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docx
《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染病学知识点小结 传染病学学问点小结 传染病学是临床执业考试中一门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有着比较重要的部分,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很难驾驭传染病学的学问点,为了帮助考生能够顺当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的学问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传染病学学问点: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四周血液白细胞数削减等位特征。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3周内是否到过恙虫病流行地区,在流行季节有无
2、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 (2)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常伴寒战、猛烈头痛、全身酸痛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特征性体征: 焦痂与溃疡:本病之特征。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其边缘突起,如围堤状,四周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也无渗液。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焦痂可见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背等处。 淋巴结肿大:焦痂旁边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可移动,常伴难受和压痛。 皮疹:多出现于病程46天。皮疹常为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多散在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疹持续37天后消退,不脱屑,可遗留少许色素镇静。 肝脾肿大 (3)试验室检查:
3、 血象:四周血白细胞数削减或正常,中性粒核左移,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 血清学检查:变形杆菌OKK凝集试验(外斐反应)效价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斑点免疫试验;ELISA。 病原学检查:病原体分别,分子生物学检查。 【治疗】 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 2.传染病学学问点:伤寒(typhoid fever):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性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痛、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削减等。 伤寒细胞(typhoid cell):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4、称为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或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 肥达反应(Widal test):又称肥达试验,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纳凝集法测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协助诊断意义。 【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分为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起病缓慢,最早的症状是发热,热度呈阶梯型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酸痛、消化道症状;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2)极期:病程23周。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型。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峻者有谵妄
5、、颈项强直甚至昏迷。 相对缓脉:心肌炎时不显示。 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主要分布于在胸、腹及肩背部。压之褪色。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差,舌苔厚腻,多便秘,偶腹泻,腹部不适,右下腹可有深压痛 肝脾肿大。 肠出血、肠穿孔多在本期出现。 (3)缓解期:病程第四周。发热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 (4)复原期:病程第五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逝,肝脾复原正常。 【并发症】 (1)肠出血:最常见的严峻并发症。多出现在病程23周。常有饮食不当、活动过多、腹泻及排便用力过度等诱因。少量出血时可无症状或仅有头晕、心率加快等表现,大便潜血阳性或柏油样大便。大量出血时,常表现为体温突然下降,头
6、晕、口渴、恶心、烦躁担心等。 (2)肠穿孔:最严峻的并发症。常发生于病程23周。穿孔部位多位于回肠末段。穿孔前可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先兆。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突然难受,伴恶心、呕吐,以及四肢冰 冷、呼吸急促、脉搏浅速、体温柔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休克期)。经12小时后,腹痛和休克征可短暂缓解(安静期)。但不久体温快速上升,腹痛持续存在并加剧;出现腹胀、腹壁惊慌,全腹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逝,移动性浊音等腹膜炎体征;白细胞数上升,腹部X线检查可发觉膈下有游离气体(腹膜炎期)。 (3)中毒性肝炎:常发生于病程13周。检体可见肝脾肿大和压痛。ALT轻至中度上升。 (4)中毒性心肌炎:常出现于病程2
7、3周。有严峻的毒血症状,主要表现为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第一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异样。 (5)支气管炎及肺炎:多发生于极期。 (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发生于病程13周。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接着出现少尿、无尿。 (7)其他并发症:急性胆囊炎、脑膜炎等。 【诊断】 (1)流行病学依据:当地的伤寒疫情、既往是否进行过伤寒菌疫苗预防接种,是否有过伤寒病史,最近是否与伤寒病人有接触史,夏秋季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依据:起病缓,持续发热1周以上;腹胀、便秘或腹泻;表情淡漠、呆滞,伤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白细胞不上升,嗜酸细胞降低;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则有助诊断。 (
8、3)试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育阳性有确诊意义。外周白细胞数削减、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削减或消逝。肥达反应阳性有协助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病毒性上呼吸道炎,细菌性痢疾,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血行播散型结核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传染病学学问点:【治疗】 (1)病原治疗:阅历治疗的首选药物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儿童和孕妇伤寒患者宜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 (2)并发症的治疗: a.肠出血:肯定卧床休息,亲密监测血压、脉搏、血便量;短暂禁食;若患者烦躁担心,可赐予地西泮;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止血药;必要时输血;内科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 b.肠穿孔:局限性穿孔的患者应赐予
9、禁食,胃肠减压,限制腹膜炎;肠穿孔并发腹膜炎应刚好手术治疗,同时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限制腹膜炎。 c.中毒性心肌炎:严格卧床休息;爱护心肌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等;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若出现心衰,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维持至症状消逝。 d.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限制伤寒杆菌的原发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输血,碱化尿液;小剂量或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抗凝;必要时血液透析。 e.肺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和DIC:相应内科治疗措施。 3.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
10、合征(SIRS),并作用于机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 【诊断】 下列征象预示休克发生的可能: 体温过高(40.5)或过低( 心率增快、与体温上升不平行,或出现心律失常 尿量削减( 血象示血小板削减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或削减 不明缘由的肝肾功能损害 【治疗】 (1)抗感染治疗:选用强力的、抗菌谱广的杀菌剂进行治疗,并以在组织中能达到足够杀菌浓度的抗生素为宜。 (2)抗休克治疗:除主动限制感染外,应针对休克的病理生理赐予补充血容量、订正酸中毒、调整血管收缩功能,消退血细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环瘀滞,以
11、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a.补充血容量:扩容治疗是抗休克治疗的基本手段。 胶体液: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或全血。 晶体液:碳酸氢钠格林液和乳酸钠格林液等平衡液。 一般先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平衡盐液),有明显酸中毒者可先输5%碳酸氢钠盐液。滴液速度先快后慢,用量宜先多后少,尽快改善微循环、逆转休克状态。 扩容要求达到:组织灌注良好,患者神情安静,口唇红润,肢体暖和,紫绀消逝;收缩压90mmHg,脉压30mmHg;脉率30ml/h;血红蛋白复原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逝。 b.订正酸中毒:首选缓冲碱为5%碳酸氢钠,次为11.2%乳酸钠(肝功损害者不宜用)。 c.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扩血管
12、药物:适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应在充分扩容基础上运用。常用: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受体兴奋剂,如异丙肾上腺素;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 缩血管药物 d.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强心药物的应用 维护呼吸功能,防止ARDS:经鼻导管或面罩间歇加压吸氧 肾功能的维护 脑水肿的防治:血管解痉剂、高渗脱水剂、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DIC的治疗:中等剂量肝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3)抗内毒素治疗和抗炎症介质治疗 4.传染病学学问点:霍乱(cholera):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我国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猛烈呕吐和腹泻,可引起严峻脱水导致四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
13、竭。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胃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亲密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胃酸有杀灭弧菌作用,只有在大量饮水、进食或胃酸缺乏,并有足够的细菌进入才发病。病后可获肯定的免疫力,持续时间短,可再感染。 (4)流行季节与地区:流行高峰多在79月,有分布在沿江沿海为主的地理特点。 【发病机制】 霍乱弧菌侵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机体的胃酸分泌水平、霍乱弧菌的量和致病力。若曾进行胃大部切除术使胃酸分泌削减或大量饮水、大量进食使胃酸稀释,或者食入霍乱弧菌的量超过10均能引起发病。 霍乱弧
14、菌突破胃酸屏障,进入小肠后,穿过肠黏膜上的黏液层,粘附于小肠上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并产生霍乱肠毒素(即霍乱原,choleragen)。霍乱肠毒素使GTP酶活性受抑制,导致腺苷环化酶(AC)持续活化,使三磷酸腺苷不断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当细胞内cAMP浓度上升时,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盐。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钠和氯离子的汲取,使水和NaCl等在肠腔积累,因而引起严峻的水样腹泻。霍乱肠毒素还能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增多,使腹泻水样便中含有大量黏液。此外,胆汁分泌削减,因而大便可成“米泔水”样。 【病理生理】 (1)水和电解质紊乱:猛烈呕吐和腹泻导致水和电解质大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知识点 小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