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信息的图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传递信息的图片.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传递信息的图片篇一: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篇二:古代传信方式 古代传信方式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有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
2、在瓶子里的信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
3、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
4、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篇三:13、人类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5、 13、人类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乐节课文内容,了解现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3、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重点难点: 1、了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2、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是世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城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烽火台,它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2、 在古代,人们还用什么方法传递信息?那么现代人们又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今天我
6、们就一起来了解。(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 互相检查预习时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 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3) 想一想:课文讲了几种传递信息的方式? (4) 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部分讲了什么? 2、 教师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 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4、 指名反馈:课文讲了几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邮电、电报、电话、广播、计算机网络) 5、 指名反馈分段情况: 6、 教师:同学们,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改进传递信息的方法。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的改进,希望身在世界角落的人们随时都可以得到远方亲友的消息
7、。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 两千多年来,古代的人们怎么传递信息?如何不断改建传递信息的方法的? (2) 新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3) 你写过信吗?结合实际说说你怎么用书信与别人传递信息的?人们怎么用邮政系统来传递信息的? 2、 指名反馈。 3、 齐读第一自然段。 4、 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 新的交通工具的问世,世界上才形成了庞大的邮政系统,人们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更加便捷、准确地传递信息。但是,人们并不满足这种方式,因为这还不够迅速,及时地传递信息,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 作业: 1、 把本课的生字新
8、词抄写两遍。 2、 读一读古诗杜少府之任蜀川,理解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杜少府之任蜀川:同学们,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为了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而悲哀,写了一首诗杜少府之任蜀川。 2、 齐读古诗。 3、 师:诗的第三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谁能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 师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1) 翻天覆地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人们通过电磁波发送和接收信息,是通信史上翻天覆地的革命? (3)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 指名反馈
9、,互相补充。教师适当地引导。 3、 体会语句,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 电报、电话日益普及,输送信息的缆线像狭窄拥挤的公路一样,经常“堵车”不是占线就是串线。 (2) 科学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办法:一束光纤的通信容量是一条铜线的25万倍,一条光缆可以通一亿条线路。 4、 教师小结。 三 学习第三部分 1、 师:信息变成了电磁波发送与接送信息,这是通信史上的革命,科学技术仍在不断发展。 2、 说说什么是信息网络。 3、 齐读这一部分。 4、 教师小结。 四、教师小结。 1、 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2、 教师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古代传递信息的图片由:创业小项目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 转载请保留,谢谢! 上一篇:世界经典智力题 下一篇:现代信息传递小故事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