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典】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每日一典】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日一典】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每日一典】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原典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 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伊尹曰: 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汤曰: 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 作汤征。 【西汉】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第三释义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殷,即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其开国君主为成汤。公元前1620年,成汤征讨不祭祀的诸侯葛伯。他对伊尹说: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不:同 否 。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 以民情为镜 。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 镜子论 。成汤的 镜子论 表
2、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已将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此后, 以人为镜 的观念被历代开明统治者所接受。诗经 大雅中有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大戴礼记 保傅曰: 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唐太宗李世民将 镜子论 进一步发扬光大。据新唐书 魏征传记载,直言敢谏的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叹: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解读人民,常常被比为载舟的水,喻为种子的土地,视为枝叶的根本。对于执政者,人民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为过。正因此,十八大部署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拾党的优良传统,重申党群血肉联系。这样一次以密切联系群众为主旨的党内教育活动,不可能把群众关在门外,习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 坚持开门搞活动 ,一再告诫 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他引用的这句话,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水。现实中,不管是教育实践活动,还是更多其他工作,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多照照群众这一面镜子,多比比群众这一把尺子,才能真正回答好 依靠谁、为了谁 的问题。(摘自习近平用典) 第 2 页 共 2 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每日一典 每日 人视水见形 视民知治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