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概(共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二语言习得概(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语言习得概(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名词解释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里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形的”而不是一种“显性的”语言知识。2、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3、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点的规则时发生的偏误,是凌乱无序的,学习者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这种特定的规则形式。4、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也不能纠正错的规则。5、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6、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
2、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7、习得的知识:指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输入”。8、学习的知识: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9、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和整理。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10、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文化群体 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1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
3、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12、“同化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13、“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14、“文化休克”:学习者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紊乱、压抑、恐惧等。15、“刺激贫乏论”: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18、歧义容忍度: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态度。19、场依存型:倾向于以整体方式看待事
4、物;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易接受暗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喜欢集体学习,需要得到及时反馈,情绪波动较大;20、场独立型:倾向以分析方式看待事物;很少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喜欢发现式学习;固执,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21、移情:移情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移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精力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22、融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能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23、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如通过一次考试、获得奖学金、胜
5、任一份工作、提职晋升、出国、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等。)二、填空选择1、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领域。2、对比分析建立在当时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的。3、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对比和分析。4、偏误的收集方式有:横向语料收集、纵向语料收集、诱导的方法收集语料。5、在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里,解释偏误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更为密切。6、塞林格、科德、列姆塞尔三位学者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7、塞林格被称为“中介语之父”。8、Richard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主要有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之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也称过度泛化;发展偏误,指因
6、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9、按照Corder的观点,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纳”。10、在言语表达中习得的知识是语言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而学习的知识仅仅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整。11、所谓“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12、克拉申提出使用监控的三个条件(哪个不是):充足的时间、注意语言形式、懂得语法规则。13、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四要素(哪个不是):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14、儿童之所以能随着时间的加长越学越好,是因为儿童的情感过滤程度低。15、文化适应模式”和“社会文化理论”都是从社会和文
7、化角度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16、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17、“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18、最近发展区最好的激活方法是社会互动。19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支架学习法”。2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21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2、互动论”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23、合语法的外国人话语通常采取三种方式对语言输入形式进行调整,即“简化”、“规则化”和“繁化”。24、普遍语法是迄今为止对
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25、普遍语法中的“原则”是恒定不变的,“参数”是由有限的数值构成的,不同的参数设置形成了语言之间的差异。26、发展顺序是由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因素,即学习者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所决定的。27、发展顺序反映了学习者克服言语加工限制的系统方式。28、不变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性格、语言学能等;可变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动机等。29、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对习得速度方面的影响。30、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来管理语言学习。三、简答论述1、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这一假设的基本含义包括三方面:(1
9、)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3)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2、强势说和弱势说“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弱势说”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其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3、偏误的收集方式(1
10、)横向语料收集是共时的语料收集方法,这种收集方式效率高,但语料不能反映学习者的习得过程。(2)纵向语料收集是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收集语料,通常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追踪一些人或一个人,每隔一段时间收集一次资料。通过纵向方式收集的语料能体现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历时变化,但花费的时间长,被试有时还会流失。(3)诱导的方式收集预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方法,像面谈、作文的方式;另一种是实验的方法,如“双语句法测量”等。4、近似系统定义Nems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描述为“近似系统”,即“学习者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其定义包括3个含义: (1)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也就是说,这个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语言 习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