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过程—主体的分析模型-诸大建.pdf
《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过程—主体的分析模型-诸大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过程—主体的分析模型-诸大建.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 第26卷 第7期 Otl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F2ff V0126 No7 2016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一过程一主体的分析模型诸大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上海200092)摘要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未来15年即20162030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s),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成为指导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和中轴原理。基于这个背景。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加强整合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本文提出基于对象一主体一过程的可持续性科学的分析模型,对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中的一些
2、经常碰到的关键问题进行辨析:在对象维度,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在生物物理极限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出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有重要的包含互补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列替代关系;在过程维度,强调可持续发展将适应性治理和源头性预防结合起来,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即PSR方法进行全过程管理,而不是应对其中一个环节;在主体维度,强调利益相关者参与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不能脱离合作治理研究可持续发展。作为案例应用。讨论了可持续性科学视角下的绿色经济的对象、过程、主体问题及其意义。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科学;对象一主体一过程分析;绿色经济中图分类号I,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
3、7-0001一9 doi:103969jis!;n10022104201607001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20162030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成为指导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中轴原理。1992年联合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至今,已有20多年演进历史。形成对照的是,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仍然被许多学者看成是政策层面和战略层面的东西,相对缺少学理上的深究和探讨。如何建立有系统性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或者可持续性科学,对学术研究是重大的挑战。从可持续发展提出以来,国外有关可持续性的理论思考和整合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研究。一是马里兰大学稳态经济学家Daly提出的可持续
4、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1 o。对可持续发展一直存在着弱可持续性与强可持续性的分歧,弱可持续性是新古典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解释,他们不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有根本性的冲突。但是Daly认为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新的经济学概念,指出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是要将关键自然资本纳入生产函数,追求地球生物物理极限内的稳态发展和繁荣。Daly指出北方发达国家相对于南方发展中国家需要进入稳态发展,以便为发展中国家的增量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另一个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Clark团队倡导的可持续性科学(Sustainability Sci
5、ence)一。这以前有学者提出过整合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性学概念即Sustainomics“,哈佛大学团队的可持续性科学概念更系统地讨论了四大资本即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特别强调可持续性科学不同于传统的普朗克式的理论研究和传统的爱迪生式的应用研究,而是把应用与理论整合起来的巴斯德型研究“。如果Daly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问题有深入的讨论,那么哈佛团队的可持续性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过程问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有关治理问题的研究是分裂的,需要进行整合5。一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存在着如何使目
6、标得到实现的问题,即可持续发展虽然整合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但不能把这样的思考与治理研究的主体结合起来,结果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绩效。另一方面,有关利益相关者的主体研究,常常缺少明显的对象思考,因此有用的管理手段却没有用来解决为什么而管理或为什么而治理的问题。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的对象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治理问题整合起来,也对可持续性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挑战。收稿日期:20160511作者简介:诸大建,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等。E-mail:dajianzhu263net。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稳态经济理论的低碳竞争力研究”(批准号
7、:71173157)。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整合笔者过去多年有关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研究的思考扣o,提出基于对象一主体一过程的可持续性科学的概念模型,希望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提供分析框架。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1节讨论可持续性科学的对象维度,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地球生物物理极限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有重要的包含互补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列替代关系;第2节讨论可持续性科学的主体维度,指出利益相关者参与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水平,强调不能脱离合作治理研究可持续发展;第3节讨论可持续性科学的过程维度,指出可持续发展需要将适应性治理和源
8、头性预防结合起来用PSR方法进行过程管理,而不是只应对其中一个环节;第4节用绿色经济的案例说明可持续性科学的意义和运用。1 对象视角:可持续性科学追求地球物理极限内的经济社会繁荣当前,大多数人同意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即所谓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支柱,但是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中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环境与发展即资源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却常常概念模糊,有理解分歧。结果是各种场合大家都在讲可持续发展,内涵所指却大相径庭。讨论可持续性科学的对象问题,可以明确对象关系的精准含义和历史变迁,以及由此决定的测量方法和政策意义。11 从弱可持续性到强可持续性(1)三种不同的可持
9、续性。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学术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解读。第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弱可持续性的解读,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模型中是并列的,只要三者加和意义上的综合财富是增长的,就是对当代人和后代人有利的,因此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按照这种理解,只要物质资本增加可以抵消用货币形式表示的自然资本的减少,即使自然资本退化超过了生态门槛,也仍然属于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传统环境主义的绝对可持续性的解读,强调自然资本具有绝对的独立意义和不可或缺性。按照这种理解会导出,任何意义上的经济增长都是以自然资本的减少为代价,因此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理解容易产生反发展的思想倾向,抑制了满足人类基本需求需要
10、的从自然资本到物质资本的转化和积累。第三种理解认为以上两种看法属于思想光谱中的两个极端,认为环境、社会、经济三者具有依次包容的关系,经济社会在环境系统之中而不是环境系统被经济社会消解,只有关键自然资本非减少的综合资本增长即强可持续性发展,才是对当代人和后代人有利的,因此才是可2持续发展的。这里,强可持续性意味着比弱可持续性有更多的约束条件,不仅要求整合资本之后有非零增长,同时也要求各项资本的结构是合理的,特别是要求关键自然资本是不可减少的。2009年以来,国际学术界提出“地球行星边界”概念以及全球发展要求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表明有关强可持续性的解读是我们应该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2)强可持续
11、性的理论解释。为什么强可持续性应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概念予以接受?关键问题涉及自然资本是可替代的还是互补的。弱可持续性模型相信自然资本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例如化石能源没有了可以寻找新的能源,环境能力退化了可以建设人工替代物,替代的途径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可以解决自然资本的绝对稀缺,技术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强可持续性模型合理地指出关键自然资本的可替代能力是有限的,本质上是互补的。如果可再生能源的开采规模超过了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使用规模超过替代速度,环境容量使用规模超过了地球承载能力,那么自然资本的稀缺就会成为制约世界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强可持续性强调,许多自然资源减少到一定程度最终将具有不可替代
12、性,而环境服务等关键自然资本一开始就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人类的技术创新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相反。12可持续性的性质变迁可持续性的性质是随人类开发自然的程度变深而变迁的,强可持续性概念正是对当代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动态思考的成果。历史上的发展很长一段时期确实是以弱可持续性为主导,因为当时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资本,而自然资本是丰富的。所以在生产函数中只有劳动力和资本,虽然早期也纳入了土地,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认为土地不再是约束因素了。但是从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足迹超过地球承载能力,自然资本成为制约性的因素,所谓从劳动力、资本的稀缺到自然资本的稀缺。气候问题的讨论要求减
13、少二氧化碳排放,就是证明地球生态极限限制了经济社会发展。Daly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指出,人类当前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关头:限制人类继续繁荣的不再是人造资本的缺乏,而是自然资本的缺乏。18世纪工业化运动开始的时候,世界上的稀缺资源主要是人以及人造资本,不稀缺的则是自然资本。因此工业化运动的目的是要以机器替代人,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但是工业化运动200年后的今天,人和人造资本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稀缺的对象已经变成自然资本,包括资源供给、污染吸纳、生命支持和休闲娱乐等生态服务功能。这就颠倒了以前的稀缺性模式。万方数据诸大建: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一过程一主体的分析模型所以,经济学
14、的原理仍是正确的,但是稀缺资源的主要矛盾变了。当自然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变量时,持续的经济增长就开始受到自然资本的约束:例如捕鱼受到水产资源的约束,城市增长受到土地资源的约束,经济增长受到行星边界的约束,等等。如果说原来只要机器水平提高,捕鱼产量就会提高,GDP也随着提高,那么现在的情况是鱼资源日趋耗竭,机器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了。今天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这样的自然资本制约经济发展的情形。13可持续性的衡量方法对可特续性强弱程度的判断决定着对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判断。目前学术杂志和教科书上流行的各种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和测量方法,很少对可持续性的强弱和关键等问题进行深入推敲。他们的理论基础
15、大多数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弱可持续性观点,即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的简单加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所谓绿色GDP也具有这样的特征。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发展悖论:尽管城市或者区域的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本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甚至大大超过了自然承载能力,但是数据集成以后只要经济增长超过了环境退化,仍然得出这个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性质,甚至具有很高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例如,国内把北上广深等中国东部沿海高经济增长城市评为可持续发展领先城市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这就把经济增长等同了可持续发展。结论是,基于弱可持续性的衡量方法无法表达可持续发展的精准内涵,对可持续发展导向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没有太大指导意义
16、。我们需要从强可持续性的理论出发研制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指标。最近几年来,研究者提出的一个形式简单但是思想深刻的可持续性指标是国家的行星幸福指数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这一指标要求在地球生态承载能力之内用尽可能少的生态足迹或者自然资本消耗,获得尽可能高的客观福利如人类发展或主观福利如生活满意度。运用这样的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存在着两种不可持续性:发达国家虽然有高的经济增长和高的人类发展,但是因为有超过承载能力的生态足迹,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家虽然生态足迹处于生态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但是却没有满足基本需求需要的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中西部的差异也
17、大致对应着这样的情况一1。14可持续性的政策意义如果弱可持续性是对的,那么人类就可以追求没有地球生物物理极限的发展,可持续性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当平衡,包括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库茨尼茨曲线。如果强可持续性是对的,那么人类就需要在地球生物物理极限内追求经济社会繁荣,可持续性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其政策意义在于,首先需要确定资源环境可以消耗的生态规模问题(经济可以有多大、经济现在有多大、经济应该有多大的问题);其次确定人均意义的资源环境拥有量,这涉及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生态公平问题;然后才是市场意义上通过价格机制的提高效率问题。而弱可持续性只关注市场意义上的价格政策(相对稀缺问题
18、),不关注具有生态公平意义的初始分配问题,也不关注由生态规模表示的总量控制问题。现在讨论气候问题,基于总量和交易的模式(不是碳税模式)最充分地表现了强可持续性的思想。在自然资本成为限制因素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以及公平等基本的政策问题。在规模问题上,与主流经济学主张经济增长的物质规模可以无限扩张不同,可持续性科学的主张是经济增长的物质规模是有极限的,好的发展应该是物质规模为一定情况下的社会福利的持续增加;在公平问题上,与主流经济学忽视自然资本的社会分布状况不同,可持续性科学强调在物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物质分布需要从占有过多的部分流向占有不足的部分,这样才能增加社会总福利
19、的水平;在效率问题上,与主流经济学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等传统要素不同,可持续性科学强调要同时注意提高土地、能源、水、稀缺自然资源等的资源生产率。这意味着,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需要降低自己的过度消费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腾出满足基本需求的物质空间,后者需要在生态门槛之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两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把前者的回到极限中的绿色转型称为B模式,与其对照,我们把后者的在极限范围内的聪明增长称为C模式。2过程视角:可持续性科学是基于PSR方法的巴斯德型研究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中,许多人常常把可持续发展归结为环境问题,单纯地强调经济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加强末端环境污染治理。从
20、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不仅没有从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因果关系看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也不能从标本结合的角度解决问题。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问题,但是给出的解决方案高于传统的环境主义思考,要求发展模式的变革。了解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过程视角,可以从理论探讨与政策变革的结合上推动发展转型与政策创新。21过程研究的PSR模式与就事论事的研究不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研究运用气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PSR方法分析问题管理问题,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中识别出因果关系,要求标本结合、有系统性地解决问题。可以指出三个思想要点:(1)PSR的研究流程。可持续性科学运用PSR模式和方法,是要对
21、“问题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如何去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给出系统性的诊断和分析。其中,S(State)表示问题的当前状态和情形,P(Pressure)表示问题产生的原因,R(Response)表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状态的对策(SR),另一是针对原因的对策(PR)。类似于到医院看病,用PSR模式分析问题可以发现:医生首先问哪里不舒服,这是了解状态是什么;然后用各种方式进行检查例如血液化验、做B超甚至cT等,寻找原因是什么;最后是根据对病因的判断开出药方。从以上类比,可以理解可持续性科学研究发展的理论与政策是怎样展开的。(2)三重底线的因果关系。运用PSR模型可以发现
22、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并列,从而给出有表有里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资源环境恶化的状态是要解决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驱动因素,治理结构和应对政策的冲突是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的体制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的环境保护,在于强调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绿色化,是有根本性意义的资源环境问题解套之路。这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为什么源于资源环境问题但是高于资源环境问题,否则就与传统的环境保护没有差别。(3)末端与源头的整合。用PSR分析问。题,可以发现人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与解决方式不外乎有四种情形(见表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问题要强调全过
23、程思考,解决问题要强调标本兼治。一方面,不能只关注末端治理,不注意源头预防,将可持续发展停留在环境治理的水平,结果总是进行救火式和事后补救式的工作,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思路属于此类;另一方面,不能有了源头关注,就放弃末端治理,任何情况下末端工作总是管理上的第一步事情,即先是治标抑制不良事态的扩大,然后是治本消除源头的驱动因素。这是可持续性科学可以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启示和变革。22从浅绿色到深绿色前面讨论对象关系,已经指出对可持续性的理解,需要从弱可持续性进入到强可持续性;现在分析因果关系,指出从可持续性科学讨论环境问题,需要从传统的浅绿色水平进入到深绿色水平。需要看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上三次绿色思
24、潮和三个里程碑事件的升华和深化。(1)浅绿色思潮及其问题。世界绿色思潮的第一个4表1 源头与末端结合的过程研究Tab1 Sourceend process study里程碑是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世界环境会议,当时第一次提出了环境问题,全世界由此开始了有关环境保护的体制性发展和轰轰烈烈的末端环境治理。虽然20世纪6070年代标志着绿色运动的开始,但是当时思考问题的倾向是浅绿色的,属于传统的环境主义。浅绿色趋向于在发展模式之外治理环境问题,其实际绩效常常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趋向恶化”。美国环境运动的亲历者Speth曾经指出末端治理的失败源于传统环境主义思路上的先天不足,他特别提到政府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持续 性科学 基于 对象 过程 主体 分析 模型 诸大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