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义利观.docx





《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义利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义利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义利观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义利观 本文关键词:义利,视域,中国传统,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义利观 本文简介:摘要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可以分为两大流派:重义轻利的德性主义和义利并重的功利主义,到底哪一种思想更适合现代市场社会,还有待于具体分析。重义轻利论的核心是公利重于私利,义利并重论的本义是无利不成义,一个是注重国家社会的公利,一个是注重利益本身的正当性,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实现代市场经济视域下的中国传统义利观 本文内容: 摘 要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重义轻利的德性主义和义利并重的功利主义,到底哪一种思
2、想更适合现代市场社会,还有待于具体分析。重义轻利论的核心是公利重于私利,义利并重论的本义是无利不成义,一个是注重国家社会的公利,一个是注重利益本身的正当性,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实际上并无根本的冲突。市场经济不等于利己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系统中,正其谊不谋其利与正其谊以谋其利各有其针对性,不可偏废。关键词市场经济 传统道德 重义轻利 义利并重 一、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最早出现在欧洲,随着资本主义向世界的扩张而逐渐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主导形态。当代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定意义上就是市场经
3、济的全球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尽管中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别,但市场经济所体现的竞争、信用、互利等基本价值原则却不会两样。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虽然不乏商业活动和商品交换,但简单的商业活动和商品交换并不能构成市场经济。那么,在小农经济、专制政治和宗法社会中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市场经济首先是逐利的。一方面,每个商品生产经营者都希望赚钱,实现商品利润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每个商品消费者都希望省钱,实现商品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任何一个
4、真正的经济人,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能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于是便出现双方的利益博弈: 每一位卖者都争取贵卖,每一位买者都争取贱买,双方都不肯在交换中吃亏。从理论上讲,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下,主体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利己而非利他,经济人也就是完全利己的人。换言之,市场经济是以利己为动力的,利己也就成为市场经济伦理行为的基本性质。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而非以私有制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但是,这只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区别的,却不能改变人的经济行为本身的趋利性。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求利都是正
5、当的,是符合道义的。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道德是不相容的,因为重义轻利一直是儒家的主流观念。其实,这样的看法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在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中,义利关系一直是思想家关注的重心。中国古人眼中的义利,主要是讲公与私的关系,或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古人所讲的利,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各种其他的享受。二程有言: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六) 至于义,墨子说义者正也,朱子说义者宜也,即是社会正义。可见,中国古人所讨论的义利问题,本质上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义利观,集中地体现在儒家的思想学说中,流派很多,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但大致可以
6、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重义轻利,这一派占主流地位,代表德性主义的传统; 一是义利并重,作为前一派的补充,代表功利主义的传统。但到底哪一种思想更适合现代市场社会,还有待于具体分析。二、重义轻利论的核心是公利重于私利重义轻利论是儒家的正统。孔子罕言利( 论语·子罕) ,并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将义和利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大标准。孟子在见梁惠王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的本意与孔子同,即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先义而后利。后来的董仲舒将其发挥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
7、middot;董仲舒传) ,可以说是儒家正统义利观的经典表述。儒家为何重义轻利? 历代思想家对此曾作过多种解释,其中尤以程朱学派的解释最为典型。二程对孔子罕言利的看法是: 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趋利而避害,圣人则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矣。(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 这里说得很明确,义利关系的实质就是公私关系,公就是社会国家之利,私就是个人一己之利。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都会趋利而避害,都有追求一己之利的心理和行为,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利益遭受损失,但是,社会公义的原则是看人的所作所为是否正当,而不是纯粹考虑个人的利害。朱熹对此进一步指出
8、: 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论语集注卷五) 意为人皆有好利之心,若助长言利之风,必起争端,泯灭人的道德良知。罕言利者,盖凡做事只循这道理做去,利自在其中矣。(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义本来就包含利,只是不去计较利。故正其谊,则利自在; 明其道,则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 朱子语类卷三十七) 又引程子之言曰: 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 朱熹这里说得很明白,孔孟先儒
9、提出以仁义为追求的君子理想人格,不是否定君子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七情六欲,也不是否定利益本身的正当性,而是强调,不能将社会公义弃之不顾,惟利是求、专以利为心,满脑子装的全是利益二字! 儒家以仁义为标准而不是以利害为标准,这是拔本塞源,体现了千古圣贤的救世之心。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重要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孟义利观的另一种表达,天理即仁义、天下之公利,人欲即私欲、个人之私利: 个人的私利多一分,天下的公利便少一分; 个人的私利减一分,天下的公利便增一分。这个命题本身不是否定人的基本的物质利益要求。很多人认为重义轻利就是不讲利,不要利,这是断章取义,不合事实。重义轻利,不是不讲利,而是先讲哪
10、种利的问题。这是孔孟、程朱一系的传统。其实,董仲舒对此早就有清楚说明: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按董仲舒所说,义和利都是人的基本需要,缺一不可,物质利益用来养形,道德情操用以养心,但比较而言,道德情操重于物质利益。为什么? 人若有义,虽贫而自乐,人若无义,虽富而难存。故宋代陆九渊有云: 常人所欲在富,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 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 诸侯有德,能保其国; 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无德而富,徒增其过恶,重后日之祸患,
11、今日虽富,岂得长保?( 陆九渊集卷二十二杂着) 这与董仲舒说的意思一致,即无德而富,徒增其恶,有德者才能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可见,在儒家重义轻利的德性主义传统中,强调的是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道义原则,主张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甚至为了整体利益而放弃个人私利的诉求。这个传统虽然有压制、限制个人利益追求的一面,但它重视社会全体之利,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儒家所提倡的以义为上的义先利后论、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的义利分工论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私心过重、一切向钱看、甚至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做法无疑具有正本清源和矫枉过正的
12、作用。三、义利并重论的本义是无利不成义义利并重也称义利双行,虽然不是传统义利观的正统,但它与重义轻利论并存互补,体现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多元性。义利并重论在先秦的墨家那里就有所体现。墨子有贵义篇,但对义的理解与儒家不同,而以利为义的标准,强调义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义能够为人类带来实际的好处。墨子的贵义和尚利是同行的。墨子说: 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者而无不利,是为天德。( 墨子·天志下) 这就将兴利除害作为道德评价的尺度。墨子正是从以利为义出发,提出了他的兼爱理论: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middo
13、t;兼爱) 所谓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一种互利之爱,而不是儒家的仁爱、等差之爱。现代人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墨子的兼爱相通。不过,墨子从政治角度的角度谈义利,他的宗旨主要不是生意场上的互利互惠,而在于消除战乱的根源,实现天下太平。有人认为先秦的荀子也主张义利并重,这是一种误解。荀子·大略说: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这里看到了社会正义和个人私利是人的双重需要,与孔孟有所不同。但荀子接着又说: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可义者为乱世。这又回到了孔孟的立场,义高于利,以义为上。荀子还说
14、: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大致是说,从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这些国家的统治者都不应该涉及资生事业,让老百姓做他们该做的事情。按礼记·大学的解释,这就叫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可见,荀子与孔孟一脉相承,还是重义轻利。儒家讲义利并重,且具有商业伦理的性质,主要还是在宋代以后。宋代的李觏、王安石、陈亮、叶适、明代的李贽、王夫之、清代的颜习斋等人在先儒重义轻利的基础上,重新阐释儒家的义利观,他们将批判的矛头主要对准
15、孟子和董仲舒。李觏说: 愚窃观儒者之论,鲜不贵义而贱利,其言非道德教化则不出诸口矣。然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是则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礼以是举,政以是成,爱以是立,威以是行。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是故圣贤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 李觏集卷一六富国策) 在李觏看来,贵义贱利不是儒学的本义,洪范八政最先两项就是食与货,孔子也说足食,足兵,可见治国的根本,靠的是物质条件。李觏对儒家羞于谈利的做法很反感,他说: 利可言乎? 曰: 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欲可言乎? 曰: 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即人的本能在于满足求利的欲望,没有什么不好讲的。李觏还批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市场经济 视域 中国传统 义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