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件(共62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认知心理学课件(共6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课件(共62页).doc(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概述一、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认识、认知认识(episteme)侧重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科学概念中的认识指“分辨和识别”、“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有时是指动态的“认识过程”,有时是指静态的认识结果。认识是知觉、表象和思维的总称,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过程。)(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982年:167)认知(recognition):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涉及知识的获取、使用和操作等过程。(2004年版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等主编);认知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指“获得
2、和应用知识”、“知识或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过程”;人们对认知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的。(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U.Neisser(1967):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全过程;S.K.Reed(1982):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和决策等。(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符号代表着不同于它本身的任何东西,比平常意义上的“符号”范围要大。如语言符号、计算机程序、数理化中的公式、音乐中的五线谱、交通标示牌,还有事物的表象。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
3、事物和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它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A.Newell & H.A.Simon认为,信息加工系统就是符号加工系统。(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观点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得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综合: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A.L.Glass(1985)认为,认知是我们的所有能力,如知觉记忆、推理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的综合功能。2、认知心理学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
4、潮。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探讨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
5、理学学科。这是狭义的理解。“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美国百科全书,1980年)。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2002 年6 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提出“聚合四大技术,提高人类素质”( Convergent Technology forImproving Human Perfo
6、rmance)计划,主张将21 世纪四大前沿技术(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融合发展,并描绘出这样的科学前景:聚合技术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一旦我们能够在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这4 个层次上理解思维,我们就可以用纳米技术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最后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发挥其作用。2005 年初,我国科技部同时组建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是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力地加强了我国在认知研究领域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认知研究厚积薄发,不仅在心理科学中长盛不衰,而且已成为生命科学
7、基础研究的前沿,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的重要源泉,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高度渗透的热点领域。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脑与认知功能的衰退和障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行为表现之一,其最严重的病理状态是老年性痴呆症。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显,情绪应激和心境障碍等疾患明显增多,抑郁症等精神疾患将可能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对脑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行研究所依赖的基本观点
8、。(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的。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行,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基本上是有界限的。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人们通常用的简单信息加工系统参见P3图。一般此系统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结构和加工器等部分组成。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行类比。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了解信息加工取向的特点:信息的可描述性(对环境及所
9、包含的信息的量和种类的加工);信息的可循环分解性(即对认知过程的特级分解,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流程的连续性(即输入的信息按时间向前流动);流程的自动性(即认知事件是自动发生的);物质的具体性(认知过程是在物质系统内运行的)。1969年S.Papert & M.Minsky的专著感知机的出版标志着信息加工取向或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的诞生。(2)联结主义取向,又称联结主义范式。此研究取向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80年代才再度兴起。如果说信息加工取向是一种抽象分析,那么联结主义取向是一种数学运算。它强调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和数学基础,即认为认知事件是在神经层次以神经网络形式联结的,它以数学的形式
10、来形成理论模型。它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大脑”。(本人的理解:把神经活动以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模型,因此研究的并非是神经系统,而是神经网络的功能模拟)。认知可看作是神经网络的动态活动系统;是网络的整体状态的变化;(1)和信息加工取向强调认知系列加工相反,联结主义取向强调的是认知的平行加工,即认知系统通常一次做许多事情;(2)信息加工取向强调以等级方式加工心理事件,而联结主义取向认为每一种认知行为中认知系统是作为整体而不是划分为等级发挥作用的。“神经元”之间不存在典型的等级关系。符号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均立足于实验室研究,采用假设、类比和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
11、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3)认知的生态学理论。它保留了符号加工的理论成果,但反对符号加工理论分离和孤立地考察认知加工系统的观点,主张应把符号加工系统放到现实世界中去,并认为这对于说明心理状态是关键性的。知识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前人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描述。环 境信息加工消息性信息指令性信息人动 物植 物个性的生化的神经的物理的对客观进行加工者加工水平无生物示意图1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1(前苏联学者对信息加工的认识)(K.K.普拉托诺夫.苏联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的方法学的探讨.外国心理学,1982,(4),19)永久性记忆环境感觉系统控制加工器注意短期目标工作记忆反应:心理的口述的
12、身体的概念陈述性记忆语义知识情节知识世界知识语言学知识程序性记忆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模式识别示意图2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2示意图3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3(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不论采取何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都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或知识怎样为人们所用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参见P5。2、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说,人本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而认知心理学是认知领域的新思潮。一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说,这一科学方向的发展,将影响我们的哲学,这种影响至少像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13、那样重要,大多数英美心理学家赞同这种折衷主义。二、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一)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内部因素)1、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对认知机制的探讨总是渗透在哲学课题的论辩之中。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早就有认知思想。古希腊神庙的“认识你自己”的警言早就为西方人所熟知。从哲学角度来看,早就形成了经验论和先验论两大派别。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是天赋的、头脑里固有的。经验论认为人的经验是后天的,只有人的经验才是可以信赖的。2、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1879年及以后,莱比锡学派或结构主义认为心理具有某种结构,提倡用实验内省法,以此来发现心理内部操作。(内省视线向里看)以屈尔佩为代表的符茨堡
14、学派则研究意识无意象思维imageless thought,艾宾浩斯则于1885年开始研究记忆。针对行为主义不重视“黑箱子”里的事实,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心理的组织结构问题。它认为,这种心理的组织结构是动态的,甚至在没有外部的刺激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一种自发的形成完形的倾向。正因为如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认知心理的研究开始于格式塔心理学。(但从根本上来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先天的影响,而认知心理学则更加强调后天的因素。这是本人的观点。)在继承以往心理学派思想及方法的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认
15、知心理学逐渐形成(其中1956年是关键的一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N.Chomsky的关于语言理论的论文、G.A.Miller关于短时记忆容量的论文、A.Newell&H.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模型”的提出等都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心理学家的信息加工观点的提出意味着认知心理学的雏形业已形成)。到1967年,Ulric Neisser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该书主要论及知觉、注意、记忆、语言等内容,较少涉及思维、问题解决和推理的内容。)在我国,认知心理学是由H.A.Simon于1983年介绍到中国来的。先后出版了几部认知心理学著作:陈永
16、明和罗永东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人的信息加工(团结出版社,1989)、彭聃龄的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王甦和汪安圣的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郑昭明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桂冠图书公司,1993)及彭聃龄和张必隐的认知心理学(东华书局,1999)。(二)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外部因素即影响最大的四大领域本部分先由学生阅读再小结影响因素。1、“人的因素”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机交互作用,特别是人的技能和绩效的提高,这一领域形成于二战时期,随后发展成工程心理学。D.E.Broadbent对飞行员和机械工人的研究发现,对于人类个体操作者而言,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分配注意来指引心理
17、伺服结构(原指控制机器的中枢)的信息加工。(附:Broadbent1954年写出“人类注意和即时记忆的机械模型”;1958年写出“知觉和交流”)2、计算机科学领域:在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信息科学的贡献当大书特书。信息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它们可以说为计算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简要作一介绍。(这是“旧三论”,“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1)维纳(一译韦纳)创立的控制论。1943年他写出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第一次把动物目的性行为赋予机器,奠定了控制论的思想。1948年发表控制论,把动物和机器进行类比,认为机器系统和动物系统在物质构成上各不相同,但在结构和
18、功能上都有相同基本要素和类似的调节机制,所以机器系统、生命系统都可称为控制系统。(2)申农(一译仙农)创立的信息论。它是应用数理统计和概率方法研究信息处理的一门通讯理论。他认为信息的功能是降低未来独特事件和不确定性。信息可以传输,可以用数学方式表示。(3)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他先以系统观点研究生物学,后来提出以系统思想为基础的机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论。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命本质不仅要从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来说明,还要从生物体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说明。生物体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信息科学促使通用计算机理论得到发展。图林(Turing)运用数理逻辑和逻辑推理分析了有效程序问题,创造设计了图
19、林机(即通用机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不同等级的计算机都可简化为通用机的程序)。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通过类比来理解人类认知的原理(参P19)。计算机科学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重要外部原因。3、语言学领域: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组织规律。在语言获得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B.F.Skinner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1957年在言语行为中阐述了后天习得观。认为支配其他操作行为的学习规律也应支配语言的学习(如强化律、消退律等)。N.Chomsky针锋相对,认为语言有创造性,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语言装置,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创造出无数多的句子。1957年他在句法结构中阐述了
20、先天生成观。这两种对立的理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促进了心理语言学发展,也拓宽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4、神经计算领域: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认知心理内容时采用联结主义研究范式。采用数学计算的方式,对神经系统的机理、功能进行研究。学者D.O.Hebb1949年提出,当人的大脑接受刺激并对刺激进行加工时,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他强调,变化的是神经元联结(如强度、方式、机率等),而非生理学中所说的生物化学变化。10年后F.Rosenblatt(1958)认为神经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感觉神经元联系神经元反应神经元。三者之间以兴奋性和抑制性方式发生联系。这种人为的神经元系统被称为知觉机
21、或感知器。知觉机是发展神经元系统抽象模型的初步尝试,表明具有神经特征的系统如何真实地计算事物。虽然此后的研究表明我们神经系统比他(Rosenblatt)的分析复杂,但首次尝试毕竟有重要意义。(三)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研究成果被用于各科心理学研究之中。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参见P20-22: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从研究的范式上来说,从信息加工范式到信息加工范式与联结主义齐头并进。其中20世纪60-80年代是以信息加工范式为主,美国心理学家J.R.Anderson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含义(1980)一书是这一趋势的反映。2
2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两种范式并进阶段。2、在研究的层次上,从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研究并进。H.A.Simon把心理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复杂行为;(2)研究简单信息加工过程;(3)生理水平研究。高一级水平研究可以与低一级水平研究齐头并进。3、在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上,从简单模型发展到多因素复杂模型。如信息加工系统从简单的感觉、中枢反应模型发展到后来的复杂模型(增添了环境目的计划等因素或条件);又如在加工方式方面,从简单的系列加工到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并存的发展。4、在研究的生态效度上,从偏重基础理论研究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认知研究更多涉及现实生活,如专家与新手的认知特点对
23、比研究,为职业培训奠定基础。(注:1976年U.Neisser提出认知研究的生态学效度问题,即探索描述人们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和有文化意义情境下使用知识的认知理论。U.Neisser(1976)在认知与现实一书中论述了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认为实验室研究不仅应该使用更多自然的测试材料,更应该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他认为,现实生活的研究不仅能为实验室的研究提供现实的检验,还能为确证或否认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效度提供机会。在U.Neisser等人的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应用认知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在1986年创刊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应用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论文
24、。)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引子:心理学研究方法不外乎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认知心理学是探讨认知机制的理论学科。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以上几种,主要是实验法、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法。最近(1998)开发出一种研究内隐认知的新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法,名为测验法,实为实验法。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将抽象分析贯穿其中,即把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进行一定程度的逻辑推理,以说明某一认知现象的内部机制。在学习本节时,要掌握各方法的名称、设计原理、运用条件、支持证据及对它的评价。一、实验法实验法一般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之分。主要是实验室实验法。运用条件是探讨快速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运用(如知觉、短时记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心理学 课件 6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