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新视野——基于结构-场域的分析-李志强.pdf





《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新视野——基于结构-场域的分析-李志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新视野——基于结构-场域的分析-李志强.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新视野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新视野基于“结构一场域”的分析李志强曹杰内容提要城镇过渡型社区的公共安全治理问题,不仅是风险规避的结构性制度设计问题,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新问题。因此,对嵌入多重复合型社会风险结构和深度流变要素重构场域中的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的研究,应给予整个社会系统影响下的社区治理结构,治理轨迹的政策动因和社会机制、治理的目标与价值导向以整体关照。本文借助“结构一场域”的分析路径,从全域社会系统的分析视角,以社会生态理论的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为前提,面向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结构良性”与“系统永续”双重目标,尝试性提
2、出了城镇化进程中安全社区治理场域建构的解释框架。这种研究思路能够在整体把握城镇化社区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的同时,深入探析安全社区本体“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形成的逻辑和模式,以达到完善过渡型社区安全治理理论建构和深入实践探索之双重目的。关键词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场域李志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系博士生 210044曹 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科处教授 210044当前,在双重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封闭性、超稳定要素和系统结构已经处于深度流变的重塑过程,并进入多重复合型风险的历史发展阶段。快速城市化的整体推进对于嵌入多重风险社会结构的城市过渡型社区而言,更成为风
3、险集聚和危机滋长的典型场域。“在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张和行政化主导的城市化战略推进的作用下,各种冲突和矛盾在该场域空间高度集聚,利益分配困境、市民化困境、公共产品供给困境、文化融入困境及外嵌式管理困境突出,充满风险和挑战”1,集中体现了当下城镇化转型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由于,城市过渡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ZDA05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特色小城镇生态社区治理“耦合共生”要素培育模式及政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czzOl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开放式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16
4、SJB63002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启动经费资助项目“社区自组织与生态治理场域建构耦合研究”(项目编号:2243141501068)阶段性成果。【l吖可演、马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的发展困境及出路分析,成都农村经济2013年第lo期。162017,5江苏社会科学万方数据城市空间与社会融合型社区的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在当前特殊的历史境遇下,不仅是风险规避的结构性制度设计问题,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创新问题。在既有复杂情势下,如何通过既有研究的理论反思,正确认知社区安全的问题本质,合理解释和论证社区公共安全的经验表象背后各种参与要素系统性的逻辑关系、演变机制和发展进路,对于探索新的研
5、究框架和分析思路,提升发展性思考问题的理论性和解释力,把握社会治理的规律,有着积极的探索价值和实践意义。一、问题提出与理论视角引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农村人口和要素逐渐向城市集中,农业用地被置换为工业和城市建筑用地,农村户籍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特征而呈现的,这种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深入发展阶段性的自然呈现。与此相比,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快速城市化的成果很大程度源于农村工业化为基础的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政策客体推动和农村主体发展双向驱动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强势进入,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城市的“半城镇化”状
6、态,使新型城市社区带有明显的先天不足,社区行政化的结果导致了“过渡型”社区的大量涌现。过渡型社区是城市发展性社区的典型呈现,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阶段性的表现,它带有明显的变迁性、融合性和建构性。从研究过渡型社区概念的理论建构的角度看,我们可将包括“城乡结合部社区”、“城郊社区”,“村改居社区”,“安置社区”,“都市型村庄社区”、“转型社区”等社区类型,均视为过渡性社区的范畴。这类社区的过渡性特征,是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定社区演进形态,既包含着城市社区空间形态的特征,又延续着农村特定的社区属性,就治理而言,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行政的强势进场、混杂的人口结构及多元的文化嵌入共同引发了此类社区在生
7、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与交融,在公共安全的话语体系下,过渡性社区因为其特殊性,成为当前社会治理最凸显的问题镜像,也给现代治理与未来城市发展带来挑战。就研究动态而言,过渡性社区安全问题的关注已经从现实解释性话语进入理论路径建构的拓展领域。具体而言,主要包含微观社区和中观场域两大维度,微观研究主要着眼于社区建立过程的风险性,探讨在外界因素的输入与社区自在系统产生“脱域”张力的话语体系中,如何解决社区本身蕴含的风险要素和危机隐患问题,如“村改居”社区的秩序重构问题、公共性衰落困境的社区矫正问题n,、后发型社区的公共安全供给等问题。,。微观研究是基于城乡社区两种不同场域的运转
8、机制在碰撞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和分离的问题情景而预设的,属于社区场域融合中的异质性地域生态融合、行政机制变革、关系网络重塑及文化心理演变等过程性研究范畴,内在的各种相关要素,在城镇化不同阶段表现出相异面貌,对于社区安全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城镇化社区安全问题不但是城市对乡村的侵入和重塑所导致的乡村被动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乡村进入城市对城市稳定治理系统的干扰和冲击过程,因此,研究城镇过渡性社区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应该从上述两大维度,依据城镇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类型,去探讨社区内部场域的系统特性、运作逻辑及发展趋势所引发的安全问题。【1】张晨: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空间生成、结构属性与演
9、进前景,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2】哈洪颖、马良灿:论社区矫正的社区根基及其遭遇的发展困境,重庆探索2014年第1期。【3】郑永君、张大维: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后发型社区的“发展陷阱”及其破解路径一以桂林市花园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第2期。江苏社会科学2017,517万方数据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新视野中观场域的社区安全问题的分析维度更多是基于社区公共性的视角,探讨中观社区公共安全产品及服务供给、综合治安防控体系的建构及公共安全多元治理协作过程中不良问题的存在,以及导致现实或潜在的社区安全风险滋生原因、涌现动因及治理机制的探索方面。已有研究可从三方面加以阐
10、释:一是从共同体重构视角阐释传统安全基础的瓦解与建构新共同体的价值及路径问题,认为过渡性社区的建立不可避免导致传统社区资源和整合要素的流失,同时伴随原有农村社区结构消解导致共同体秩序失序的困境,解决的普遍思路就是面对新的社区环境,重构能够提供社区安全秩序的新共同体n一。二是从治理视角多角度阐释快速城镇化引发的传统社区安全治理机制失效与新机制重置问题。此类研究主要立足社区现实治理困境,从“社区综合减灾”和“平安社区”建设视域,以社区安全视域中的公民参与、安全服务、安全保障、安全治理模式及工具等视角展开,面向具体研究对象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研究者从社区资本、介入策略一一、社会发育一,、矛盾化解功
11、能等方面阐释社区组织对社区安全治理的作用及功能。三是从重新打造社区空间和新秩序场域的视角阐释社区安全治理的目标及价值。这种范式的研究更多在一般社区研究的框架下,从“国家一社会”关系建构,“空间一行动者”的互动及制度和权力路径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社区安全治理的各方面问题。综述而论,国内社区治理的研究范式可基本概括为宏观层面的“国家一社会”关系范式、中观层面的“空间一行动者”范式,以及微观层面个案分析过程中普遍化的权力治理及要素范式三种路径。对于社区公共安全的概念范畴和话语体系而言,就方法论层面,复合性科学的理论渗透和研究工具的普遍运用,不断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理论路径走向建构和融合的趋势,单维度研究
12、框架解释力式微;现实层面,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时代变革重新整合着新的社会要素,社会系统结构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社会本身机能的脆弱性增加,潜在社会安全风险的动能加大,安全治理应对社会现实的诉求愈加迫切。因此,如何强化现实问题的认知能力和解释效能,建构更有效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理路,成为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过渡型社区的现实样态和演化状况既是时空情境建构过程中信息传输和反馈的结果,也是社区场域的多重制度逻辑和动力机制互构格局的表达。因此,本研究正是以城镇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安全治理为研究对象,立足有效解释社区安全治理的系统机制和可选择的治理结构,运用诠释和探索新社区场域建构的解释框架,
13、以动态化、过程化的视角,尝试提出面向社区安全生态共生场域建构的初步思路,以推动当前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深化的研究需求。二、过渡性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结构一场域的内涵特征从场域理论的视角来看,过渡性社区安全问题实质是将失序的社区场域加以秩序重构的问题。具体来说,城镇化进程中由传统村落演变而来的新型社区的过渡属性,其固有的开放性保证了社区研究可以较为充分的表征现实社会真实图景,同时过渡型场域空间的建构性和包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二元论的陷阱,使我们更加逼近社区的真实。桑德斯在社会场域模式中,以社会互1惆延东、曹菇菇:从居住共同体走向新生活共同体:社区安全治理的反思,湘潭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2
14、】何绍辉:场共同体:陌生人社区建设的本位取向,西安人文杂志2015年第4期。【3】聂玉梅: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杭州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4】章诚、方心清:社区民间组织发育的资源、权威与社会认同困境以x社区安全自治管理小组为例的分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182017,5江苏社会科学万方数据城市空间与社会融合动论将社区视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上的一系列、比较持久的社会互动过程和互动系统。因此,社区安全场域是一种带有建构性的话语框架,对于嵌入场域空间的过渡型社区而言,首先其建构演化的主体框架难以超脱社会大系统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国家社会关系转换的历史脉络、
15、制度演化、信息反馈和文化变迁的影响;其次,这种变迁对于时空转换背景下的过渡型社区场域及组织环境的改变逻辑,对社区安全治理政策系统的变迁特点、机制和路径等都有重要影响。过渡型社区场域本身作为开放性空间,它自身又包含在上层更大、更宽的地方城镇化结构空间场域中,并且随着地方城镇化格局的演变,这种边界是不断变动生长的,因为过渡性社区使这种空间生产的急速扩张,社会普遍都市化的蔓延和人口融入城市步伐的“规划的变迁”程度不断加深,最终是面向成熟的城市社区为导向的。在中观层面的互动场域,地方社会的规则系统和制度性秩序也限定了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行动框架,组织治理的结构化过程逐步呈现,社区内外因素不断渗入的
16、结果使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的结构化程度不断调整,并有可能产生结构外的意外后果(安全风险)。过渡型公共安全社区的中观场域在参与主体的规则秩序、行动逻辑和制度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治理结构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呼应与同步,行政组织权力结构和农村场域非正式组织结构的互动和牵连,导致社区的政治空间、社会资源、公共权力及民生价值重建,以一种集体选择的过程(权利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和方式多样化、社区治理的参与性和社区治理的网格化),共时态的嵌入到安全社区治理演变的系统脉络中,共同型构了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情景地图”。进一步说,快速城镇化推进的过渡型社区安全治理场域的变迁和发展,这既是城镇化空间结构和政策能动的体
17、现,也是社区协同参与行动的结果。在这种双重动态过程中,城镇社区安全治理场域的建构体现出“适应性”和“能动性”并驱的两种形态。所谓适应性,是指快速城市化提供了基层社区治理体制模式和制度框架重构的历史契机,过渡型社区的普遍涌现成为未来城市基层治理难以忽略的时代命题,公共安全话语体系下的社区场域走向重新建构,此类变革正体现出城市治理制度“嵌入”农村社区现实空间和“生活一世界”的实践逻辑。所谓能动性,是指社区行动主体基于个体或组织生存逻辑与交易理性的考量,能动性的灵活应对制度自主性的生存策略,运用特有的传统地方文化的权力网络和地方知识再次重构的基层权力生态过程,识别并记忆着社区演化变革的政策启示和生活
18、叙事,这是因为过渡性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本身是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演进中,在被动嵌入环境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着主动学习和反思进步的过程。过渡性社区在整体结构变迁的历史框架中,行政势力强制进入的刚性机制和非正式的地方性秩序与知识的博弈始终存在,即所谓“国家的视角”与“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的相互碰撞和对话,并在博弈过程中互构形塑着彼此,使社区日常生活实践呈现出种混合性规则秩序。这种组织行动规则的逻辑,是在建构社区安全场域的具体行动领域实施的,作为一种“松散的结合”秩序,存在着“预先行动的相关领域的同一不可能性,存在着具有同一双向矛盾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这一切用于保证对个体行为的协作与整合”n-。在过渡
19、性社区中,时空背景转换、生活与文化背景转变、体制与制度的变革、人员的流动性及组织的复杂性、治理手段的多途径及多元化、利益的差异化及利益冲突的尖锐性方面,集中体现了当下中国社会转型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政治生态一,。【1潘泽泉:行动中的社区建设转型和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6页。【2】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1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一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4】刘祖云、李烊:元治理视角下“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结构与策略,上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l期。江苏社会科学2017
20、,519万方数据城镇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新视野由此可说,过渡型社区的组织行动是一个不可能被忽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行动者之间的策略性互动、游戏与游戏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它生产着组织内部运作的深层秩序一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内部的这个行动过程就是一个微观的政治过程u,而这个过程自然融入社区安全治理的情境场域中。综述而论,社区场域研究主要是以中观理论为切入点,将宏观环境输入性要素的影响及效果、本土化规则特征和地方性知识,社区内部的运行机制与集体行动的逻辑,共同融为整体框架,考察制度、权力、利益和价值在过渡型社区场域中的博弈机制、发展逻辑、演变动力及路径,在更开阔的视野下探究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
21、理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规律性问题。三、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结构一场域的框架解释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公共安全洽理建构框架包含三个层面,即时空情境层面所对应的宏观子系统;社区成长结构层面对应的中观子系统;社区本体层面所对应的微观子系统。社区成长结构层面对应的中观子系统是分析框架的核心,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整体把握城镇过渡型社区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深入探析社区本体的“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形成的逻辑和模式,以达到重新建构良好的社区秩序目的埘。首先,宏观维度,是社区结构重塑的“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框架的嵌入。第一,过渡型社区结构重塑的“风险”表征。工业化引发的整体社会结构的流变改变了人类群
22、居模式,城市化快速发展解构了人类传统的村落群居共同体,在将村落推入现代城市文明场域的同时,也将城市过渡型社区注入了现代性的新风险要素。贝克在指出风险社会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逻辑和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更加复杂、偶然和分裂状态两大特征基础上p一,提出了“后国家风险社区”的概念,谓之后工业社会的社区所存在的以风险为基础的发展意涵。对于城镇化发展初期的社区而言,无论是自身系统建构的要素层面,还是治理场域的重塑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尝试和实验性质。新型城镇过渡型社区整体结构系统不成熟所导致的自身安全问题更明显,特定的过渡状态使其牵涉到的关系面极其复杂,如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角色融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镇 过渡 社区 公共安全 治理 研究 新视野 基于 结构 分析 李志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