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事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引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簇新好玩。”我们原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翳;但在诗人的指引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二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绚烂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潇洒,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
2、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批判地汲取和创建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始终把她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刚刚试用的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中学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比如说,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据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再比如说,相当多的老师对古典诗词的讲解以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高考试卷中的所谓诗歌鉴赏题差不多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假如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当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因缘?这无异于割断了
3、民族文化的血脉!当然,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缘由,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当随着那个诗歌旺盛的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安葬。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定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经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我听说,在西方,人们大多喜爱读诗,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须为销路发愁,而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歌德等文化名人的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全国各地会采纳各种形式来纪念他们。但在我们这里,诗歌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
4、而搭台的工具,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并且情愿说起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呢?三诗歌的确是不好用的东西。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诗歌只会让人在“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变得不切实际起来,在“惜春常怕花开早,匆忙春又归去”中变得迂阔起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消磨了斗志于是,假如谁还沉醉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唯恐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现代人早就没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晴
5、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没有“静看蜂训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当然也没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潇洒所以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日趋褊狭。当然,诗人救不了世界,也救不了人心。但是,你可以讪笑世人的贪欲,却没有理由讪笑诗人的迂阔;你可以指责世人的意志消沉,却没有资格指责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浩叹。同样,语文教化当然也不行能挽救世道人心,更不是要把学生都培育成诗人,但是
6、,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化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育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调和诗性的光辉。四“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正像朱光潜所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
7、,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诗歌在当今社会遭冷落的可悲境况,与其说是诗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须要,不如说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演化正在偏离“美”的原则,正在向粗糙和肤浅、丑陋和病态的深渊滑落。让我们来看看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微环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
8、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这道试题的A、B、D三个选项均停留在对诗句的简洁说明上,牵强涉及到“赏析”的地方则吞吞吐吐、语焉不详;惟有C项试图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分析诗人的“感受”和这首诗歌的“韵味”,尽管不够详细细致,倒还差强人意。但是,教化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2001年版)却是这样说的 “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微环节的描写,但我们细致体会一下,约客久侯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非常焦躁。由此可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本题的选项应是C。”
9、(第15页)我觉得这个分析是没有依据的。约客这首诗原委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且看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郁闷的心情,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或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心情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耀的灯火,嘹亮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喧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或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醉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当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奇妙的不眠之夜。假如这首诗就写了诗人等友人而没等到,因而“非常焦躁”,那还有什么诗意可言?123下一页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