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油膜模型的pfi汽油机瞬态油膜补偿策略研究-黄永军.pdf
《基于组合油膜模型的pfi汽油机瞬态油膜补偿策略研究-黄永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组合油膜模型的pfi汽油机瞬态油膜补偿策略研究-黄永军.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收稿日期:2015-05-28基金项目: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20130-10)作者简介:黄永军(1984 ) ,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模型的发动机电控,E-mail:;陈国华(联系人) ,男,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动机结构优化及排放控制,E-mail:。文章编号: 1 0 0 0 - 0 9 2 5 ( 2 0 1 7 ) 0 2 - 0 1 5 1 - 0 6 3 8 0 0 4 4基于组合油膜模型的PFI汽油机瞬态油膜补偿策略研究黄永军,陈国华,郎静,魏冰(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武汉4 3 0 0 7 4 )StudyonTransientF
2、uelFilmCompensationStrategyofPFIGasolineEngineBasedonCombinationFilmModelHUANGYongjun,CHENGuohua,LANGJing,WEIBing( S c h o o l o f E n e r g y a n d P o w 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 H u a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W u h a n 4 3 0
3、0 7 4 , C h i n a )Abstract: I n o r d e r t o e l i m i n a t e t h e i m p a c t o f d y n a m i c e f f e c t o f f u e l f i l m o n t h e a c c u r a c y o f c o n t r o l l i n gt h e t r a n s i e n t a i r t o f u e l r a t i o ( A F R ) o f a p o r t f u e l i n j e c t i o n ( P F I ) g a
4、s o l i n e e n g i n e t o m e e t m o r e s t r i n g e n te m i s s i o n s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 a n o v e l a p p l i c a b l e f u e l f i l m c o m p e n s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a s w e l l a s a f u e l f i l m m o d e lc o m p r i s i n g o f l o n g - t e r m a n d s h o r t - t e
5、r m f u e l f i l m s i s p r o p o s e d t o c o m p e n s a t e f u e l f i l m v a r i a t i o n r a p i d l y a n dp r e c i s e l y u n d e r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a n d d e c e l e r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 T h e i n i t i a l v a l u e s o f t h e l o n g - t e r m a n d s h o r t -
6、 t e r mf u e l f i l m s a r e c a l c u l a t e d b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r e a l - t i m e v a l u e s o f t h e l o n g - t e r m a n ds h o r t - t e r m f u e l f i l m s a s w e l l a s t h e i r a c t i o n t i m e a r e c o n t r o
7、 l l e d b y d e c a y c o e f f i c i e n t s .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e n g i n eb e n c h t e s t s h o w t h a t t h e p r o p o s e d s t r a t e g y e f f e c t i v e l y s u p p r e s s e s t h e d e v i a t i o n o f t r a n s i e n t A F R w i t h am a x i m u m e r r o r l e s s t h a n 5
8、 % a n d a s t a b l e t i m e l e s s t h a n 1 s .摘要:为了消除进气道喷射汽油机油膜动态效应对瞬态空燃比控制精度的影响,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提出一种新颖实用的长/短时油膜组合模型及瞬态油膜补偿策略,对加、减速时油膜变化进行快速准确补偿。通过油膜分配系数对长/短时油膜初始补偿量进行分配,根据衰减系数计算长/短时油膜实时补偿量并控制油膜补偿的作用时间。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有效抑制瞬态空燃比偏移,最大动态偏差小于5 % ,稳定时间小于1 s 。关键词:油膜效应;长/短时油膜模型;瞬态空燃比;油膜补偿Keywords: d y n a
9、 m i c e f f e c t o f f u e l f i l m ; l o n g - t e r m a n d s h o r t - t e r m f u e l f i l m sm o d e l ; t r a n s i e n t A F R ; f u e l f i l m c o m p e n s a t i o nDOI: 1 0 . 1 3 9 4 9 / j . c n k i . n r j g c . 2 0 1 7 . 0 2 . 0 2 7中图分类号: T K 4 2 1文献标识码: A0概述P F I汽油发动机瞬态空燃比精确控制是实现低排
10、放的关键,一直是国内外发动机电控研究领域的难点。加、减速时众多因素会造成空燃比偏差,主要包括: ( 1 )存在死区时间。自然吸气发动机需在进气门打开之前使燃油充分雾化 1 ,因此用于计算喷油量的测量负荷和进气门关闭时刻的实际负荷之间存在着死区时间,测量值不能真实反映进气门关闭时的实际值 2 。 ( 2 )进气滞后。加速过程由于实际第3 8卷第2期2 0 1 7年4月内燃机工程C h i n e s e I n t e r n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E n g i n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V o l . 3 8 N o . 2A p r i
11、l . 2 0 1 7 万方数据内燃机工程2 0 1 7年第2期进气量迅速增加,计算的进气量小于实际进气量,造成混合气偏稀;减速过程实际进气量迅速减少,计算的进气量大于实际进气量,造成混合气偏浓 3 。( 3 )传感器信号及计算处理的延迟。负荷动态变化时,由于传感器本身的滞后性,测到的负荷变化不能真实反映气缸进气量的变化 4 。 ( 4 )油膜效应 5 。油膜蒸发与附着随压力变化,进气压力高油膜易附着,进气压力低油膜易蒸发。加速时节气门开度增大,进气压力骤升,不利于燃油膜蒸发,造成混合气偏稀;急减速时,节气门开度减小,进气压力剧降有利于油膜迅速蒸发,导致混合气偏浓。基本喷油量是基于稳态进气压力
12、匹配的,但过渡工况下,进气压力变化引起油膜量变化,必须进行油膜补偿,以保证空燃比稳定。目前国内外存在的油膜补偿方案主要有:常规P I D控制器、滑模控制器 6 、神经网络控制器 7 - 8 、基于模型的油膜补偿器 9 - 1 0 。其中,常规P I D方法虽然简单但过于粗糙,精度受限;神经网络和基于模型的方法使用了复杂数学理论,对不可测参数通常需要进行在线估计或辨识,涉及微分方程数值积分和大量矩阵运算,响应速度慢,可靠性和实用性有很大局限。针对这些缺点,本文中提出一种面向实用的组合油膜模型和瞬态油膜补偿算法,并进行试验验证,证明了该方案的正确性。1过渡工况空燃比控制模型过渡工况空燃比控制的任务
13、是在负荷变化时,决定增加还是减少喷油量来补偿油膜动态,总体思路是加速加浓,减速减稀。进行油膜补偿目标是:在中小负荷时,补偿后的空燃比在1 . 0 0 0 . 0 5范围内变化;在大负荷时,补偿后的空燃比在1 . 0 0 0 . 1 0内变化。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考虑到排放和驾驶性,要尽量避免大的空燃比稀峰出现。1.1稳态油膜量和动态油膜差值计算稳态油膜量与负荷、转速、发动机温度等众多因素有关。使用相对进气充量表示负荷,即当前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实际进气量与缸内条件处于标准状态(压力为1 0 1 . 3 k P a ,温度为0 )时气缸最大进气量之比。它可根据进气歧管压力和温度传感器信号计算得到,与
14、节气门开度相比能更准确地描述负荷。事实上,油膜补偿计算过程中,油膜差值比实际油膜量更有实际意义,在两个工况之间动态切换时,加速和减速可以采用相同的油膜差值作为油膜补偿初值。稳态油膜量无法直接测量,需要在转毂上进行开环标定:热机后,初始条件为转速1 2 0 0 r / m i n且= 1 ,在不同负荷间进行切换,根据空燃比的变化调节基本油膜量,从而相应改变油膜补偿量。判断标准是:在负荷变化过程中,若稀部分和浓部分面积严重不对称则认为油膜量补偿不足或补偿过度;稀部分和浓部分面积大致相等时的预设油膜量即为该工况点的合理稳态油膜量。调节思路是:若加速出现较大稀峰或减速出现较大浓峰,则油膜补偿不足,应加
15、大补偿量;若加速出现较大浓峰或减速出现较大稀峰,则油膜补偿过度,应减小补偿量,直到加速和减速的浓稀峰值基本对称。基本油膜量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图1 基本油膜量特性曲线根据转速、冷却水温对基本油膜量进行修正,修正系数如图2所示。图2 基本油膜量修正系数M A P1.2过渡工况油膜补偿量计算目前广泛使用的油膜模型是基于物理模型推导的x-模型 1 1 :m f f=xm f i-mf fm f=( 1-x)m f i+mf f ( 1 )式中,mf f为油膜量;m f f为油膜变化率;m f i为喷油流量率;m f为进入缸内燃油流量率;x为燃油沉积系数;251万方数据 2 0 1 7年第2期内燃机工
16、程为油膜蒸发时间常数。对该模型进行L a p l a c e变换,得到油膜传递函数G(S) :G(S)=1+( 1-x)S1+S( 2 )理想的油膜补偿器传递函数Gc ( S )应为油膜传递函数G(S)的逆函数Gc (S)=G-1 (S)=1+S1+( 1-x)S( 3 )式中,S为L a p l a c e算子。根据时域响应与L a p l a c e变换的关系,对油膜补偿器传递函数与1 /S的乘积进行L a p l a c e逆变换,得到油膜补偿器的阶跃响应时域函数Gc (t)为Gc (t)=1+x-xe-t-x( 4 )式( 4 )表明,理想油膜补偿量呈指数衰减,油膜补偿量初值和衰减率不
17、仅高度非线性而且含时变参数。从指数衰减具有先快后慢的特性得到启发,将指数衰减的油膜变化量分成两部分处理,用快速衰减的短时油膜和慢速衰减的长时油膜构成组合油膜模型,如图3所示。根据几何知识,图中实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可用虚线和点划线分别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之和近似代替。长/短油膜均存在正负两种补偿。图3 组合油膜模型示意图该组合油膜模型的特点为:长时油膜量数值较小,衰减慢,作用时间较长,可以使喷油量过渡更加平滑,有利于空燃比稳定;短时油膜量数值较大,衰减快,作用时间较短,用于迅速补偿节气门突变时油膜剧变,避免产生较大空燃比脉冲。加速时短时油膜迅速达到极大值,避免加速产生偏稀峰值,同时因为加速过程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组合 油膜 模型 pfi 汽油机 瞬态 补偿 策略 研究 黄永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