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课件.ppt
《经络腧穴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课件.ppt(2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针灸教研室针灸教研室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的定义 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四大优点: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绪言绪言一,针灸学的发展史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刺法的发展。 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一)针灸
2、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二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包括素问和灵枢。灵枢灵枢又称又称针经针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黄帝八十一难提出八八会穴会穴,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理论和应用进行解释。(三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晋。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汇而为一,撰成针灸甲乙经,共收录腧穴349个,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再一
3、次总结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宋,王惟一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确立经穴354个。 元,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四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为针灸教材所取用。(五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16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43种病应
4、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举行了针刺疗法听证会。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理论部分:理论部分: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熟记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及主治概要。腧穴:掌握腧穴的概念、主治特点及规律,熟记常用 穴的定位、主治,尤其是特定穴。技术部分:技术部分:主要为刺法灸法,加强指力,勤于练习。应用部分:应用部分:加强针灸学理论、技术与内外妇儿各科综 合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针灸学?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什么?5:八会穴是由哪部书首先提出的?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
5、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7: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 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 著是什么?8: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复习题1:什么是针灸学?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什么?5:八会穴是由哪部书首先提出的?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7: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 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 著是什么?8: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复习题上篇上篇 针灸理论针灸理论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为十四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3、理解并掌握经络学说的
6、临床应用第一章 经络总论概述概述1、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径) 络脉(网)主干分支纵行横行深藏而不见浅浮而常见数量有定数不可数数量分布走向3,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第一节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2,经气的定义,经气的定义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一、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 定义定义:即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故又称之
7、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先手足再阴阳后脏腑循行于肢体内侧面-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面-阳经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太阴-阳明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厥阴-少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少阴-太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二)分布规律:(二)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六阴经-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四肢
8、的外侧和头面、躯干注: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1、在四肢的分布、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前-厥阴中-太阴后-少阴2、在头面的分布、在头面的分布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三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四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特
9、定配属关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节规率(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节规率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手走头从足走腹胸 交接:交接:阴经与阳经-四肢部;阳经与阳经-头面部阴经与阴经-胸中交接走向:走向:(六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肺大胃脾心小肠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膀肾包焦胆肝详二、奇经八脉二、奇经八脉1、定义、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 冲脉
10、、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2、特点、特点:1)不直接隶属于十二经脉; 2)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3、经脉循行:经脉循行:督、任、冲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 称为“一源三歧一源三歧”。带脉横向循行,余脉均纵向循行。4、作用、作用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5,十四经:,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 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三、十五络脉三、十五络脉1、定义、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 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2、命名、命
11、名: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4、作用、作用: 1)十二经的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 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 2)任、督、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从而输布气血濡养全身组织。3、分布:十二经脉、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四、十二经别四、十二经别1、定义:、定义: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离、特点:离-肘膝关节、入入-躯干、出出-体表、合合-头项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
12、脉-“六合”3、作用:、作用: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2)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3)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五、十二经筋五、十二经筋1、定义:、定义: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2、作用:、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六、十二皮部六、十二皮部1 、定义:、定义: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作用:、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一、标本一、标本标本标本-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
13、应关系。 “ 标”树梢-与人体头面胸背相应; “本”根本-与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如足阳明之本在厉兑,穴为厉兑,标在颊下,夹颃颡,穴为人迎。二、根结二、根结根结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开始-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 胸、腹部。 标幽赋“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 腹三部为“结”。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为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端疾病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14、为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端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气街三、气街气街: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气有横贯现象)灵枢 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胫之气街,止于少腹”特点: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四、四海四、四海四海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经气的组成-神气、宗气、营气、卫气、原气经气的来源髓海气海水谷之海血海脑胸胃冲脉四海理论进一步说明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其病变多分为有余与不足。第三节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一
15、、经络的作用经络的作用(一)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二(二.)指导辨证归经)指导辨证归经1:从部位辩经络病变2:从经络辩脏腑的病变(一)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1:病邪入侵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2: 病邪直中脏腑,必累及经络循经触摸,推断疾病。(三)(三).指导针灸治疗指导针灸治疗目的目的 - 针刺和艾灸体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治疗疾病。两大关键两大关键-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指导理论指导理论-经络学说。2: 病在经筋关节,取阿是穴或络穴3:针刺法病有深浅
16、, 刺有深浅: 如梅花针-叩刺皮部; 毫针-刺经脉 三棱针-刺络脉1: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名词解释:经络,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一源三岐,四海2:简述使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率。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率是什么?5:奇经八脉的作用是什么?复习题要求要求: 1. 掌握腧穴的分类 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 3.掌握特定穴的意义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了解腧穴的发展和命名第二章第二章 腧腧 穴穴 总总 论论一、腧穴的定义一、腧穴的定义俗称“穴位”,在古代文献中又称“砭灸处”、“气穴”、“节”、“
17、会”“孔穴”。 腧、俞、输-通用,但应用时各有所指:腧-腧穴的总称俞-背俞穴(分布在膀胱经上)输-五输穴(特定穴)腧-有转输或输注的含义穴-孔隙或聚集的意思转输有三方面的含义: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一定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2)腧穴是体内疾病输注在体外的一定部位。3)腧穴把针灸感应输注到病所。定义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在 体表的反应点,同时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穴作用于人体的特点:传导点、反应点、刺激点。腧穴作用于人体的特点:传导点、反应点、刺
18、激点。第一节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发展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无定位无定名阶段:新石器时代战国初期 (“以痛为腧”)2、定位定名阶段:战国宋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元代至今 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经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延续至今。二二、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三类:三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十四经穴、奇穴、阿是
19、穴)1、十四经穴:、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经穴”,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特点:主治本经病证。 2、奇穴、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特点: 定位定名未列入十四经是十四经的补充,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3、阿是穴:、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是腧穴的最早阶段取穴法-寻找最敏感点三、腧穴的命名三、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 千金翼方指出: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历代医家以腧穴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
20、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腧穴命名.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大椎,腕骨,乳根大椎,腕骨,乳根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睛明、光明、水分、牵正睛明、光明、水分、牵正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日月,上星,日月,上星, 水沟,太溪水沟,太溪4参照动植物命名: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5借助建筑物命名: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地仓、梁门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地仓、梁门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第二节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律(一)、近治作用(一)、近治作用:指腧穴均具有治 疗局部或 邻近组织、器
21、官病证的作用。是所有腧穴主治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二)、远治作用(二)、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远治作用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够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主要是: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尤特定穴。(三)、特殊作用(三)、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1)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即针灸某些腧穴,在机体状态不同的情 况下,可起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一、腧穴的主治特
22、点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部经穴)两大规律。(一一)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1:同一经脉的腧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有分经主治规律。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2: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任脉和督脉经穴既具有各自的分经主治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二二)分部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冶,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
23、相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第三节第三节 特定穴特定穴 特定穴是临床最常用的经穴,对针灸选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一、特定穴的意义 定义:定义: 十四经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一一)五输穴五输穴1 、定义:、定义: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如自然界之水流,有由小到大、由
24、浅人深的特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分布:由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分布:由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涌泉穴在足底),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一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前,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二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后,四肢末端往上数第三穴(胆经外)。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前臂,胫部。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3、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五输穴 井 荥 输 经 合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相生 相克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4.应用应用(1)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
25、合治内府”(2)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3)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4)用于子母补泻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同我者为本穴。(二)原穴、络穴(二)原穴、络穴1、原穴、原穴-本源、原气之意(1)定义:)定义: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十二经有十二原,阴经以输为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 (2)分布:)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3)应用:)应用:帮助诊察疾病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络 腧穴学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