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西走廊自然地理讨论河西走廊自然地理 探讨 中心民族高校历史文化学院刘壮 摘要:甘肃全境的地理环境分异特别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由于特别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四周地理环境的特定关系, 历史上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必经之路,是著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河西走廊也是北方草原民族与黄河上游以及甘、青、川交界地区民族往来的通道。本文论述了河西走廊的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状况,并把河西走廊划分了四个自然区域,总结其区域特点。关键词:河西走廊 甘肃 区划 绿洲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包括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区,以及嘉峪关和金昌二市。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2、60,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 18。河西走廊大致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大部地区海拔为 1000-2000m,南部靠近祁连山地地带海拔高达 2500m。走廊南面的祁连山延绵起伏、雪岭横空、冰峰峻峭,春天过后,千峰消融,溪涧争流,给河西走廊带来了浇灌水源。在浇灌所及的大片土地上,是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成片绿洲,在石羊河水系中下游有武威、永昌、民勤绿洲,黑河水系中下游有张掖、酒泉绿洲,疏勒河水系中下游有玉门、安西、敦煌绿洲。走廊东部与西部的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异,张掖以东地区有黄土分布,愈往东愈厚;张掖以西分布着戈壁、沙漠面积渐渐增大,还有盐沼分布。第一节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位于祖国西北部,在自然
3、地理上一般指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在甘肃境内总面积 270198km2 ,也包括阿拉善高原的一些地区。河西走廊南倚青藏高原,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连黄土高原,西通塔里木盆地。将中国典型的四大板块连接起来,这四大板块,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文化,却共同拥有河西走廊这一交通出口,此通道的便利,别无他处。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创建了绚丽的多样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 各民族交往的历史纽带 河西走廊历史上始终是生活在四周地域以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各民族往来、迁徙、沟通、斗争、融合特别常见的地区
4、。农耕民族和诸多游牧民族在这里的生活与竞争,也严峻影响着这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面貌。北方蒙古高原来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等族,南方青藏高原来的羌、吐谷浑、吐蕃等族,西方来的昭武九姓和其他胡人、回族,以及从这里西去的塞种、乌孙、月氏等族,都曾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或同台或轮番地演出过异彩纷呈的历史剧。直到今日河西走廊仍是众多民族的聚居区。2 丝绸之路的主要通路 河西走廊是贯穿东西丝绸之路的主动脉,其北部伸入沙海中的石羊河、黑河下游绿洲,自古又是通往宁夏、河套的便途,南部穿越祁连山脉诸山口去青藏高原腹地。这条通道上分布着众多绿洲平原,比于北部的沙漠、南部的高原雪山,有更优越的自然和通行条件,始终是
5、丝绸之路的最重要的路段。史称武威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敦煌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13 护卫内地、经营西域的基地 河西走廊历史上向为秦陇的西部门户和中原王朝势大时向西民展的重要依据地。占据河西走廊就可以割断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联系,并进而向西限制天山南北的广阔地域。因而河西历来就为中原王朝与一些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2 河西自汉以后始终是中原王朝西北边防要地,特殊是汉、唐、明时是重兵强将驻守的区域。其次节 自然资源河西走廊具有从事农牧业生产和其它经济活动的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但也有若
6、干限制性因素。1、气候资源 河西走廊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区划上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光照丰富、热量较好、温差大、干燥少雨、多风沙的特征。南部祁连山区则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气候。河西气候在水平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走廊平原自东向西各项指标变幅为:年日照时数 2360-4000 小时、年均温 6.6-9.5、无霜期 140-170 天、年降水量 250-50mm 以下、年蒸发量 2000-3500mm 以上。由此可见,兴修水利、防风固沙为本区土地开发的必要条件。河西气候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更为明显,由南部山区的高寒气候过渡到走廊平原的干旱气候,再向北到阿拉善平原干
7、旱程度加剧,年降水量在 100mm 以下,年蒸发量高达 3000mm 以上,风沙活动更趋猛烈。2、水资源 河西绿洲的形成及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受水资源的制约。水资源是维系绿洲文明的命脉,水资源的数量、调配状况以及利用方式是左右绿洲规模及其发展演化的最重要因素。流向绿洲的水是特别有限的,主要来自祁连山雪山融水,所以过度用水,很简单导致水资源短缺匮乏,进而影响到自然环境的改变。由祁连山流入境内的共有大小点 57 条河流,皆系内陆河,它们由东向西分属于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 3 大水系。石羊河水系由大靖、古浪、黄羊、杂木、金塔、西营、东大河、西大河等主要支流组成,干流全长 300 余 km,出山径
8、流量 15.11 亿 m3 。黑河水系由山丹、洪水、大都麻、黑河、梨园、摆浪、马营、丰乐、洪水坝、讨赖河等主要支流组成,干流全长800 余 km,出山径流量 32.99 亿 m3 。疏勒河水系由白杨、石油、昌马、踏实、党河等主要支流组成,干流全长 580 余 km,出山径流量 15.525 亿 m3 。加上其它一些地表水资源,河西地区总的地表水资源约为 74.15 亿 m3 。3 河流出山后首先流经山前洪积扇裙,经浇灌、渗漏后至扇缘泉水出露带再次出露,汇为若干泉水河流,向北注入下游绿洲平原(如图 2-1 4 所示)。河西水资源水质优良,便于开采,可自流浇灌,且地表、地下径流可大数量转化与重复利
9、用。其总水资源现状最大重复利用率为 40%。但水资源数量又是有限的,历史上往往成为农业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1(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1983 年中华书局点校本。2(清)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卷 63。3中科院兰州沙漠所:甘肃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1985 年。4载于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的综合探讨第 3 页。 图 2-1 河西走廊水资源分布 3、土地资源 河西走廊地质构造上属于祁连山山前拗陷带,北部则为阿拉善台块,构造形迹确定了本区土地类型差异以及人类利用分异的基本轮廓。区内土地资源依地貌类型可分 3 部分:其一,南部为祁连山地,其最西南一隅为阿尔金山山地。祁连山脉
10、东西长约 800m 多,由 7 条大致西北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大部分海拔在 3000-3500m 以上。其二,中部为走廊高平原,东起古浪峡口,西至甘、新交界,绵延千余公里,海拔一般 1000-2200m。以大黄山、黑山为界,将走廊分成 3 个互不相连的内陆河流区域。其三,北部为走廊北山山地和阿拉善平原。走廊北山是长期剥蚀的中山、低山和残丘,自东向西有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横亘千余公里。河西土地资源依土地类型差异以及人工利用分异可分下列类型 5 (见表 2-1)。土地类型 面积(平方公里)占 总 面 积(百分比)海拔(米)分布地域和基本特征 人工利用 极高山 17494 6.47 3900-
11、4500以上 含冰川和永久积雪、寒漠两个土地类型 冰川为重要的绿洲水源 高山 30078 11.13 3000 以上 东部多高山灌丛草甸,西部为高山灌丛草原 草甸为良好的水源涵养地,草原可作夏季牧场 中山 21862 8.09 2000-3200 阴坡多块状次生云杉林,阳坡多草甸草原,西段为荒漠草原 云杉林区对涵养水源有重要作用 低山和丘陵 37764 13.98 2000 以上 主要公布在北山和阿拉善高原 部分可轻度牧业利用 山间平地 8347 3.09高山草甸、高寒草原,植 夏季牧场,如皇城 5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6-7 页。和谷地 被较好 滩
12、、马营滩,历代以牧军马著称 土质平原 12401 4.59分布于古今河流中下游或山前洪积扇中下部,地下水位较深 大部分已垦为农业用地 盐土滩地 10173 3.76公布于地势低洼处,土壤含盐大多 2-10% 难以利用,只宜牧驼 低平滩地 4579 1.69平原地区负地形,植被较好 牧业用地 戈壁 88447 32.73多为洪积戈壁,北山有石质戈壁 可轻度牧业利用 沙漠 25188 9.32有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及片状流沙、平沙地,绿洲边缘多灌丛沙堆 沙丘间凹地地下水位较高处可作荒漠牧场和营林 人工绿洲 11125 4.12人工浇灌淤积耕作肥化而成,条件优越,下游绿洲与荒漠接触面积
13、较大 历来为农业的精华之地 旱耕地 2233 0.83主要分布在南部中山地带,降水稍多 可以旱作,部分地段旱作对林草破坏大 水域 461 0.17水库、湖泊和大河水面 浇灌、养鱼 盐池、硝池 44.6 0.02主要公布在大河下游和沙漠湖盆内 可开采 表 2-1 河西走廊土地资源分类表由上表可见,河西走廊虽然土地面积宽阔,但不相宜利用的戈壁、沙漠、山地、寒漠、碱湖等占大部分。宜农土地不足总面积 5%,人工绿洲仅占 4.12%,而且不稳定性也很明显。水域面积相当狭小,水产品稀有,其渔业满意不了当地的需求。人口主要集中在绿洲处,其它区域人口淡薄。4、土壤与植被 河西地域宽阔,位处我国三大自然区&md
14、ash;—东南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交汇之处,自然条件困难,形成以山地土壤、荒漠土壤、绿洲浇灌耕作土壤为主的各类土壤。在走廊中、北部地区尤以地带性的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风沙土等荒漠土壤所占面积较大。河西绿洲耕作历史悠久,由于长期浇灌、施肥、培土的影响,在原有土壤上层形成了一层厚约 1-2.5m 的浇灌积累层。土质细腻肥沃,适于农耕。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多样,植被类型具有中纬度带山地和平原荒漠植被的特征,属温带荒漠植被带东部和荒漠草原带西部相连接的地带。平原荒漠植被从东到西可分为温带荒漠和暖温带荒漠两个植被生物气候带类型。前者地带性植被以旱生和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西走廊 自然地理 讨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