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离线作业)(共5页).doc
《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离线作业)(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离线作业)(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期末作业考核学前教育评价 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1形成性评价 答: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为“过程中的评价”。 2CIPP模式 答:是指为判定决策所做出的描述、获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又称决策类型评价模式。 3专家会议法 答:对已拟出的指标体系征询专家意见,结合权集,经统计后取平均值,以确定权重的方法。 4强度 答:指达到指标体系项目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优劣程度。二、 简答题 (每题10分,共50分)1评价中评价者容易产生哪些心理现象? 答:(1)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角色心理、心理定势、新奇感、时尚效应
2、;(2)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参照效应、理想效应、先后效应、“趋中”趋势、成见效应;(3)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类群效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本位心理、模式效应。 2指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1)在某一方面反映目标的本质属性;(2)是行为化了的目标;(3)通过实际观察和测定,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3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功能。 4教育评价信息汇总的条件是什么? 答:教育评价信息的汇总是把按指标体系末级指标逐项赋值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 5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1)直接可测性原则;
3、(2)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3)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原则;(4)指标的可比性原则;(5)简易性原则。三、 论述题 (每题15分,共30)1 试分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特点及局限性。答:1相对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或以评价对象一般水平为标准的评价。 2绝对评价 是指依据某种需要或要求设定客观标准的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 是指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的评价。 局限性:(1)评价人员不能预先了解学前教育方案的预期目标,只对实际的学前教育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价。(2)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较高。2试举例描述对一个幼儿园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一般程序。答:1. 教学目
4、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感知、体验情景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帮助幼儿 将获得的情感体验加以内化,引导他们自觉地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 展的目的。 2. 教学程序 (1)情景感知幼儿的情感是随着情景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让孩子置身于浓浓的富有情感的情景中,才能使孩子的情 感掀起波动。这一环节旨在向幼儿呈现具体事件,提供富有情感色彩的感知信息,或夸张表现,或浓缩 再现,使幼儿的感官兴奋,情感迅速聚集、定向,投向特定的情景之中,充分感知“物化”了的人或事 件,从而自发地、直接地、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幼儿虽然在早期的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生活体验,
5、但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可遇可见的环境信息及人们的行 为方式往往熟视无睹, 通过有意识地向幼儿呈现有关 情景, 可以使幼儿熟视无睹的事件成为 “有关刺激” , 进入幼儿感知、关注的 范围之中,以达到加深体验理解,不断内化、迁移的目的。 (2)体验理解 在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主动体验、用心灵体验的方式达到理 解。 这里的理解有着与 认知理解不同的含义, 主要是达到在情感层面上的沟通、 认同、共鸣式的理解,理解也是一种再体验。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适时地提出 一些能引起幼儿思考或幼儿在看法上不致的问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 引导幼 儿积极思维,相互交流,使之产生共鸣。例如,假设性问题“假如
6、你是大班的哥 哥姐姐”,描述 性问题“小猫、小狗是怎样玩玩具的”,说明性问题“为什么要样 样东西都爱吃”等等。 (3)内化迁移(强化巩固)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 要任务是通过再创设各种情景及条件,使幼儿把获得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情境 范围、不同的对象中不断地扩散、泛化、内化、迁移。内化迁移并非一两次就 能实现,它需要反复多次 地进行。为了使幼儿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有效地得到迁 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提供的情景应更接近日 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或者就 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而非假想或模拟情境,让幼儿在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 的 情况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或行为,通过实际训练,强化巩固良好的行 为规范,使
7、之更有效地 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3. 教学策略 (1)提 供多种类型的情景感知形式 A. 现实性情景感知 在幼儿周围的环境中,有许多 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信息,都可作为幼儿感知的对象与内容。教师应该根据 教育 的目标、教材的主题,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引导幼儿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 以及人物的行为态度 进行实景观察、实物观察和实情观察:可带领幼儿观看周 围的环境中哪些地方不安全, 市场上哪些食品 不能吃; 也可引导幼儿观察父母、 教师或伙伴履行生活卫生行为的方法、过程及结果。例如:在讲保护 牙齿知识,可以在吃完午饭后,建议幼儿张嘴照镜子,或相互观看,使他们看到口 腔里牙缝中留着 不少的残渣,
8、再让他们观察教师或个别幼儿漱口的动作及实 效,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愿望。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电视、录像等辅助性手 段让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事物直接感知,积累感性经验。 B. 模拟性 情景感知 模拟性情景感知,即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有意识、有 计划地创设一些有趣有益的特定的 教育情境。如由一个问题、一段轶事、一张 照片、一幅漫画或一本图书等构成“问题情境”,或由木偶 表演、故事表演、情 境表演等构成“表演情境”, 供幼儿感知观察, 使他们的感官能充分作用于环境中 诸多的教育因素,从而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教师为强化某一方面的教育需要, 可反复呈现, 让幼儿多次 感知同一情境。(2
9、) 采取多种体验理解的方式 A. 情 绪沟通式理解 这种方式主要是疏通情感信息传递的渠道,将教师所传达的情感 信息与幼儿的情绪建立联系, 通过扩散 效应, 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绪氛围, 使幼儿以与教材内容同质的情绪反应参加到活动中来。 例如讲 述故事“杜鹃鸟”, 教师通过语言、表情,传递一种悲伤的情感信息,使之逐渐扩散,渐渐吸引儿 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表现,使其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都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气 氛之中,表现出较为合拍的情 绪反应。 B. 情感认同式理解 在沟通条件下, 丰 富情感体验,促使幼儿对已接受的信息主动加工处理,同化原有的情感认知图 式。幼 儿的情感体验还处于直觉性和形象性为主
10、的阶段,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 是儿童情感动机的来源。因此, 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形象刺激,比如运 用艺术的综合效应,使幼儿目视其景,耳闻其声,心感其 情,将美好的形象渗 透到幼儿个体的情感世界之中自主同化。例如,观看童话剧白雪公主时强 烈的 情感信息刺激着孩子的情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的变化而起伏,时而紧张、 焦急,时而悲伤、愤怒,时而 松弛、欢乐,同时同化幼儿的善恶感、是非感,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情感理解。 C. 认知参与式理解 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在形成 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如果缺少了认知理解,儿童就会热衷于最感 兴 趣部分而忽略对整个情境的感受,难以获得确切的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体 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 评价 离线 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