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ip新框架的信息技术融入旅游业创新路径与策略-辛安娜.pdf
《基于ssip新框架的信息技术融入旅游业创新路径与策略-辛安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sip新框架的信息技术融入旅游业创新路径与策略-辛安娜.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月,第47卷第1期,Jan,2017,V0147,No1!旦翌!堕盟!生b!塾型里i!堡i堡(里垒i!巳堕z垒望堕墨!i!墨!i!里!垦鱼i!i!望2【经济研究】基于SSIP新框架的信息技术融人旅游业创新路径与策略辛安娜12,李树民1(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2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打破从发生学角度对旅游产业定义的做法,通过构建高度抽象的SSIP旅游业新的稚架性定义,既反映旅游业经营活动本质,又有效反映产业范围动态性边界,揭示出信息技术在平抑旅游产业的特殊性风险和应对旅游服务的一般性方面存在一定创新规
2、律,为挖掘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创新潜力提供了一种全局性的视角和新思维。关键词:旅游业;旅游创新;创新轨道;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cnkixdxbsk2017-01-018近20年来,旅游业最引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就是信息和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在产业的融入和加速释放,虽然学者们认为旅游业中的技术密集度远不及制造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但不得不承认信息和通讯技术(ICT)与旅游的交叉已从旅游消费方式、供给交付方式、产业结构基础等方面彻底变革、创新了旅游业的商业化发展模式,携程等基
3、于互联网的企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旅游企业规模小、存活率低等1的诸多想象。旅游业迅猛发展的现实使得企业界和理论界充分意识到ICT是旅游服务创新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是推动旅游企业快速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旧o。人们更是基于对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科学预见,认为ICT驱动旅游创新方面的爆发力“还远远没有摸到天花板”。尤其在我国,“互联网+”被提上国家战略高度,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战场,如何抓住并利用好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创新越来越成为无数企业跨越生存与发展鸿沟必须面对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现有文献来看,国际上在此方面展开的研究也是近十多年来旅游创新最主要的研究热点口。,国际信
4、息技术与旅游业联盟(IFllTr)等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应运而生,足以证明信息技术与旅游交叉研究的广阔前景。不过对相关研究内容进一步梳理后发现,国外学界始终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各类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和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问题,其研究的逻辑基本上仍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追随、解释、解决和预测技术应用在旅游业所引起的现象、问题和趋势【6,这种研究思路很容易让企业形成跟风现象,陷入技术追随的“陷阱”。演化经济学理论也指出,企业搜寻更好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搜寻方向会收稿日期:2016-04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YJ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5、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790018)作者简介:辛安娜,女,山西晋城人,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创新管理与旅游企业管理研究。万方数据辛安娜等:基于SSIP新框架的信息技术融人旅游业创新路径与策略 129由企业特定问题所决定。这就意味着,产业特性造成的“问题”规定创新的潜在方向,知识基础的性质和范围决定着创新的最大可能性或边界,生产方式以及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游戏规则”会对其创新轨道造成影响旧1。Aldebert等也洞察到当前这种“就技术谈技术”的研究思路存在的缺陷,认为已有研究未能站在总体的高度来抽象和概括旅游业创新的特性,导致业界对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创新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仍处在“
6、盲人摸象”的阶段。为此,本文尝试采用理论演绎法,在重建旅游业的理论性框架的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典型的效率机制分析工具,从剖析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创新轨道及其内在规律,旨在为相关产业的创新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一、旅游业的框架性定义构建解决旅游业内涵及其衍生特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信息技术融人旅游业的内在动力,相应的,也决定了信息技术融人的潜在方向和路径。然而,由于旅游业极强的综合性及其关联性,涉及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情况非常复杂,至今学术界对其产品和产业范围仍未有统一的定论0|。现有研究中往往将涵盖“行、吃、住、游、娱、购”六要素的交通运输、住宿接待、旅游业务
7、组织、餐饮企业、游览娱乐、旅游购物以及政府与公共机构七个主体都纳入旅游产业的范畴,即所谓的广义旅游业。虽然这种从“发生学”角度的定义不管是在实业界还是学术界,其接受范围、认可程度都比较高,但学术界对于这种定义的弊病其实早已洞察,却一直苦于无法突破,形成异议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一是这种将旅游产业的范畴无限扩大,并没有真正凸显旅游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本质核心所在,却有掩盖旅游活动内在矛盾的性质、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各种外部影响的嫌疑;二是这种用“行、吃、住、游、娱、购”不同要素去表征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定义,对旅游产业活动的抽象程度不够,将所有要素置于同一框架下,研究者常会被这些要素间的特殊性所困扰,而
8、一些研究者试图用仅包括某一单独要素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等行业经营活动来代替旅游产业,这也被认为是极不科学的做法。总之,当前关于“什么是旅游业”这样基础性学科问题产生的争论与困扰,已严重影响到后续研究的有效积累和旅游学科的学术价值。不过最近,Malerba对产业定义提供的多维、集成和动态观点J,因恰当传递了理论界对于旅游业内涵界定一直以来的渴求:高度抽象旅游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质和有效反映旅游业范围边界的动态性2|,给予旅游研究者极大的启发,因此作为其他旅游研究尤其是旅游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重回研究者的视线,在国际旅游学界引起高度的关注旧13j。Malerba也洞察到运用传统静态的产业划分在分析产品生
9、产和创新时的局限,认为其无法有效揭示和还原一个产品生产和创新的整个过程,不仅忽略参与一个产品生产和创新者的多样性,而且没有考虑到这些参与者间广泛存在的非正式、非市场化联结的特质。为此,Malerba提出产业“是一组为共同产品生产、销售和创新活动而以市场和非市场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各类组织或代理的聚合体。嵌入其中的每个行动者(actors)都有特定的知识库,在不断发展自身专有知识的同时,这些行动者会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和竞争等多种交互流程来参与共同产品的生产与创新。”按照Malerba提供的这样一个理论框架,结合Aldebert等学者应用该思路在旅游业定义方面已有的探索,本文提出旅游业的SSIP框架
10、性概念(The tourism industry is defined as a sectori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SSIP)。具体的,旅游业是“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通常分别由不同企业(或组织)提供、以多家联合的整体形象诉诸游客。为了配置这些分散且异质性的知识,旅游组织就不得不寻求外部合作,需要将各类外部知识源(景点、旅行中介、游客、供应商、公共部门等)随时纳入产品生产与交付过程的各个环节。这种不同于价值链分解与劳动分工,而是基于多组织问广泛联系、松散集合、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共存、强调要素、轻视秩序的基本生产组织方式下聚集起来的企业或组织共
11、同构成旅游业的广万方数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义范围。创新常常伴随着生产过程的演进、在组织交互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同时,也会导致旅游业的范围边界处于扩张与收缩的动态演化中”。借用Malerba理论逻辑定义下的旅游业不仅巧妙回避了众多研究者要“大而全”表述旅游业范围的执念,而且将旅游企业高度抽象成一个知识的异质体,每个旅游企业其生产和创新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对知识的创造、存储和应用,这种从要素表征到知识表征的转换首先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旅游企业其行为具有一般性和共通性,其所拥有的知识差异性又从另一面决定不同旅游企业行为存在的特殊性。相应的,SSIP框架下的旅游业就像一组建筑积木
12、(building blocks)构成的开放创新系统,这些由各种行动者(actors)构成的积木块会在以旅游目的地相联系的空间网络中因某种特定需求而进行交互组合或变换更新。其中,基于对Hjalager等学者关于旅游业存在大量的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结构性和行为性因素已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提炼,本文提出需求(demand)、知识基础与学习过程(knowledge basesand learning processes)、行动者与网络(actors and networks)这三个基础概念组合可以共同诠释旅游业内涵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展开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二、基于产业特性的信息技术融入创新路径旅游业作为服务业
13、的重要分支,不仅具有服务业的一般特性,与其他服务业相比,旅游业还存在产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提供给旅游者的产品,二是旅游产品的生产方式。(一)旅游业的特殊性:源于产品与生产方式1旅游产品的特殊性旅游业提供给游客的产品虽然多是以服务的形式而存在,但游客对旅游服务存在的“需求泛化”的特征也是众所周知4|,很多元素或服务形式都有可能被打包成旅游产品展现给游客。随着大众已经进入享乐消费(mass consumption of pleasure)时代,城市空间、文化元素、室内景观、遗产地等都又被大量转变为旅游消费场所,社会旅游化(tourismification)成为一种既定趋势1 5I
14、,旅游产品在“需求泛化”的引导下又被进一步的无限放大。按照SSIP的解释思路,不同的旅游产品其实就是不同知识的组合,而旅游业的知识获取又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或称获得式学习16)来完成,他们很少会在内部开展R&D活动(inhouse R&D),自身很少去进行完全新的产品创新,通常都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提炼、整合、强化和改进,所谓已有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现有旅游业内的存在知识,也可能是其他产业的现成知识,如将医疗美容引入旅游业,就属于典型意义上的“拿来主义”x7 3。加上这些旅游产品和服务常构建或重构于日常实践,又不具有稳定性或持久性1 8|,导致在需求泛化和主要学习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旅游业的知识基
15、础就这样始终处于高强度的动态演化中,一方面是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改造或彻底抛弃,如交通设施、酒店服务等;另一方面,一些全新的服务及其提供商又动态性地被纳入到旅游业的范围内,如医疗美容。旅游业的范围边界就这样或扩张或收缩。上述现象决定了旅游业知识基础的特殊性。其他服务业都存在自己的核心产品,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及创新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其核心产品而开展的,如美容美发行业、金融银行业等。但在旅游业,虽然每个服务提供商会围绕其核心产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如酒店业、餐饮服务业,这一类知识也会呈螺旋上升式的积累。但对旅游业整体而言,你要问什么是旅游业的核心产品这个问题几乎是难以回答的,因为对于不同消费者,即
16、便面对相同的旅游产品组合其需求也是有差异点的,如有些游客可能认为产品包中的酒店是其此次出行的重点考虑产品,但其他游客可能会更看重景点。就这样,旅游业就像一个“大瓮子”一样,知识随进随出,有着较其他服务业更为独特的知识基础演化与更新的机制。这种特殊性既成就了旅游业的不断繁荣,同时也使得旅游企业(或组织)、尤其是中介商承担着旅游产业特有的系统性风险,旅游企业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展示所有可能的产品组合才能降低市场需求泛化与波动的风险。但在信息技术介入旅游业之前,由于个体搜索能力存在极限,任何一个万方数据辛安娜等:基于SSIP新框架的信息技术融人旅游业创新路径与策略旅游企业都很难克服知识基础动态性这种系统
17、风险的,这也是传统旅游企业很难做大做强、旅游小企业在数量上是主体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信息技术凭借其对信息和知识的超强处理能力及平台作用,超越企业规模和搜索能力限制,能够在极短时问里“聚集”全世界潜在的旅游资源,则很好地帮助旅游业解决了这个难题1。今天我们看到的依托于信息技术(云计划、物联网等),囊括交通、住宿、娱乐、景区、支付、社区等多种旅游服务模块的在线综合化服务提供商如Travelport、Expedia、携程、阿里旅游等的出现,就是信息技术顺应旅游业在知识基础方面的这个独特性而进行创新的产物。因此本文认为,信息技术在此方面释放的创新效应是在其他服务业甚至是制造业都无法比拟的。2生产组织的网
18、络化如前所述,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通常分别由不同企业(或组织)提供、以多家联合的整体形象诉诸游客。而旅游产品很多又是基于像自然资源、文化景点、城镇风景、交通系统等类似“公共商品”性质的组合,例如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城市里兴建了方便游客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9|,这部分旅游服务的提供商就是政府,所以在旅游产品的生产上,参与生产的主体构成是异常的复杂,更别提目的地居民、社区等的参与,行动者(actors)是对参与者身份最恰当的诠释心0I。随之而来的是要考虑这些行动者问的生产关系。我们知道,在需求和知识基础动态性的共同作用下,在消费者面前呈现的旅游产品包就像串起来的积木块,但代表不同服务特质的积木块之间却
19、并没有所谓的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在具体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它们又会被迅速分解,以各个本来的面貌在自己的价值链小循环内直接面向游客、向其提供特定的服务内容而完成价值创造。加上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组合形成的生产大循环也不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松散集合、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共存、强调要素而轻视秩序的基本生产方式成为旅游业的适应性产物。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业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特定地理空间即旅游目的地,这样在旅游业,生产关系的网络形态就体现在非本地化的价值链业务网络(生产小循环,如连锁酒店间、上下游供应关系)和旅游目的地高度本地化的松散网络(生产大循环,酒店,景点等)的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ssip 框架 信息技术 融入 旅游业 创新 路径 策略 安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