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doc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第一篇: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及其应用。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质疑、学生:观察、思考、猜想、验证。教学过程:一、复习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20+34=( )+( )64+( )=36+( ) 79+( )=45+( ) a+700=() +() 先指名回答,并说说你的理由。然后集体回顾
2、什么是加法交换律?2、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30+270=300+30048+d=d+4860+80+40=60+40+80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他们的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的知识呢?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 二、质疑、提问1、计算37+26+63和26+(37+63)2、比较上面两式的异同再观察并计算59+38+732和59+(38+732)2、讨论:刚才两组例子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质疑:这样的猜想对吗?三、验证1、我们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42+45+55和45+(45+55)125+48+52和(48+52)+12
3、5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计算结果2、上面两题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可能是偶然哦!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学生自由举例)3、能够证明猜想的,除了我们刚举的例子,也还有生活中的实例。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第29页例2.(1)、出示题目条件、问题(王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理解题意。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相同吗?(3)引导列出算式。(88+104)+96和88+(104+96)以上两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总结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
4、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样的规律来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同时加以肯定。在数学上,为了方便和美观,一般统一成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a+b)+c=a+(b+c)5、揭题并板书(同学们补充):加法结合律四、使用规律、巩固知识1、口头回答里填几。(15+12)+5=15+(12+ )37+65+135=37+(+ )348+427+73=(73+ )+348a+(b+c)=(a+)+c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a+(20+9)=(
5、a+20)+915+(7+b)=(20+2)+b(10+20)+30+40=10+(20+30)+40五、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畅谈)2、加强记忆三个数(),先把()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 )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不变。这就是加法()六、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1)278129118287(118)(2)(3247)6532()(3)183(46a)(183)(4)(7536)6475()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1)a(305)(a30)5 ()(2)()() ()(3)(1020)3040(1040)(2
6、030) ()(4)abc)a(bc) ()七、板书加法结合律例2: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88千米104千米96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88+104)+9688+(104+96)=192+96=88+200=288(千米)=288(千米)(88+104)+96=88+(104+96)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附: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二课时,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
7、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
8、以区分两者的不同。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及其应用。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质疑、学法:观察、思考、猜想、验证。三、说教
9、学过程探索加法结合律:整个探索过程与 交换律 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20+34=( )+( )64+( )=36+( ) 79+( )=45+( ) a+700=() +()2、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30+270=300+30048+d=d+4860+80+40=60+40+80(二)、在举例中发现规律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并比较每组式子的结果。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并计算结果是否相等。(2)学生依
10、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三)、运用生活中的数学体验规律学习例2(1)出示条件,提出问题。(2)理解题意。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相同吗?(3)引导列出算式。(88+104)+96和88+(104+96)以上两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揭示加法结合律(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5、揭题并板书(同学们补充):加法结合律(四)、使用规律、巩固应用
11、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1、口头回答里填几。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五)、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2、加强记忆三个数(),先把()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 )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不变。这就是加法()(六)、作业 加强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认识,应用所学规律。安排了如下两题。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七)、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加法结合律教 学 设 计李锐锋第二篇: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
12、加法结合律 教学设计-董道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950页例3、4、5,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过程:1复习(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5( )65( ) ( )147( )2745674( )( ) a200( )(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70380390260 305070307050a800800a(3)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了,要求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
13、算。)2新课(1)出现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1213)1412(1314)先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那么,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12、13和14这三个数相加,先把12和13相加,再同14相加;或者先把13和14相加,再同12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再观察下面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320150)230320(150230)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2)比较这两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现在观察这两个等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先让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三点:这两个等式中,每
14、组算式有几个加数?(3个加数)两个等式中的加数都一样吗?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再看等号右边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那么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呢? 现在谁能把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再看看书中的结语。(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如:()()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学生回答后
15、板书:(ab)ca(bc)这里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整数)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等号右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4)做一做。第50页的 做一做 ,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5)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出示例4,48032575,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教师板书:48032575 480(32575) 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可以不写。480400880出示例5,3254807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学
16、生试算后,讨论订正。教师板书:32548075 32575480 指出应用加法交换律。 (32575)480 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400480880比较例4、例5,让学生说一说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而例5,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例5也可以应用加法交换律把325调到480后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使计算简便。想一想:过去哪些计算中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学生如想不出,再提出:口算加法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法 结合律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