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地位、村庄分层与农村青年汽车消费行为研究——基于浙江农村的调研-朱静辉.pdf
《家庭地位、村庄分层与农村青年汽车消费行为研究——基于浙江农村的调研-朱静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地位、村庄分层与农村青年汽车消费行为研究——基于浙江农村的调研-朱静辉.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鬯掣鲁啊基于浙江农村的调研口朱静辉摘要:通过浙江两个村庄中青年群体汽车消费的考察,认为当代农村社会中存在着汽车消费的代际压力转移机制,即青年自身的消费欲望通过代际关系传递到整个家庭,家庭地位与村庄分层铸就了不同青年群体的汽车消费行为,从而产生了汽车消费的社会性意义。青年汽车消费受所处家庭的影响,具有村庄社会分层的鲜明烙印,在村庄社会分层基础上,显现消费的家庭依赖性、消费的自我扩张性、消费的自我满足感与消费的社会嵌入性等特征。农村青年消费不仅是青年个体的消费主张,更受到村庄结构、同辈群体与礼仪性消费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汽车消费的过度伸张,导致了个体主义、家庭代际紧张以及竞争异化等社会后果
2、。关键词:农村青年;村庄分层;汽车消费;家庭地位-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正在迈入汽车社会,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上升与汽车消费的普及,汽车正在深刻地影响与改变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西方,汽车消费社会学研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林晓珊把西方汽车消费社会学研究归结为五个方面:汽车的文化逻辑、汽车的符号批判、汽车与城市空间、汽车与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西方社会的汽车消费社会学研究基本是奠定在成熟的汽车工业生产与消费体系基础之上。相比较西方社会对汽车的诸多批判姿态,发展中国家更加关注汽车消费的现实性。国内经济学者的侧重点是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汽车消费的增长,他们把农村消费市场看作是拉动内需增长的
3、潜在市场,研究农村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控1,研究“汽车下乡”前提下,农村汽车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群体特征,以及影响农村汽车消费者购车的决策性因素J。郑也夫从汽车所带来的交通拥挤与城市污染问题人手,批判汽车消费中个人消费欲望的扩张与社会责任的缺失4 J。何玉宏等借鉴了西方社会消费文化批评理论,指出了汽车消费的身份象征与符号消费意义J。汽车的身份象征与符号意义,成为国内学者切人汽车消费研究的主要视角J。在这一视角下,林晓珊考察了当代都市社会中汽车的性别角色塑造与社会象征意义7 3;陈胜考察了大学生考驾照的享乐型与功利性目的1;王雨磊认为都市青年汽车消费有助于都市青年破解时空紧张、构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
4、消费空间、驾驭现代生活的“坐骑”,增强他们掌控生活的权能感【9 1;游伟荪认为青年打工者购买汽车本身并不具有主观的他人指涉性,但是借助于农村独特的社会结构与空间格局,春节驾车回乡就演变成为一种财富象征,变成了一种符号暴力【l 0J。当前国内汽车消费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群体与汽车之间的联系,缺少从群体所在社会结构中考察汽车消费的关联性。本文以浙江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两个村庄调研为基主垦壹锄二19丝盟7辽芗万方数据厩两等蹩露Dian xing Yan Jiu=q_,础,认为当代农村青年汽车消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作为耐用消费品的汽车进入农村家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出行和交往互动,深刻地改变着城乡二
5、元结构制度安排1I;另外一方面,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与村庄的逻辑结合在一起,成为村庄社会中日常人情攀比竞争中的“符号”,青年群体购买汽车是作为村庄基本成员的社会承认,即汽车具有了社会身份的标识,如布迪厄所指出的“不同地位的占有者会通过积极扩展他们的资本来提升他们的地位”【l 2|,在村庄社会结构中,青年群体也存在着身份地位的紧迫感。青年购买汽车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同时也受到村庄社会结构的推动。I二,村庄青年汽车消费与消费分层I1调研区域与汽车消费的兴起笔者及研究团队在2016年7月和10月分别到浙江的D村和F村进行了为期15天和20天的调研。D村是浙江绍兴市某下属县市的一个行政村,733户人家,
6、人口2100入左右,其中农业人口2000人左右,有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村民基本上以外出经商与打工为主,年纪大一点的做小工,搬泥水、挑砖头、种点田地,中年劳动力除少数人做一些服装、饭馆生意外,大多数则是外出做工,工种包括了泥瓦工、木工、油漆工。F村是宁波市下属县市区一个行政村,人口1100人左右,地处县城城郊,全村耕地已基本征收。村民以进入工厂、企业上班为主,还有一些村民则从事模具、泥瓦工、挖掘、运输、开店等非正规经济工作。农村被汽车生产商、经销商看作是未来十年内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3;。两个村庄目前地表道路已经水泥化,公共的硬化场地的开辟为汽车的通行与停靠提供了条件。2000年以来,D
7、村与F村都发生了汽车消费的明显增长。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是农村居民购车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整体具有较强需求意愿的前提下,随着收入的提高汽车购买行为也将会频繁发生引。基于追求生活方便性与消遣的考虑,汽车成为村民仅次于住房之外的主要消费品。一旦汽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汽车不仅仅具有消费品的意义,它已经超越标的物本身的意义而具有了礼仪性经济的符号象征意义,汽车的双重化意涵促使了村民汽车消费的增长。所以,我们看到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在D村调研的时候,村里的一个小组长告诉我们,他们村里大概13的农户家庭拥有一辆汽车。我们对该村的7组、4组都做过相应统计,与此同时,笔者也对F村的1组、4组的汽车拥有
8、情况做过细化统计:表1:两村小组汽车占有比D村 F村农户数量 7组 4组 1组 4组35户 41户 61户 72户拥有汽车户数 17户 22户 42户 53户占比 485茗 536茗 688茗 736名D村的汽车统计数量包括了家用轿车与面包车,F村基本上都是家用轿车。事实上这只是对每家农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统计,如果按照一些农户家庭拥有2辆、3辆的比例来计算,汽车拥有数量更高。一位在D村70多岁的调研对象,向我们诉苦,国家规定70岁以后不能考驾驶证,如果没有这个规定,他就马上学车买车。虽然这位调研对象的话并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从他的话语中反映出村民渴望拥有汽车以及购买汽车的热情。2农村青年汽
9、车消费分层两个村庄中汽车购买的主要人群集中在中年年龄段,基本上是具有了稳定职业与收入的家庭。但不容忽视的是乡村社会中的青年正在不断表现出强烈的汽车购买欲求与行动,而且与其他中年群体购买不一样,青年群体的汽车消费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依附性特征。D村7组小组长是个妇女,自己在村里承包衣服纽扣、口袋加工,丈夫是油漆工,女儿在外面读大学即将毕业,在谈及女儿毕业之后的买车问题时,她认为肯定是要买车的,但是那时候,可能自己也买了车,女儿买车的话家庭会出部分钱,但是总体上还要女儿自己出钱,不管女儿以后买车会借钱还是贷款,一部分还是需要女儿自己来负责的。D村村委王新的主要工作是承包工程,开饭店。他自己开一辆现代越
10、野车,2010年女儿出嫁,为女儿购买了一辆大约23万的车。他说现在村里的基本情况都是这样,女儿出嫁都会买一辆车给对方,买车是必备的。在F村,1组张龙,56岁,是个木匠,两个儿子分别为32与28岁,大儿子是做模具,小儿子开五金店,大儿子已经购买了一辆大众十几万元的汽车,而小儿子2015年结婚时女方陪嫁了一辆宝马车(费用来源是男方的部分彩礼与女方家庭的补贴)。如上述案例所提示的,农村青年基本上以家庭为中垦童年鲤窒二io_丝Q卫迢岁万方数据单位进行汽车消费。王宁曾指出大部分青少年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或完全独立,消费力有限,他们的特殊认同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具有实验、尝试和探索的特征引。就家庭依附性而言,青
11、年群体汽车购买的款式、价位以及付款方式等都要受制于家庭,而且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在汽车商标的“符号性”意义上,于是不同人购买的不同汽车以及汽车购买方式的差异具有了社会性特征。已有一些社会学者早就指出了消费的社会阶层意义,凡勃伦提出“有闲阶层”与“炫耀性”消费的概念指明上层阶层的消费特征引,布迪厄把消费看作是阶层文化的直接反映。17 J。虽然,青年群体的汽车消费表面上是青年群体的自我决策,但是他们的消费却深刻地反映了村庄阶层的分化,是村庄阶层内在逻辑的延伸。(1)村庄上层精英的家庭代理支付农村中较早富裕起来的私营企业主和生意人是村庄阶层结构中的上层。他们拥有了稳定的财富和收人结构,这些家庭的子女得到
12、了父辈家庭的有力支持,不仅包括工作机会与人际关系上的提供,在消费上家庭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资金支付。得益于家庭的支付,上层家庭的子女也是村庄中最早开始拥有汽车的青年。在D村、F村处于阶层结构上层的村民基本上是在21世纪初前后购买汽车,然后为子女添置汽车,家庭内部出现了一户多车的情况。一般的步骤是村庄中上层人买车之后,等到自己孩子成年,就会为自己的孩子购置第二辆车。当然,在某些村庄上层家庭中,因为子女结婚,会出现一户三辆车的情况。F村陈杰,32岁,但是早在2006年他大专毕业之后就购车,主要的购车资金来自于自己家庭,其父亲家庭经营一家型钢企业。后来企业工厂转为出租用房做第三产业。父亲早年开的是一辆
13、日产,后来卖掉改买了一辆宝马车。陈杰早年开的是一辆主要用于运载货物的重型中巴车,后来改为宝马车,之后又改为凯迪拉克。目前为止,他已经换了三辆车。显然,陈杰的家庭条件使他能够成为村里较早开汽车的年轻人之一。D村村主任王华自己买了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汽车,他为自己的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子,同时也给儿子买了一辆奥迪车,而她女儿则是开的保时捷。他说为子女做了这么多,以后儿女的事情就不管了,做了这么多了,子女也对我很好。收入相对比较优越的家庭为子女购买汽车,并不构成家庭上代的负担,相反,一些家庭认为为子女购买汽车是一种比较好的扶持方式,给子女提供了巨大鎏些挈亲而的方便。家庭代理支付型的青年汽车购买并不存在
14、金钱安排上的考虑,轿车购买费用的支付点也很高。(2)村庄中层家庭的共力购买相比较村庄上层对子女汽车消费毫无保留的购买支持而言,中等收入家庭对汽车消费存在着某种审慎性。这种审慎性来源于家庭收支结构的平衡,一旦购买汽车有可能导致家庭储蓄的减少,他们会对买车进行审慎的考虑后做出决定。但是在汽车普及化、同辈群体的压力,甚至村庄人情攀比的影响下,中等收入家庭明显也感受到了购买汽车的诱惑力与子代的压力,在子女的坚持中,他们最终会走向支持子女买车。中等家庭的购车费用,一般都是以整个家庭出资为主,子辈与家长的整个家庭收入结合起来购买车辆。F村朱峰,34岁,与父亲一起做新房铝合金窗门的装修,在2011年,朱峰提
15、出要买一辆皮卡车装载一些铝合金材料,他父亲也表示同意,于是家庭共同出资现金支付11万多购买了一辆皮卡车。D村冯国63岁,自己开一辆面包车,平时主要工作是在家里务农打点零工,做点生意,儿子在县城工作,租房子住,没有这么多钱买房子。他就给儿子出了一点钱,加上儿子自己的收入,买了一辆14万左右的轿车。平时儿子儿媳都会在周末的时候开车回村里。D村村民应时,52岁,自己做泥水工,也是经常不在村里,儿子今年27岁,读完高中就开始打工,现在县城工作。父子俩一起出钱在县城买了一套小房子,也买了一辆汽车。他们父子俩基本土很少回村,但是过节时候会开车回来。D村中以技术工为主的村庄中间阶层以及F村中以打工性收人为主
16、的主体,构建了汽车消费中间阶层群体,这一群体的青年人在经济条件上并不是很宽裕,他们的工作选择往往是以技术与打工为主。他们的汽车购买往往是自身多年工作的一点积蓄与家庭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阶层也正是现在农村汽车消费的增长点,但是该阶层对汽车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选择困境。即他们的家庭也不希望购买一辆看起来比较平常或者不上档次的汽车。在他们看来买面包车不算是买车,买车的意思是指购买家用轿车。但是,一般的轿车又觉得在村庄中有点没面子,有些农村家庭说“买车就要买好的”。(3)底层家庭借钱或者贷款购车相对于村庄中较为富裕的家庭,普通家庭的子女显然并不那么容易购买一辆称心满意的汽车,然而,在村庄购车已经普遍
17、化的前提下,包括隔壁邻居都在空垦壹笙鲤塞=jQ!Q!迫乡万方数据佤两苦攀 Dian xng Yan Jiu=k1皤,购买汽车的时候,普通家庭也无形感受到压力。对这些压力感受最为明显的是底层家庭中的子女。在F村调研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现象,一位初中毕业时断时续打工的村庄青年准备购买一辆七八万的二手车,之所以选择这样价住的二手车,他是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能力与汽车性价比得出的这个结论,所谓性价比是他认为自己开几年之后再卖掉的话,车子还有经济价值。但是,在2个月之后,笔者却听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他没有买一辆二手车,也没有买一辆10万左右的新车,而是买了一辆将近20万的车。这个完全超出他家庭经济承受
18、能力,事后听说家里跟他一起出了10万元的首付,其余钱则是按揭付款。而首付的10万元还是家庭通过民间攒会的形式才凑起来的,至于今后每个月3000元的利息付款,也不可能完全由他本人来承担,家里父母为此还要辛苦工作。村庄下层青年的汽车购买欲望不仅来自于自身消费欲望的诉求,同时来自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压力。对于家庭支出窘迫的家庭而言,他们不可能脱离村庄内在社会结构的控制,必然会感受到结构型压力。正如两个村的村干部同时提到家里办酒席的时候,如果你没有上大龙虾这一盘菜,村里的闲语“小气”、“吝啬”、“抠门”等词汇会在有意无意中被听到。于是个体的消费诉求与村庄结构的压力传递共同促使了下层家庭为自己的子女购买汽车
19、消费行为的发生。F村的朱一行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以打零工为主。他中专毕业之后,本来学技艺,后来因为技艺太辛苦,就没有继续学,就长期宅在家里,以打游戏为主。逐渐地,与他同年段的青年基本上都开上了汽车,而没有汽车也让他与父母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态势中,最终父母从亲戚那借钱付首付购买了一辆汽车。D村低保户王某,因为自己儿子购买一辆七八万元的汽车,被村里取消了低保资格。在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已经嵌入村庄生活逻辑中的时候,汽车消费就成为不言自明的共识。在村庄共识下的中下层家庭就会不得不去购买汽车满足子女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中下层家庭购买汽车的动力不仅仅来自于子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来自于村庄结构的消费共识。否
20、则,子女就会在村庄生活中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制,而压力自然也会转移到家庭中,父母就要面对子女“别人家的孩子都有车,我为什么没车”的责问。表2:村庄不同阶层青年汽车消费形态村庄阶层 汽车购买 汽车品牌 大致价格位置 支付上层家庭 家庭代理 奥迪、奔驰及宝青年 支付 马等 20万以上中层家庭 父母与子 朗逸、速腾及本 10万青年 女共付 田等 20万下层家庭 家庭借贷 国产以及二手车 10万左右青年 与贷款 及以下青年汽车消费形态体现了村庄社会分层中的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家庭结构支出状况,事实上在农村通过汽车的品牌标识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户家庭在村庄中的社会位置,汽车甚至取代住房成为村庄社会等级序列的符
21、号1 8;。_三、农村青年汽车消费的社会特征对青年所在家庭的村庄社会位置分析,表明当代农村青年的汽车购买与家庭地位、村庄社会分层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汽车购买不仅是一个自我决策的消费行为,它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家庭结构、村庄逻辑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消费是“连接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9|。农村青年的汽车消费有以下几方面社会特征:1青年汽车消费的家庭依赖性通过两村青年群体汽车拥有情况的调研,青年能够自己独立支付汽车购买费用的情况很少。他们对汽车的获得来自于家庭的支持,从父母那获得汽车购买的大部分资金。在D村、F村很少看到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独立购买汽车的案例。他们主要依附于家庭,从父母那获得帮助
22、,父母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汽车消费水平。农村青年群体工作面临着诸多生活压力,他们自己本身就处于一种人不敷出的收支结构中,依靠其个人不可能完成建造新房子、结婚以及养育孩子等多种社会化仪式。因此,家庭社会地位与收入情况是决定他们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不仅家庭决定了汽车购买行为的发生,同时家庭也决定了他们汽车消费的水平。两村的上层精英基本上给自己子女购买的车位价格在二三十万,有些家庭甚至达到近百万。家庭地位的优越让部分年青人可以较为轻易地获得汽车,并且成为村庄中购买汽车的先行者。这部分青年人汽车消费也存在更新性的可能,即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更换新车。史垦青午鲤究二19丝堡蟹迫万方数据无论是家庭共同
23、出钱购买,还是借钱或者贷款购买,村庄中的大多数青年必须承担汽车购置款的部分费用,如一些村民所说的可以为自己的子女购车提供首付款,但是借的钱或者每月的银行还款则由子女来承担。不仅在汽车的购买中,家庭占据了一个较重要的依靠位置,即使后来的汽车保养方面,家庭还要持续承担下去。在一些按揭购买汽车的家庭中,家庭每月要提供部分资金还贷,还要给自己的子女支付一些保险费和油费。2青年汽车消费的自我扩张性青年人消费行为有较为清晰的预先决断型,对自己的购买目的很明确,不会受到随机状况、感情状况的影响。农村青年人丝毫不掩饰自身对汽车的渴望,为了尽快达到拥有汽车的目的,不仅会迫使整个家庭屈服,也会将他人的资源、观念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庭 地位 村庄 分层 农村 青年 汽车 消费行为 研究 基于 浙江 调研 朱静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