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 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 来源:加入时间:2009-12-3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摘要阐述了职称改革经验的3个阶段,分析了现行职称制度的缺憾,提出职称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措施 一、我国职称改革经验的3个阶段 11解放初期至加世纪50年头末此阶段实行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国家规定统一的技术职务级别,单位依据须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职务任命以后与工资挂钩。主要的技术职务有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老师、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职务也分等级,如科研系列探讨员、副探讨员、助理探讨员、探讨实习员、技术员。 到了60年
2、头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工资基本处于冻结状态,这种须要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基本停顿下来。 12 1977至1983年此阶段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敬重学问、敬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 技术职称事实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实力的标记,不与待遇挂钩。1983年9月,由于评定范围扩大和质量不高的缘由,中心确定暂停职称评定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并探讨改革方案。 13 1986年至今此阶段起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中心确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主要做法是企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
3、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须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1994年,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中明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在我国又逐步建立实施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不足 21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已经趋于过时 目前的职称评审核准条件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对人才进行科学评价的理念不相吻合,肯定程度上制约了急需的复合型、高素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和造就。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规定,仍旧执行的是
4、国家于20世纪80年头中期制定的标准、条件和系列规范,执行周期已有20年,标准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人才全面精确评价的须要。特殊是职称标准和条件中对学历、年限、工作经验以及论文、着作、学术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刻板生硬;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实力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对于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要求也比较苛刻;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够强;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以后,仍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要求过死,单纯以执行职级、职等工资制为取舍,限制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评价方法存在片面性和职称“一评定终身”,缺乏必要的激励和鞭策机制,职称作用受到减弱
5、;职称评聘工作在企业中只搞评审、不搞聘任,不与待遇挂钩,有逐步淡化的趋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和挫伤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工作热忱,长远来说,不利于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22现行岗位管理方法不尽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岗位供需冲突比较突出,因人设岗现象依旧存在。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各方面配套措施未刚好跟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还是走职称这个“独木桥”,而职称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紧密挂钩,一旦聘任,即刻兑现。基于体制缘由,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实行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职务档次限制方法,只能根据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限制,而无法要求事业单位做到遵循“以事定职,因事设岗
6、”原则,以工作任务、业务职责的要求来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又由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使一大批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刚好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而评上职称不是目的,获得聘任并兑现有关待遇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岗位需求冲突普遍存在。特殊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科研、教学探讨、卫生医疗、文化等事业单位,需求冲突更为突出。由于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限制标准难以达到有些单位的实际须要,为尽快解决岗位需求冲突,很多单位只好不顾客观实际,超限额比例要求申请增设岗位,致使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现 象依旧存在。再是,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密度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相对较小,现行
7、岗位管理方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安徽省根据同一比例和标准管理,就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培育和运用的力度,客观上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和奢侈。 23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竞争聘任力度不够、走过场、甚至“暗箱”操作,聘约管理弱化,任期考核滞后或简洁化,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于应付等不负责任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而作为职称综合管理的人事部门,在职称聘任方面存在政策空白,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上级给予的明确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使得职称聘任过程中的一些
8、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得不到刚好订正,肯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职称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24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集中体现在评价方法、内容、条件3个方面比较落后。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实力测试仍通行“笔试”。实践证明,“笔试”在职称评聘工作的高度运用,难以精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的状况,往往是考试成果上去了,专业实力、专业水平,特殊是工作创新实力却没什么提高。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相对落后。按现行政策,各级各类职称,一般必需专业实力、外语(以英语居多)、计算机3门课程都合格才能参与评审,虽说这是应当而且必要,但也潜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9、问题。 比如说外语测试,除少数人获得免试资格以外,大多数人都必需通过严格的考试。这意味着假如通不过考试,就不能晋上升一级职务,尤其是高级职务。一部分业绩、实力平平、缺乏上进心的人,自然是望而却步。但那些破格不够条件,而实力、业绩突出的技术人才,因为历史缘由,和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而难通过考试,导致难以晋上升一级职务,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能动性。三是评价的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资格条件,明确规定晋上升、中、初级职务必需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但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主动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25全评全聘不适应“评聘分开”的改革要
10、求 客观地说,“评聘分开”在现实工作中有较大阻力。首先是安排经济长期的“大锅饭”形成了“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其次是单位领导担忧对职工利益重新安排易引起新冲突,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明显,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26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行能有根本性冲突,本质上说,聘后 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其次是单位领导担忧对职工利益重新安排易引起新冲突,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明显,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26聘后管理不适应
11、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行能有根本性冲突,本质上说,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驾驭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而以实力、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以激励人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最终基本流于形式。 三、地方职称制度改革探究 面对现行职称制度的种种不适应,以及弊端的逐步显现,许多单位对职称制度改革作了主动探究。2001年5月,中科院宣布在全院范围内停止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代之以岗位竞聘;北京市简化职称评聘程序,包括延长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有效期,削减计算机应用水平(实力)考试模块,取消调入本市单位人员的职称认定,简化专业技术人员
12、转换系列手续等;上海市提出了“个人申报、社会评定、单位聘任”的职称工作新模式,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系统;江西省取消了资格评审的指标或比例限制,采纳个人申报突出“自由”、社会评审突出“科学”、单位聘任突出“择优”的方式,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单位新进人员除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外,一律实行人事代理,推行聘用制;江苏省对职称评审工作中外语、计算机应用实力方面的政策要求作出重大调整,今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实力不再成为全部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先决条件,而作为评审条件之一,由评委会依据实际要求驾驭;山东农业高校实行职称“只聘不评”已经3年多,反响良好(“只聘不评”一改职称评审和因人设岗的传统做法,实行
13、按需设岗,公开聘请,择优聘任,契约管理。)。 在经验种种探究之后,进行社会化评审职称,依照独立标准衡量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我国的职称评审改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职称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41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进一步调动广阔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主动性。评审过程中按岗位职数评审的限制,实行“能者上”的激励机制;在聘任管理上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通过评聘分开,使符合评审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刚好获得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较好地解决过去因岗位职数限制而积累下来的冲突和历史欠帐。实践证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不仅使职称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
14、化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而且为今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供应了有利的条件。 42运用科学职积评审方法 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进行严格公正的考试和科学合理的评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从2001年起先,对职称评审工作实行了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对晋上升、中级职称人员,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试,成果作为高级举荐和中级评审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考评结合方法的全面实施,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真实水
15、平和业务素养,也可以在肯定程度上印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从而为精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供应重要参考和依据。 43建立人才评价新机制 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实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促进高素养、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打破制约和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坚持以实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围绕实力和业绩两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和有所侧重的要求,特殊是实力方面的要求。不唯身份、不唯资格、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以实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进一步扩大职称申报人员范围和职称覆盖面,凡在当地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
16、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单位性质,均可参与职称评审;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实力要求,要区分不怜悯况,因地区、行业、专业、工作性质和年龄而宜,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广阔专业技术人员供应公允、合理和有效的竞争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慧才智。 44加大对职称工作的投入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精简手续,规范程序,缩短工作周期,切实提高职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将每年的高、中级职称申报、评审时间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扬、公开,使广阔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评审时间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工
17、作的实际,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并进行合理支配。同时,加大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投入,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议由省人事厅牵头,组织全省各个地市的优势力气,共同开发省内通用的职称评审管理软件,将职称评聘的各个环节形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运行模块,并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互联系,试行网上填报材料,网上传阅材料,网上评审材料,网上查阅结果等。 45发挥职称改革的影响作用 接着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坚持考评结合的科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政策导向作用;坚持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杠杆作用,正确处理好职称申报、评审和聘任管理三者间的关
18、系,不断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当进行。 46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工作 针对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力度相对薄弱、竞争聘任和聘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实行针 对性措施,通过给予各级人事部门相应的行政监督管理权限,加大人事部门对各单位职称后续管理工作的参加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人事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将公允、公正、公开原则贯穿于职称评聘工作全过程。同时,建立健全职称评聘方面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主动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47扩大职称改革的宣扬面 实行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职称改革工作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的宣扬力度,扩大职称改革工作政策宣扬的覆盖面,最大限度的削减因组织缘由造成专业技
19、术人员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的机会和因素,主动维护广阔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48推动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 为进一步适应职称改革工作的深化和社会化评价工作的大趋势,也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职称工作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状况,彻底解决职称评审由于各系列间多头参加所造成的不平衡现象,加快推动职称工作走社会化评价这条路子的步伐。建议尽快出台我省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的相关政策、规定,主动实行有力措施,使职称评审工作尽快走上社会化评审的轨道,从而推动整个职称改革工作上一个大的台阶。 更多有关职称制度改革的论文: 老师职称评审制度应规范 浅论老师职称的评聘制度演化特点从农夫获高级职称评说职称评比制度 对中国现行职称外语考试制度改革的思索 浅淡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评聘 职称评聘 职称评聘 职称评聘工作说明 老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老师职称评聘及晋岗制度 职称评聘细则 职称评聘建议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看法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