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学问,其中充溢睿智与哲人洞见。以下是我共享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谈及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冯友兰认为在中国每一个读书人都会关切哲学。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假如接受教化,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化。如我们熟知的那般,古时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便是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简单上口,也便于记忆。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而从古至今,儿童开蒙之时读的论语、孟子、高校、中庸,这是
2、新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四书,假如根据我们当今所熟识的宋明理学的依次,即朱熹的排序,分别是高校、论语、孟子、中庸,并给出一种宏观至微观的阅读依次,先定基调后细细揣摩:先读高校,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集高校、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其中截取了儒家产中的思孟学派(子思和孟子),宋朝的二程,即明道先生、伊川先生(程颢和程颐),最终将其发扬光大,既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也变更了中国后期科举考试制度,因此成为必读书目。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冯友兰先生认为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
3、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冯先生对比了西方哲学的根基,也就是古希腊的中轴三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而且四书也并未谈论到创世纪,也没有天堂和地狱。冯友兰先生好像想在四书中把哲学从宗教中剥离出。四书始终谈论的是我们人世之间发生的事,既未谈到过去,也未谈到将来,也不会谈到死后原委是上天堂还是入地狱。天堂和地狱在神学角度也是一种终极关怀,对于生死,人究竟从哪里来?人要到哪里去?人的意义价值何在?中世纪基督教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作为上帝的对立面,是上帝全部的特点的不完备在世间的呈现而得以存在,来确定了人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哲学和宗教的
4、含义并不非常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全部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但是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索,这就是说,他必需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冯友兰先生在1948年写这本书时,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思辨性,他认为哲学离我们很近,是对生活系统和生命的反思和思索,典型的特点便是具有系统性和反思性。虽然系统表达须要系统的训练,对于一般的没有接受过此训练的人,还是可以进行反思,因为反思还是可以通过坚持努力达到的,终归吾日三
5、省吾身。让哲学在你这里反思,抽离出来视察理性,做一个生活的哲学家。而这种思索,冯先生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索的对象。此时生活是我们思索的客体,在主体之外其他都是成了客体。正如佛家表达的内观,看到你的内心,把肉身作为客体视察,抽离和反观来达到自我认知。生气的时候抽离,难过的时候抽离,快乐的时候抽离,做到一个心情限制,此时纯粹的主体以外都能作为客体可以反思,因此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学问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索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这不由让我想到莎士比亚麦克白:生活就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溢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儿
6、意义。而思索本身就是学问,学问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根据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晰人能够思索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索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索,即反思之思。无论是怀疑主义的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我唯一存在的证明是我在思索。而斯宾诺莎认为思索自身就是一种学问。因此我认为作为哲学爱好者、学习者、实践者尝试的第一步都要做到自我的反思,内观,因为中国哲学真正来自于实践。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我们从何而来?将归于何处?目光所及处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正是这些超出我们牢靠说明范围的问题产生了宗教和哲学。中国哲学简史认为在千年历史中,三大教派的盛行唯独略过了中国的缘由正是哲学在中国
7、替代了宗教,很好地说明了这些超出认知范围的问题,这些中国历史上产生的朴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目不识丁的农夫而言是实践中的阅历也是口口相传的教训。冯先生从历史的角度以时间依次简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司马谈将先秦学派所分为的六家,讲解并描述了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起源及其思想。周王室统治涣散时,官员流散民间,不同类别的官员在民间讲学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史官形成的儒家恪守礼教敬重历史,武官流落民间变成隐士其兼爱非攻的精神成为了道家的主要精神。由这些学派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哲学思想的根源,寻根溯源,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这些哲学思想在任何时代都富有意义。我们说哲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人生时时面对的选择都会对命
8、运产生影响。正如儒家入世而道家出世一样,在面对社会的现实与志向的差距时,孔子会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行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而早期道家甚至不愿以身上一汗毛以济天下,主见保全自己的身体健全和道德高尚拒绝同流合污。你看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学派以自己的精神作为依据地据理力争,其中衍生的哲学思想对后人有无限的启示。我们今日所流行的一些思想在古代也有论述,虽然不算是主流的思想,但依旧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名家所辩名实之说,衍生了许多的例如至大无外,读后感.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思辨和白马非马的辩驳。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在西方哲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可见人类的才智是共通的,在今日这些
9、思索依旧有其魅力,许多人承前人所究在这些问题上接着钻研。这本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一个简洁的论述,引起人们对于哲学的爱好和学习中华文化的热忱。冯友兰先生简洁却深远的文字赐予我对中国哲学的初步相识,使我意识到学习哲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开拓我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学习哲学,了解中国哲学史将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邃,很遥远,甚至认为我肯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羡,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宏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运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很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变
10、更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晰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索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索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索,深层次的思索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索,反思自己,这或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闻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相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相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相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哲学,即才智之学,人的才智来自于人的思索。无论多
11、么宏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才智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擅长思索的大脑,从思索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全部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旧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索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索,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擅长思索,还擅长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索的总结。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