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后感.docx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读后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一天,我在微信文化传统平台看到通知,说在YY语音课堂1月5日-9日讲道德经的公开课,我很激动,讲课的老师们讲解仔细认真,融会贯通讲解道德经这部经典。在没学习之前,我以为只是对道德的一种解释,我因此有了一种思想,我的道德很好,可以不用学习!当我听了老师们,对道德经讲解后,我才感觉到,老子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
2、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
3、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内涵,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某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
4、悲剧不停地上演。人心欲望之大,道德缺失,毒奶粉,毒面条,假鸡蛋,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社会腐败现象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辨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慧。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争取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
5、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静心,静安人生
6、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
7、,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老子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