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舟”与中国舟船文化.docx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舟”与中国舟船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舟”与中国舟船文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舟”与中国舟船文化顾琛摘 要:主要从文化语言学视域这一角度,解读汉字“舟”与中国舟船文化。首先从汉字的构形、造字理据动身,对“舟”部字群中的代表汉字进行了分析,这些汉字有的是表示船上的某个部位,有的是表示某种船只的类型,有的则与船只的特点和功能亲密相关。从其成字的时代依次、字义的逐步扩展,可以看出中国造船技术、船只种类与功能等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其次,在“舟”的物质基础上衍生出很多属于精神层面的语言文化现象,如成语、俗语、古代诗词意象等,从中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主动入世的儒家思想、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多元化的审美情趣等。由此可见,“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在“舟”
2、字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特质。关键词:“舟”;舟船文化;文化语言学汉字是汉文化的产物,是记载汉文化的重要活化石1(P9),兼有记錄和表达功能。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才智结晶,其中更是隐含着中华民族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目前,学界较少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国舟船文化。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舟船文化的代表汉字“舟”动身,结合以“舟”字为部首的汉字群,从多个维度探究中国舟船文化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气度。一、“舟”及“舟”部汉字群“舟”字是出现较早的一个汉字,甲骨文中写作“”,金文中写作“”,到了篆文则变为“”。所谓“舟”,就是今日所说的“船”。说文解
3、字舟部:“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凡舟之属皆从舟。”许慎认为,舟是共鼓、货狄所造。说文解字中共收录舟部字12个,重文2个。新附字4个,为徐铉校订时所添加。张桂光指出,在汉字演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运用文字的人误会了字形与原义的关系,而将某些部件误写成了与它意义不同的其他部件”2(P153)。值得留意的是,有些“舟”部字也发生了形体讹变,最常见的是“舟”被误写为“月”,如“服、朕、俞、朝、前”等,其他的还有“受、恒”等。这些汉字与舟的关联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世人熟知。最为特别的是“般”字,虽然其“舟”字部首始终保留至今,但其字义已与原始的本义相距甚远3
4、(P104-105)。当汉字演化到21世纪,“舟”部字形成了规模更为浩大的群落。在汉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收录了以“舟”字为部首的汉字57个,大都与船只这种水上交通工具有关。有的表示船上的某个部位,如舱、舷等;有的表示某种船只的类型,如舰、舫等;有的则与船只的特点和功能亲密相关,如航、般等。二、汉字“舟”与中国舟船文化依据文化三角理论,文化包含哲学观念、行为习俗、有形和无形的社会产物。三者的关系图1所示4(P259):下面,我们就从汉字的构形、造字理据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成语、俗语、古代诗词意象等语言文化现象,来了解中国舟船文化在物质、习俗和观念层面的形成与发展。(一)从“舟”部字看中国舟船的
5、发展5(P342-343)中国是舟船制造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造船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大致经验了从竹筏、皮筏到独木舟再到木质船乃至现代钢铁船的演化过程。汉字“俞”,甲骨文写作“”。说文解字舟部:“俞,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段玉裁注:“空中木者,舟之始。并板者、航之始。”最早的独木舟应当是初民发觉并利用自然的中空木制造而成的,之后,又学会把一根巨大的木头中间挖空,即“刳木为舟”。虽然“俞”字演化至今,已经与本义关联不大,但却为我们记录下了舟船发展史中原始独木舟的形成。独木舟的独创是水上交通工具的一大进步,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我们的祖先接着探究,最终
6、独创了一种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木板船。这种技术改进由汉字“舟”记录下来。它的几种古代字形都是模拟木板船的形态。其中,微微弯曲的直画就像微微翘起的船头,而短横画则是连接两侧船舷的横木与坐板。汉字“船”,金文写作“”。说文解字舟部:“船,舟也。”清代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小曰舟,大曰船。”可见,船的体型较大,一根木头是造不出大船的。木板船的独创,标记着人类科技水平的又一次提升。与皮筏、竹筏或者独木舟等渡水工具相比,木板船有更为严格和高级的工艺要求,比如木板之间必需严密拼合以防漏水,左右前后的结构框架须要保持对称与平衡,还有木质的防腐与爱护问题等。甲骨文中汉字“舟”字的出现说明,最迟在商代,木板船已经具
7、有比较成熟的形态。木板船与之前的筏子、独木舟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水中自由回旋。依据对“舟”这一特点的相识,远古初民创建了“般”和“盘”字。“般”,甲骨文写作“”。说文解字舟部:“般,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其本义为“撑船、搬运”。“盘”,古时写作“盤”,现简化为“盘”。甲骨文写作“”,上为“”,搬运之意;下为“(口)”,为盛器。金文写作“”,上部照旧为“般”,但下部改用“(皿)”,这里表示“器皿”之意更为明确。其本义为“浅而敞口,用来盛放搬运食物的器皿”。可以看出,该字的字形很像小船,也可以旋转。这两个字都放在“舟”部,均意含“旋转”,记录了初民对于木板船特点的深刻相
8、识。最简洁的木板船是由一块底板、两块舷板共三块木板组合而成的。虽然其性能并不比独木舟强多少,但它的独创开拓了造船工艺的新纪元。后来人们不再是只用三块木板造船,却仍旧把这类行驶便捷的小船统称为“舢板”。汉字“舢”,字音与“三”近,正是这一历史的见证。物质确定意识,随着造船业和水上交通的不断发展,更多与船只构造、船只类型等有关的汉字被不断创建出来。揭示船只构造的字,有舱、舷、航等。“舱”,形声字,从舟,仓声。本义为“船上居人置物的部位”。“舷”,形声字,从舟,玄声。“玄”是“弦”的省略,比方紧固船体的弓形边框。本义为“船边”。“服”,甲骨文写作“”,本义为“舟两旁的夹木”。“艄”,形声字,从舟,肖
9、声。“肖”是“梢”的省略,表示末端。本义为“船尾”。“航”,甲骨文写作“”,字形如船夫立于舟上。也有甲骨文写作“”,字形如船夫撑篙。篆文写作“”,左边为撑篙船夫,右边加上了“(行)”,以明确“行舟渡河”之意。表示船只类型的字,有艘、艇、舰等。“艘”,篆文写作“”,本义为“船只总称”。“艇”,篆文写作“”,左边为“舟”,右边为“廷”,即“挺”字,表示直挺的木舟。本义为“轻巧的小船”。“舰”,古时写作“艦”,现简化为“舰”。本义为“负责巡察监护的大型军事船只”。现在,舰也主要用于指军事船只。“舫”,尔雅释言:“舫,舟也。”说文解字舟部:“舫,船师也。明堂月令曰舫人,习水者。从舟,方声。”本义为“方
10、形大腹,容量巨大的船只”。上述这些汉字,有些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有些可以追溯到金文或篆文,有些则出现较晚。从成字的时代依次、字义的逐步扩展,可以看出中国造船技术、船只种类与功能等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二)与“舟船”有关的习俗禁忌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粽子”“赛龙舟”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活动。这一习俗本是源自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为龙图腾崇拜的产物,后来又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投江传闻相结合而流传千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当时楚国贵族的剧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流放到沅水和湘水流域。后来楚国面临灭亡,屈原投
11、汨罗江自杀。据说屈原死于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后,楚国一百零一姓非常哀痛,渔夫们划起船只,前去打捞他的尸体,并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舟行水上具有肯定的危急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行船禁忌词语,反映出船民趋吉避凶的心理。比如,以“筷”代替“箸”就是典型的例子。行船的船家希望船只能快快行驶,最怕停住,也胆怯木船被虫蛀,因此,很忌讳“住”“驻”“蛀”这些发音。于是就把“箸”(发音与“住”相同)改为“筷”(发音与“快”相同)。同时,船民也忌讳说“翻”或与“翻”同音的字,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遇到“翻”及其同音字,都要改成“顺”字。比如,酒杯、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语言学 视域 中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