展:空间秩序的瓦解速度逐渐加快。特
13、有的空间肌理将不复存在。最终古镇空间所蕴涵的某些非物质文化也将逐渐淡化和消散。总体而言,多数古镇建设规划结果反映到空间秩序上,呈现出形态异化、尺度异化、肌理异化、场景异化和功能异化的秩序异化现象,如此将会进一步导致文化异化,最终将演化为“此旅游古镇非彼文化古镇”的结果。221城镇用地规模变化根据陕西省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要求,30个文化旅游古镇的规划布局方式基本采用模块化拼贴(mosaic)。主要包括核心景区旅游服务基地和生活居住基地三个板块,并对每一模块提出相应的一系列规划建设控制指标,如用地规模、人1:3容量、街巷保护范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风貌控制等p1。导则在指导镇区建设发
14、展的过程中。运用刚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和引导的积极作用。但从更为科学的角度看“模块化”的规划手段在强化操作性的同时。也进一步消弱了城镇自发生长的独特文化性基因。规划期为20112020年。30个古镇的规划建设用地增长了127倍不等。统计表明,城镇总体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在2倍以下的7个镇仅占总数的23;规模增长在2-3倍的有12个镇。占总数的40;规模增长在34倍的有8个镇。占总数的27;而规模增长在4倍以上的镇有3个。占总数的10(图1)。2,22城镇用地扩展方式变化我们将陕西省30个文化旅游古镇的现状空间形态,按照基本轮廓归纳为三种初始类型分别为:团块状条带状图1城镇规划建设用地扩展倍
15、率资料米豫:参考文献【4】扩展2倍以下扩展2-3倍扩展3-4倍扩展4倍以上万方数据魏峰群李军社席岳婷1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古镇空间秩序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和组团状。细致对比分析30个古镇的现状图和规划图,将其地域扩张方式概括为三种模式,分别为:围合型拼贴型和飞地型(图2)。通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用地条件较好的城镇。全部采取了围合型发展,共18个镇。占总数的60;而受到一定地理环境限制或交通线限制的城镇,采用了拼贴型方式进行扩展,共10个镇。占到总数的34;仅有2个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采取飞地型的方式建设功能模块(图3)。这表明多数古镇其扩展方式基本上依托古镇圈层发展或毗邻古镇外缘进
16、行建设。少有古镇采用分离发展的模式。以减少对原有镇区空间格局的影响。223宏观R度下的吉镇形态变化针对极高的空间扩展增长速度。转换研究视角。将30个古镇空间扩展模式图形化。以更为直观的方法来对比现状形态和规划形态。经过归纳后分析,发现古镇的形态异化率非常高。统计表明,古镇整体空间形态相似度在80以上的4个镇仅占总数的13;形态相似度在5080的有6个镇,占总数的20;形态相似度在30-50的7个镇,占总数的23;而形态相似度小于30的镇高达13个,占总数的44。前两者的总比重仅为33。而形态变化剧烈的后两者。高达67。数据说明规划若实施,大多数的古镇难以保持原有的历史空间格局和空间尺度(图4)
17、。因此,虽然在所有30个规划中均明确提出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以及“避免建设性破坏”等指导思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落实起来颇有难度。224中观尺度下的用地类型变l:按照目前我国城镇执行的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镇建设用地类型主要是居住用地(R)道路广场用地(S)和公共设施用地(C)三种结合古镇规划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名镇的要求,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分析其居住用地(R)、道路广场用地(S)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和商业服务业用地(B)。对比考察现状RC比值和规划R(A+B)比值的变化程度。作为表征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18、通过计算30个古镇的RC值和R(A+B)值。作为现状和规划之间的比较。基本都图2城镇现状空间形态分类资料来源:同图1大干8050-803050I、千30反映出数值的不断下降。大多数的古镇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商业市场等设施。对于古镇原有的用地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城市规划较为严格的建设用地比例的控制。其影响程度并不大。仍处于合理或可控的范围。225微观尺度下的空间肌理变化传统古镇的街巷不但是一个生活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空间。其空间形态特征是表现和传达生活场景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古镇街巷的空间尺度是影响其文化意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其著作OF,部空间设计中对此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文化 生长 理念 古镇 空间 秩序 传承 研究 陕西省 魏峰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