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新)(共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新)(共28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目 录I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II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III 3-6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IV 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V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I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
2、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
3、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
4、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
5、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
6、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
7、个性品质。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领域。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地方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
8、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
9、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以上几个方面是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10、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
11、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或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班级合作活动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
12、合作活动的方式、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活动的方式等。第三,在课题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总
13、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
14、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
15、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
16、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为学生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一)评价理念1、整体观综合实践活
17、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2、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方式。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呈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此外,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3、过程性综合实践活动的
18、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二)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
19、方。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八、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师资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而言,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二)开发利用多种
20、课程资源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资源等),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三)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四)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
21、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II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各省市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的精神,特制定本纲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
22、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一)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三)逐步掌握基
23、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注意以下
24、几点: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2、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各小学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亦可从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25、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3、坚持生活性及现实指向性原则,重视体验和探究那些来自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4、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5、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围绕下列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当然,并不排斥不同维度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而且在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这些内容是被充分鼓励和倡导的
26、。1、亲近与探索自然自然维度的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2、体验与融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3、认识与完善自我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各小学在
27、追求与社区、家庭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遵循下列实施建议:(一)实施中的教师指导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在以下方面要给予切实的指导: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2)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3)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4)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5)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
28、,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6)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7)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以上方面指导的力度应有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2、在指导之外,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3、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求题材。但同时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4、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
29、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和传达自己的方式。5、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痕迹,便于他们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
30、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而异,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3.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4.各种信息资源。学校还可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三)实施的组织形式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并在小学生阶段即开始对团队
31、合作精神予以启蒙和培养,在小学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由小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组合,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小学生的组合。当然遵照小学生的意愿,也允许个人独立进行活动与探究。(四)实施的时间安排各小学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的展开。总之,3-6年级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
32、的起始阶段,各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
33、价。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几项为标准: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对各小学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校具体保
34、障措施的实行。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III 3-6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小学三年级起,研究性学习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指南旨在指导小学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强调创设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
35、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生活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兴趣,并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三)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智慧潜能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
36、情境中,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类探究方式,关注自然、走向社会、认识自我,开发多方面的智慧潜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四)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 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品尝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激发探究的兴趣,获得探究的初步经验,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二)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
37、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三)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
38、意见和观点等。(四)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五)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通过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自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其内容更广泛、更灵活。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研究
39、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值得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价值。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二)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1、尊重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教师在活动指导中要尽可能地创造可供学生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内容和题目
40、。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在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2、关注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地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
41、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3、鼓励动手实践 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要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三)学习内容设计的策略1、由扶到放,选定课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为问题及课题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工作。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选题范围或参考题目,帮助学生思考问题,选定课题。在学生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或完
42、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应予以充分注意和发掘。农村、边远地区与大中城市相比,信息资源、环境特点差异明显,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多地与当地的生产、科技活动等结合进行。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比较引人注目,可及时用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对于农作物栽培等
43、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活动,要掌握情况,预先设计安排。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3、逐步积累,资源共享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校可以根据校内外教育资源和本校的实施情况,总结积累有关材料,逐步形成有地区文化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教师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合作、分享的过程,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使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共享资源。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过程、操作要点和经验体会通过案例形式总结出来,并分别从学生小组、指导教师、学校管理等不同层面或角度予以反映,在实践中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良好作
44、用。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具体方法上,对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和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不能以学科成绩落后等理由,限制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2、任务驱动。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形成自己的活动方案,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任务一般可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那些工作、向谁递交或发表怎样的成果等。 3、形式多样。要从地区、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
45、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实施办法。提倡将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它指定领域,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起来实施。 4、课内外结合。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等;也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研究活动。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范围应以校内、家庭和所在社区为主;活动的组织应以教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和在教师或家长能有效控制范围内的分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为主。 (二)实施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在小学阶段综合
46、实践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研究小组的规模要适当,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研究小组一般由本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结合,有条件的也可组织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的小组。个人独立探究主要由学生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独立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由此推
47、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三)实施的一般流程 小学研究性学习展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交互推进。 1、发现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着重帮助小学生寻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任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参观与访问、讲故事、辩论等活动来激发他们对日常现象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意识到这些现象与他们原有知识的差距,从而发现并归纳出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案。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也可以邀请校内外指导人员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这一阶段的活动。 2、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后,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