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1).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民事诉讼法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诉讼法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1).ppt(5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事诉讼法(第三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学习指南重点在于把握民事诉讼的含义、特点、目的与理念,把握民事纠纷与ADR机制之间的关系,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了解民事诉讼中的特别程序与附随程序;难点在于理解和判断民事诉讼与非讼纠纷解决制度在解决纠纷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2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 民事争议民事法律上的争议,是指那些涉及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民事争议的特点是:其一,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对象是民事实体权利、义务;第二,当事人之间在实体法律关系上是平等的主体;其三,当事人对自己的实体权利有自由处分的
2、权利。3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42. 民事诉讼的含义民事诉讼从广义上讲,是之国家裁判机关以其强制方式解决利害关系人之间民事权益争议的程序。在较为狭义的意义上的民事诉讼仅指,人民法院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程序,二不包括通过强制方式实现民事权利、义务的程序。从最为狭义的意义上讲,民事诉讼则是指,涉及人民法院审理和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而不包括人民法院按照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殊程序对非对立双方当事人之间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的程序。(最广泛、最典型)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53. 民事诉讼的必要性在许多情
3、况下,民事争议无法通过协商和仲裁方式加以解决时,就需要通过民事诉讼加以解决。尤其是在反对私力救济的法治社会里,为了防止民事争议的转化和升级,实现权利、义务,需要国家以公权力介入民事争议的解决,使民事争议通过法定的程序得到裁决,并最终借助国家强制力实现民事权利、义务。4. 民事争议的特色民事诉讼是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中程序相对最为复杂、设计最为精致的一种,从应然的角度讲,民事诉讼最强调、也最能反映民事纠纷解决过程的正当性,尽量满足民事纠纷解决的正义与效率平衡关系的要求。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75.
4、民事诉讼的局限性(1)程序的刚性化(2)事实认定的形式化(3)是一种成本较高的纠纷解决方式。(4)作为一种解决民事纠纷最为复杂的程序和手段,民事诉讼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何诉讼的技巧性要求,一方面,使得人们不能方便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另一方面,也使得诉讼技术有可能成为遮蔽案件真实的障碍。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86. 民事纠纷解决与ADR6.1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特性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DR),是审判外或诉讼外解决纠纷的各种方法、程序和制度的总称。与诉讼相比,其具有如下特点:(1)替代性(2)选择性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
5、96.2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具体形式6.2.1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类型(1)根据解决纠纷的主持者不同:A.法院附设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B.行政机关或准行政机关附设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C.由民间团体或民间组织主持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D.由律师主持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E.国际组织附设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0(2)根据解决纠纷处理结果的效力:A.有拘束力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B.无拘束力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3)根据所解决纠纷的性质:A.解决普通纠纷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B.解决特定纠纷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
6、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16.2.2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具体形式(1)谈判(2)调解(3)仲裁(4)其他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26.2.3 我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1)对现有仲裁制度的完善(2)进一步发挥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3)改革各种具体纠纷的解决机制A.劳动纠纷B.消费者纠纷C.医疗纠纷D.交通事故纠纷E.环境污染纠纷F.信访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36.2.4 ADR的局限性其一,ADR着重考虑了纠纷解决的效率和成本,因此其程序相对比较简单,对程序权利的保障和救济也就相对弱
7、一些。其二,ADR普遍强调调解以及和解,而调解及和解都强调当事人的处分,当事人的这种处分必然会模糊纠纷事实的真相,从而弱化当事人对客观事实的追求和坚持,影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坚守。其三,强化调解及和解,也自然影响对权利、义务规则的客观认识,影响权利的实现,影响人民对权利的尊重和坚持。其四,调解及和解作为ADR的基础是在假设当事人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实际上当事人双方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并不是平等的,因此调解及和解可能反而不如民事诉讼的司法裁判更有利于正义的实现。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4其五,ADR方式尽管具有纠纷解决柔软化、弹
8、性化的优点,但ADR也软化了法律的规则(规范)意识和法律规则本身,无法像民事诉讼的司法裁判那样能够使法律的具体规定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加以具体体现,无法通过具体的案件激活法律的内含,也就无法起到指引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 7. 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广义的民事诉讼主要由以下程序构成: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 其中,再审程序是一种非常程序,只有少数案件才有可能适用这一程序。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68. 民事诉讼与主要非纠纷解决制度的对接8.1 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对接人民调解制度是由专门的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调停人在
9、当事人的参加下对民事纠纷或轻微刑事纠纷调解解决的一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8.2 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的对接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当事人协议将特定的民事争议提交仲裁机关裁决而另一方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能受理,即仲裁协议排斥法院的民事审判权。(2)法院通过民事诉讼程序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3)在仲裁裁决具有可撤销的法定理由时,仲裁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该仲裁裁决。(4)仲裁裁决作出后,如果义务人未按执行通知旅行仲裁裁决的,确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其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5)当权利人向法院申请执行后,在义务
10、人认为具有法律规定的不予执行的事由时,可以向执行法院申请不予执行。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88.3 民事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对接(1)劳动者对该法第47条规定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2)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该法第49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3)劳动争议仲裁中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11、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199.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是指人们在设计民事诉讼制度时,要求或期望该制度达到的目标。(1)权利保护说(2)私法秩序维持说(3)纠纷解决说(4)程序保障说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2010.民事诉讼的理念10.1 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10.2 追求程序正义10.3 追求发现真实10.4 讲求诉讼效率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2111. 特别程序广义的特别程序,是指那些根据特殊的法律关系而专门设定的,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程序的诉讼程序。狭义的特别程序专指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规定的特别程序
12、。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选民资格的程序以及宣告公民失踪、宣告公民死亡、认定公民行为能力、认定财产无主、确认仲裁协议无效等案件的审理程序都属于特别程序。12. 附随程序所谓附随程序,是指不以确认权利、义务,解决纠纷为目的,而以保证或实现权利、义务为目的的程序。主要指财产保全程序和强制执行程序。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2213. 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规范民事诉讼法13.1 民事诉讼法的含义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狭义的民事诉讼法狭义的民事诉讼法仅指专
13、门或集中规定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法规,通常是指以“民事诉讼法”为名的法律或法典。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232.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广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除了狭义民事诉讼法之外,存在于其他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的有关民事诉讼规范的总和。(1)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2)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3)国务院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法律、法规解释性文件第一章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概述2413.2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13.2.1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重要作用民事诉讼法是专门规定民事诉讼程序以及诉讼主体、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
14、权利、义务的规范体系,在法律门类中属于程序法。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同等重要,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不仅是为了保障实体权利、义务的实现,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程序权利、义务的实现。13.2.2 民事诉讼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具有“基本法”的地位。(2)属于部门法。13.3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13.3.1 民事诉讼法对人的效力13.3.2 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13.3.3 民事诉讼法的空间效力1.民事争议的特点是: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对象是关于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当事人之间在实体法律关系上是平等的主体;当事人对自己的实体权利有自由处分的权利。2.民事诉讼是诉讼的一种基本类型,从广义上讲,在我国是指作为国家裁
15、判机关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范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以及实现民事权利、义务的程序。在狭义上讲,民事诉讼仅指人民法院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程序,而不包括通过强制方式实现民事权利、义务的程序。3.民事诉讼的局限性表现在程序的刚性化、事实认定的形式化、成本相对较高、程序烦琐复杂等。本章重点归纳 4.通常认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狭义说将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限定在“非诉讼、非仲裁的纠纷解决方式”范围内。广义说则不仅包括狭义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还包括仲裁及行政机关准司法纠纷解决程序。5.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多元的,既有程序保障的目的,也有解决纠纷以及发现真实、迅速审理的目的。6.民事诉讼
16、的理念包括: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追求程序正义、追求发现真实、讲究诉讼效率等。7.民事诉讼法在含义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除民事诉讼法之外的,存在于其他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有关民事诉讼规范的总和。本章重点归纳1.试述民事诉讼的特色与局限。2.民事诉讼与ADR机制在纠纷解决中是何种关系?3.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什么?4.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制度如何进行对接?5.什么是广义的民事诉讼法?问题与应用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28学 习指 南重点在于把握基本原则的含义及与一般原则、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理解民事诉讼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的内涵与价值;难点在于理解与领悟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处分
17、原则自身的特色和问题。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291.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1.1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民事诉讼法的根本性原则。(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对民事诉讼的实施具有指导性。(3)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具体制度和规范相比,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4)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宪法原则在民事诉讼领域的具体落实。(5)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范,也是一种对诉讼主体的要求,不过它与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仍有所不同。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01.2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功能(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
18、则指导诉讼主体正确地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有利于克服既定民事诉讼法的有限针对性。(3)为民事诉讼法的局部修改和调整提供了依据。1.3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体系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12. 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2.1 含义(1)诉讼当事人平等主要是指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2)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攻击和防御是平等的。(3)具有不同国籍、无国籍的当事人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时,其诉讼地位与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相同。2.2 依据(1)如此规定是为了裁判主体发现案件真实,作出公正裁决。(2)其是程序正义的具体体现。(3)其体现了宪法公民在法律面前人
19、人平等的原则,是宪法原则在民事诉讼法域的具体化。(4)诉讼地位的平等也是当事人平等的民事实体法律地位在诉讼中的体现.(5)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是民事诉讼对抗式结构的必然要求.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23. 辩论原则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该条文被认为是民事诉讼法对辩论原则的原则性规定,是辩论原则的法律依据。(1)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2)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范围包括案件的实体方面、如何适用法律和诉讼程序上争议的问题。(3)其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4)辩论原则所规定的辩论权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5
20、)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 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3约束性辩论原则的基本含义是:(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在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2)当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实,对方当事人无争议的,法院应将其作为裁判依据。(3)法院对案件证据的调查之限于当事人双方在辩论中提出来的证据。约束性辩论原则的合理性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4理解约束性辩论原则的要点:(1)按照辩论原则的基本要求,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应限于当事人在诉讼请求中主张的范围。(2)按照辩论原则的
21、要求,法院只能按照当事人在诉讼中指明的诉讼标的进行裁判。(3)辩论原则要求法院裁判的依据来自当事人的主张,这其中包括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证据线索。(4)辩论原则虽然使法院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并不是说法院完全没有作为。法院应当主动引导当事人充分、适当地陈述自己的主张。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54. 处分原则其基本含义:当事人是否起诉或终结诉讼,何时或就何种内容、范围对何人起诉,原则上由当事人自由决定,国家不能干预。其具体体现:(1)诉讼只能因当事人行使起诉权而开始,因当事人自行的撤诉行为而结束。(2)诉讼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项法院不能对其
22、作出裁判。(3)当事人可以在诉讼中变更、撤回和追加诉讼请求。(4)原告可以放弃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在诉讼中就民事争议的解决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处分原则的重点在于对当事人诉讼权利自由支配的肯定和保障。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6处分原则与辩论原则的关系(1)两者都是对当事人和裁判主体在民事诉讼中基本作用的原则性规定。(2)两者都具有对法院权力予以限制的功能。(3)辩论原则中的辩论从广义上包含了当事人的主张和陈述,因此,可以说辩论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包括了处分原则的部分内容。(4)处分原则强调了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自
23、由支配,而辩论原则没有从权利的行使角度来加以规范。 5. 诚实信用原则2012年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3条第1款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第2款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5.1诚实信用原则的缘起与认识基础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直接源于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和适用。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5.2诚实信用原则的意义 诚实信用作为一种规制民事诉讼主体行为的原则,即使已经条文化,但在其适用方面依然面临着该原则应该在民事诉讼的哪些环节或事项上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性原则的情况下,如何弥补或矫正民事诉讼其他
24、原则规制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落实诚实信用原则,不至于使该原则成为一种装饰或一种伦理性教示的问题。作为一般性规定,与作为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规定不同,应当是涵盖整个民事诉讼法,而具体的制度规定仅仅是就特定诉讼行为的规制,这也是作为条文化的诚实信用原则的意义所在。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5.3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情形5.3.1当事人真实陈述的义务当事人真实陈述的义务略称为“真实义务”。5.3.2促进诉讼的义务当事人负有促进诉讼的义务,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一义务要求当事人在诉讼中不得实施迟延或拖延诉讼行为,或干扰诉讼的进行,应协助法院有效率地进行诉讼,
25、完成审判。5.3.3禁止以欺骗方法形成不正当的诉讼状态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不得以欺骗方法形成不正当的诉讼状态,从而获得法规的不当使用或不适用。第二章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5.3.4禁反言民事诉讼上的禁反言,也称之为禁反言原则。5.3.5诉讼上权能的滥用虽然诉讼制度给予了当事人某些权能,但如果没有诚实信用地行使该权能,也就不能予以承认该权能行使的利益。5.3.6诉讼上权能的丧失因行为人长时期不行使诉讼上的特定权能,使得对方产生一种行为人大概不会行使该权能的期待,一旦达到如此阶段,行为人还可以行使权能的话,就将有损对方的期待,因此,为了维护这种期待,在此情形下权能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事诉讼法 完整版 教学 课件 全套 ppt 教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