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讲话心得体会.docx
《71讲话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讲话心得体会.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1讲话心得体会 者,但是,当地没有北方广袤的草原可供放牧,因此,蒙古人传统的牧民生活不得不变更。为了生存下去,当地的蒙古族改为捕鱼为生,由牧民变成了渔民。可以说,蒙古族是杞麓湖西畔的开发者。 杞麓湖有“石头山畔的湖”之意,位于湖边海东村旁边的“渔夫堆”,据说就是蒙古族先民撤网捕鱼的地方。由于杞麓湖的水位下降,蒙古族的先民失去了捕鱼为生的环境,只好又另寻出路。杞麓湖的湖水退后,岸边的沼泽地里长满了芦苇,蒙古族先民又在这里围湖造田。他们和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用木棍打桩,并在桩上编上柳条把沼泽地圈围起来,然后把从湖里捞的海泥和陆上取的土填到里边,成为田地。蒙古族先民先后围湖造田数千亩,在
2、这些地上种植庄稼,又从渔民变成了农夫。 这些从草原大马而来的蒙古族已经完成了外在的彻底的蜕变,成为了云南红土高原上的农夫。到今日,谁也无法丈量这段从马背到牛背之间的距离。这段距离跨越的不仅是700多年的时空改变,更跨越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在700多年的跨越中,这些蒙古族人经验了怎样的难受,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让人感动的是,在经验历史、文化等要素的蜕变中,兴蒙蒙古族人唯一没变的,就是他们从来没有遗忘自己是蒙古人。他们从喉咙里嘶哑着喊出的仍旧是:“我们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最难忘的是那一缕乡愁 几乎全部到过兴蒙乡的人都要被当地人介绍到三圣宫去参观。三圣宫里祭拜的是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 据兴
3、蒙乡乡志介绍,三圣宫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白阁寺后,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红瓦红墙,正殿塑着关公泥像,起名为白阁寺关圣殿。在*中,关圣宫的泥像被毁,到1985年,三圣宫换了主子,蒙古族3位为人的塑像进入了三圣宫,从今三圣宫成为了兴蒙蒙古族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地方。 留在兴蒙乡的蒙古族人共有11个姓,目前在兴蒙乡共有11个祠堂,其中中村的普家祠堂是保存较好的祠堂。兴蒙的祠堂建设要追溯到明朝的时候,那是兴蒙蒙古族人就有了祭祖的习俗。到了清代,11个姓氏的家族都建立了宗祠,每年的春、秋两季,各家都在祠堂里进行祭拜祖先的活动,这种活动到民国时期尤为盛行。*期间,祭祖活动被禁止,祠堂里的许多东西也被毁
4、掉。1978年后,有村民又起先偷偷地搞祭拜。1985年,为了将祭祖活动由地下引入正规,一些从外面回乡的老干部起先着手这项工作,他们把关圣殿改为“三圣殿”,在宫内塑了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的塑像,把农历的六月二十改为纪念蒙古族人入滇的节日忆祖节。 游牧生活的记忆 从三圣宫下来,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欢呼雀跃迎面走来,把我从厚重的历史中惊醒。巷子中时常有穿着“三叠水”服饰的妇女走来,那艳丽的色调不断隐入巷子两边的红墙中。 我们来到了专做民族服饰的奎丽家种,她母亲华美仙以精湛的剪裁技术获得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艺人称号。奎丽向我们展示并介绍了他们的服饰,这时一种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既不同于云南其他少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1 讲话 心得体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