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docx
《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 本文关键词:绣像,叙事,蕴含,探讨,古代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 本文简介: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小说绣像所可能蕴含的叙事功能作一定程度的探讨。问题的展开,基于如下两点逻辑预设:第一,古代小说之叙事非特以文本正文为作为唯一媒介,在具体的一部小说中,小说版本中的非正文部分亦可能对小说叙事行为和表达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小说史上形式纷纭的古代小说绣像蕴含的叙事功能探讨 本文内容: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小说绣像所可能蕴含的叙事功能作一定程度的探讨。问题的展开,基于如下两点逻辑预设: 第一,古代小说之叙事非特以文本正文为作为唯一媒介,在具体的一
2、部小说中,小说版本中的非正文部分亦可能对小说叙事行为和表达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小说史上形式纷纭的图文本评点本增评加图本颇值得我们在叙事研究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同一种小说加以不同的绣像与评点,极有可能使得不同版本之间常常表现出大相径庭的旨趣与风貌,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小说的立意、叙述重心乃至价值取向,这无疑将对小说的叙事行为和结果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而在我们对图文本评点本小说进行叙事分析时,似乎可以尝试跳出研究惯例,从小说整体形态入手分析文本正文、绣像、评点三者所产生的合力效果,而不是一味将眼光拘于小说正文之一堣。第二,从小说绣像的发展实际来看,中国古代的小说绣像从未独立地
3、承担叙事任务,同时也无法完整地对情节进行再现,因而笔者并不完全认同小说绣像具备完全的叙事功能,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叙事的干预者。就研究方法而言,我们固然可以依托西方图像学中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将绣像视为空间的时间化来加以考量,又或是从叙事的停顿语-图互文等角度入手对小说绣像加以叙事学的观照,这些方法无疑都是解读图像叙事的有益途径,然而就在我们不断从诸如此类的西律中探寻理论支撑点的同时,却又不免常常陷入这样的自省: 这些通过学理和逻辑抽绎出的通性之真实究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的客观实际,亦或只是依照既有理论过度解读形成的镜像?困惑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我们过于高估这些预设的理论在历史境遇中的真实影响,
4、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我们对本土的历史情境与客观事实并未做过深入的调查。在此,笔者无意于否认图像学、叙事学理论在解释图像叙事这一论题时所具备的普适性,但同时又不得不对以既有理论为起点来研究小说绣像的研究思路略有困惑,笔者认为,与其本末倒置地从既有理论中追认绣像叙事功能的可解释性,毋宁从小说史实际着手,以图文关系、图绘内容为中心,以绣像干预叙事的具体方式为突破口展开对中国古代小说图像叙事内在机制的考察。如果我们能兼顾口头及书面这两种叙事方式的话,那么直至晚清,图像对通俗小说叙事的干预至少有如下四种方式:其一,作为说唱伎艺的道具。说唱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重要形式,而图像参与说唱的情况至迟则可以追溯到唐五
5、代时的转变.孙楷第、胡士莹、白化文、程毅中等诸多学者都曾对此类看图讲唱的民间伎艺形式做过周密详细的分析,极具开创意义。而转变之后中国看图讲唱情况,梅维恒绘画与表演-中国绘画叙事及其起源研究一书所论颇广,他对 8 世纪直至 20 世纪中国看图讲故事的情况进行了历时的梳理,同时参照其它国家看图讲故事的情况以反观中国的情形,并由此推断中国的看图讲故事有着相应的印度起源。这个结论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他所发掘出来的材料确实是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野。颇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发现的关于此类用图说唱的表演记录委实太少,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全面、细致了解类似表演的规仪与程式,仅就已知资料而言,图像在口头叙事中所具备的功能
6、不外二种: 一为叙事之辅,二为叙事之本。前者以变文的演出为例。变文演出之制,今天虽不能全部了解清楚,但从现存变文文本来看,我们却也大致能从中得出一些细微却重要的线索。白化文先生在什么是变文一文中曾对变文中说白与唱词之间类似看处看处,若为陈说这类惯用句式予以关注,并指出这类惯用句式都是用来向听众标识即将由白转唱,并有指点听众在听的同时‘看’的意图。由此可以推论出,变文是配合变相图演出的,大致是边说唱边引导观众看图画。汉将王陵变在首段说白与唱词之间直接涉及到图像的信息从此一铺,便是变初( 铺用以指代图像) ,王昭君变文中的一段唱词结束后,更是出现了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这类具
7、备一定图像换场动作的句式。从这些线索中,我们大体能了解到这些参与口头叙事的图像所起到的功能,在变文表演的一般过程中,大概是先念说白,然后提示接受者观看图像并辅之以唱词,一段终了,可能另行换置图像,从而进行另一段故事。依据现存的降魔变文丁卷( Pel. chin. 4524)来看,这种图像所绘制的内容,应该是每节故事中最具张力的片段,故而对于这种说、唱、图三位一体的讲唱伎艺本身而言,此类直观化的图像无疑能为讲唱过程平添生动的色彩,就功能而言,它无法替代变相表演中说与唱,正如胡士莹先生所指出的在表演时,仍以文为主,图为辅.后者我们以梅维恒曾经关注过的说岳全传第五十六回述往事王佐献图一节为例:且说金
8、营内王佐闻知此事,进帐见了殿下。殿下道: ‘苦人儿',今日再讲些什么故事?王佐见小番尽皆出去,便取出一幅画图来呈上道: 殿下先看了,然后再讲。殿下接来一看,见是一幅画图,那图上一人有些认得,好象父王。又见一座大堂上,死着一个将军,一个妇人。又有一个小孩子,在那妇人身边啼哭。又见画着许多番兵。文龙道: ’苦人儿‘,这是什么故事? 某家不明白,你来讲与某家听。王佐道: 殿下略略闪过一旁,待我指着画图好讲。这个所在,乃是中原潞安州。这个死的老爷,官居节度使,姓陆名登。这死的妇人,乃是谢氏夫人。这个是公子,名叫陆文龙。如果我们对此段文本进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9、,这一类看图说书与变文表演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变文讲唱过程是以图解故事,那么上文苦人儿王佐的看图说书便业已重在用言语来解图了。此时图像成为了表演的中心,苦人儿使用这个所在乃是、这个姓 X 名 X这个乃是这个名叫句式,具备了明显的指图说书的性质。其二,作为原生的文本.近来关于小说绣像的研究,大多将图文本中的小说绣像视为产生于出版传播过程中可有可无的插图,这样的研究思路无可厚非。我们今天所见小说绣像,的确大多出于与出版相关的匠人、专职画家、文人名士之手笔,无论它们所绘内容如何,似乎都无法脱离派生的属性,但这类产生于流通领域的小说绣像,其发展演进并不能完全涵盖小说绣像发展的全部事实。在小说史上,绣像并
10、非总是产生于流通领域且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小说作者与小说评点者有时也会主动援引图像系统作为原生的文本,这样图像与小说正文或评点内容直接相连、共成一体,且不可轻易删除,已然成为了一种图像文本.在大部分红楼梦版本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出现的通灵宝玉图式与金锁( 璎珞) 图式颇能解释小说原作者使用图像的情况。这一回的红楼梦有宝玉探访宝钗并换看通灵宝玉与金锁一节,从诸多石头记抄本来看,曹雪芹在此就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开叙事的,我们以庚辰本中的此段原文为例: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
11、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势,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亦可尽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 按: 此句后为通灵宝玉正面图式通灵宝玉反面图示,并有注语)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个,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按: 此句后有金锁正反面图,并伴有音注)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 这八个字到真与我的是一对。从正文来看,原文在宝钗看通灵宝玉处插述作者旁白今亦按图画于后,并作出解释称今若按其
12、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势,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亦可尽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同时在此句之后绘有图式,标有注语。而写宝玉看锁时作者则写道亦曾按式画下形相,并直接在句后绘金锁正反面图,标有音注。紧接图像后的正文是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 ’这八个字到真与我的是一对。‘这小段文字颇值得我们注意,宝玉所提到的金锁上的八个字(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在正文前后都未出现,而仅在绣像中有所体现,可见此图式与正文之间存在着对话的关系,如果失去其中的图绘内容,正文表意则
13、不可能做到完整。故而图像在此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文本内容。从整个石头记的抄本系统来看,虽然各本中此段通灵宝玉图式、金锁图式表现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有图而无篆字( 如列藏本) 、有的不画图案仅以汉字为标识( 如舒元炜序本) ,但总体上看都大体保有文字与图式( 或以文字加留白为图式) 结合的搭配。红楼梦刊本系统中,对于第八回此处的处理有两种方式: 一种保留了抄本中图式加正文的格局,如程甲本、程乙本、卧云山馆藏板妙复轩评本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同文书局石印详注足本全图金玉缘等; 另一种则是去掉了绣像形成去图本,如宝兴堂藏板绣像红楼梦( 木刻) 、光绪文选楼石印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光绪宣统间铅印增评补图石头记
14、等。比照正文后不难发现,这类去图本为了维护文意连贯,不得不对原文进行了大量删改,去掉了原书作者关于图像的旁白,并通过口念、眼看的方式转述出原书中的图像内容,实际上已经破掉了原作图文并茂之旧体,并产生了新的小说文本,这样处理可能也是处于情感的需要,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叙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伦理属性。此类去图本与图文本孰优孰劣姑且不论,单就其所不得不作出的修改与调整来看,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原生绣像所可能具备的文本功能与价值。除了小说作者直接使用图像进行叙事的情况外,小说评点家也有可能会直接采用图文体来建构评点机制本身,悟一子评本西游真诠可为一例。今之西游真诠影印本以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乾隆四十五年刊本最为
15、常见,在其第一回末,悟一子有评语称请其一图,聊示印证值得疑心,单就批语语义来看,此句颇为唐突,不知其所谓请其一图作何解释。笔者有幸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一部康熙三十五年西游真诠善本,与乾隆间刻本相较,其此处评语后赫然刻有太极图一幅,方知评点家援引图像进入评语之用心,亦可证小说评点中亦有图文结合之体式。其三,作为叙事之触发.图像干预小说叙事的第三种方式是叙事因图而发,以图像为中心展开故事,简单说,就是先有图后有文( 故事) 的情况。就笔者所见而言,此类小说编例有两种: 其一是因图生文,其二是借事演图。小说史上因图生文的例子以光绪间寓沪远客以图求说的征文事件最为典型。光绪三年十月十七日,寓沪远客在申报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小说 绣像 蕴含 叙事 功能 探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