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ppt(第6章)[58页]课件.pptx
《行为经济学ppt(第6章)[58页]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经济学ppt(第6章)[58页]课件.pptx(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6章章 跨期选择跨期选择行为经济学:选择、互动与宏观行为行为经济学:选择、互动与宏观行为配套课件配套课件引言引言 在本章,我们将研究跨期选择问题。所谓跨期选择是指,人们在不同时点上对成本与收益的取舍行为。 标准经济学下的跨期选择理论即所谓的贴现效用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的跨期总效用是各期效用的贴现之和,其中涉及两条基本假定:其一,贴现率由一个固定不变的时间偏好率决定;其二,每一期的效用函数是恒常的。这两条假定共同保证了个体偏好在动态下是一致的。 然而,大量经验事实表明,个体在动态下经常会出现偏好的不一致情形,即在不同的时点上,偏好序可能发生反转。因此,许多行为经济学家试图修正上述两条基本假
2、定。其中:对第一条基本假定的修正形成了双曲线贴现模型和准双曲线贴现模型;而对第二条基本假定的修正涉及瞬时效用函数的各种拓展形式。目录目录 6. 1 标准经济学模型 6. 2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双曲线贴现模型 6. 3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I:准双曲线贴现模型 6. 4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II:瞬时效用函数的拓展 6. 5 案例分析 进一步阅读6.1 标准经济学模型标准经济学模型6.1.1 贴现贴现效用模型效用模型 什么是跨期选择什么是跨期选择 定义:人们在不同时点上配置稀缺资源的取舍行为。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选择都涉及到跨期情形: 政府斥资修建一条公路或是一所学校; 厂商建造一座新工厂或
3、是研发一种新产品; 贷款购买一套住房; 对每个月的日常支出进行规划; 上大学,修满四年学分,得到学位证。 相关理论: 对跨期选择问题的研究可追溯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又被欧文费雪规范化,但当前新古典经济学流行运用的却是萨缪尔森(1937)提出的贴现效用模型。 贴现效用模型的基本形式贴现效用模型的基本形式 在多时期情形下,个体面临的决策问题是如何对消费束(c0, c1,cT)进行选择。在偏好满足完备性、传递性与连续性的前提下,处于时期0的个体面临的跨期效用函数可表达为: 其中u(ct)表示每一期的效用函数,被称作瞬时效用函数(Instantaneous Utility Fu
4、nction),且满足u0,u”0为时间偏好率(Time Preference Rate),它表示对未来效用的贴现率,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的偏好程度。000(,)( )TtTttUccu c11r 边际效用递减与时间偏好率为正边际效用递减与时间偏好率为正 一方面,贴现效用模型假设瞬时效用函数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这意味着人们不会在某一时点上把一生资源都消费掉,因为u(x+y)u(x)+u(y),其含义是:把资源集中在某一时期消费掉所带来的效用,要小于把这些资源分摊到各期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因此,边际效用递减律促使人们愿意将一定资源推迟到未来消费。 另一方面,贴现效用模型假设时间偏好率为正,因此每一期
5、的贴现因子1,这意味着未来的1单位效用不如当前的1单位效用,这反映了人类的一条基本心理:人们总是对未来事件的关心程度较低,只要不是发生在眼前,就不会被赋予过高的关注 。因此,正的时间偏好率促使人们倾向于在眼前就消费掉资源。 总之,边际效用递减与时间偏好率为正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影响着人们的跨期行为。 跨期总跨期总效用的计算效用的计算 设想如下一种对未来三年的消费计划:(20, 20, 20),其中,每个数字代表每年花费了几千元。我们还可做一个简化假定,即这些连续的等量花费能够带来等量的效用。 我们进一步假设,上述消费计划的效用为(20, 20, 20)。此外,我们还假设这是一个离散的时间模型。
6、如果消费者的年度时间偏好率为10%,那么我们就可用如下方式计算各期消费的当前效用: 这种计算方式体现了贴现效用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与计算净现值的复利公式十分相似。 23202020(20,20,20)49.741 0.1(1 0.1)(1 0.1)tU 贴现效用的基数性质贴现效用的基数性质 假设某消费者共有30000元,安排在未来3年中使用。假设有如下两种消费计划: A:(10000, 10000, 10000) B:(8100, 11900, 10000) 假设消费者的瞬时效用函数为u(c)=c1/2,且时间偏好率r=10%,于是可得: A计划的当前效用: B计划的当前效用: 因此消费者更
7、偏好按B计划进行消费。一般而言,消费者最终选择的跨期消费计划是能使贴现效用之和最大的计划。23100100100248.681 0.1(1 0.1)(1 0.1)2390109.09100254.621 0.1(1 0.1)(1 0.1)6.1.2 指数贴现指数贴现 几个基本概念的回顾几个基本概念的回顾 时间偏好率r 它是指人们对未来效用的贴现率,为常数。 每期贴现因子=1/(1+r) 也为一常数,它描述的是1单位效用从时期t+1 贴现到时期t的值。 贴现函数D(t)=t 它描述的是1单位效用从时期t 贴现到当前的值,因此它表达的是某一时间范围内的总贴现效应。可见,此处的贴现函数实际上是一个指
8、数函数。由于r2rT。 Strotz(1955) 是首位对时间偏好率的固定性进行质疑的学者。他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发现,人们似乎对推迟眼前的事情更缺乏耐心,而对于推迟未来的事情却不甚关心。因此,人们可能对眼前的跨期选择要比对未来的跨期选择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率。 Strotz认为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特性,并用一条简易的曲线将这种特性表达了出来。 Thaler(1981)的进一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让受试者(俄勒冈大学的学生)回答:如果让他推迟拿到一笔应得的钱,那么他需要获得多少钱以作为补偿? 以15美元为例,等待时间分别设为3个月、1年(12个月)和3年(36个月),则受试者平均要求的补偿金额分
9、别为30美元、60美元和100美元。 于是,通过复利计算可知: 等待3个月的月度时间偏好率平均为26%; 等待1年的月度时间偏好率平均为12.3%,这意味着从第4个月至第12个月的月度时间偏好率肯定低于26%; 等待3年的月度时间偏好率平均为5.4%,这意味着从第13个月至第36个月的月度时间偏好率肯定低于12.3%。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受试者的时间偏好率具有明显的随时间延长而递减的特征。 双曲线贴现函数双曲线贴现函数 在指数贴现函数中,由于时间偏好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1单位效用从时期0推迟到时期1所降低的比例等于从时期t 推迟到时期t+1所降低的比例,这意味着指数贴现函数是以不变的速度随时间
10、递减的。 然而,经验研究显示,时间偏好率具有逐期递减的特性,这意味着1单位效用从时刻0推迟到时刻1所降低的比例要大于从时刻t 推迟到时刻t+1所降低的比例,因此更现实的贴现函数应具有的特征是,它随时间的推移是以不断放缓的速度递减的。 举例而言,对于一名处于时期0的人来说,如果从时期1到时期3的时间偏好率分别为:r1=0.1, r2=0.05, r3=0.02 则1单位效用从时期0推迟到时期1将变为1/1.1=0.91,于是其下降的比例为9%; 由于1单位效用在时期1的值为0.91,因此将其推迟到时期2则为0.91/1.05=0.87,于是其下降的比例为(0.91-0.87)/0.91=4.3%
11、; 以此类推,由于1单位效用在时期2的值为0.87,因此将其推迟到时期3则为0.87/1.02=0.85,于是其下降的比例为(0.87-0.85)/0.87=2.3%。 为此,许多行为经济学家试图提出具备这种特征的贴现函数,共有如下几种: Ainslie(1975)提出的贴现函数: Herrnstein(1961)和Mazur(1987)提出的贴现函数: Prelec and Loewenstein(1991)提出的贴现函数: 其中和 均大于0。 可以发现,这些贴现函数都隶属于双曲线族,因此被称为双曲线贴现函数。 ( )1D tt1( )(1)D tt( )(1)D tt 双曲线贴现的双曲线贴
12、现的性质性质 双曲线贴现函数蕴含着时间偏好率逐期递减的特性,对此我们仍可根据前述的贴现函数D(t)=1/(1+0.1t)来考察: 当t=0时,贴现函数的值为1,与指数贴现函数相同; 当t=1时,贴现函数的值为0.91,意味着D(1)=1/1+r1=0.91 于是时期1的时间偏好率r1=0.1; 当t=2时,贴现函数的值为0.83,意味着D(2)=(1/1+r2)(1/1+r1)=0.83 由于r1=0.1,因此时期2的时间偏好率r2=0.096; 当t=3时,贴现函数的值为0.77,意味着D(3)=(1/1+r3)(1/1+r2)(1/1+r1)=0.77 由于r1=0.1,r2=0.096,
13、因此时期3的时间偏好率r3=0.078。 重复上述过程,可发现时间偏好率随时间延后是不断递减的。 双曲线贴现函数具备随时间不断放慢递减速度的特性,对此,我们可借助Herrnstein(1961)和Mazur(1987)提出的贴现函数来进行考察。 设=0.1,则Herrnstein和Mazur的贴现函数可表达为: D(t)=1/(1+0.1t) 于是,对于一名处于时期0的人来说,当前的1单位效用推迟到时期1将变为1/1.1=0.91,下降的比例为9%; 由于1单位效用在时期1的值为0.91,将其推迟到时期2则变为1/1.2=0.83,下降的比例变为(0.91-0.83)/0.91=8.8%; 由
14、于1单位效用在时期2的值为0.83,将其推迟到时期3则变为1/1.3=0.77,下降的比例又变为(0.83-0.77)/0.83=7.2%。 重复上述过程,可发现1单位效用被逐期推迟时,它下降的比例越来越小,这意味着此处的双曲线贴现函数是以不断放缓的速度随时间递减的。 双曲线贴现函数与指数贴现函数的比较双曲线贴现函数与指数贴现函数的比较(1)指数贴现函数:D(t)=(1/1+0.1)t双曲线贴现函数:D(t)=1/(1+0.1t) 双曲线贴现函数与指数贴现函数的比较双曲线贴现函数与指数贴现函数的比较(2)指数贴现函数:D(t)=(1/1+0.1)t双曲线贴现函数:D(t)=1/(1+0.2t)
15、 自觉自觉意识意识 双曲线贴现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个体在某一时点上会屈从于某种诱惑,从而使得偏好发生反转。因此一个自然的推论是,个体在当前的实际选择依赖于他具有怎样的自觉意识,即他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识到自己的偏好是动态不一致的。这里存在两种极端情形: 完全“天真型”:他们相信未来的偏好与当前的偏好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人们从以往经验中根本未学到任何有关偏好变化的知识。天真型的人以为,他们的时间偏好率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贴现函数却是双曲线形式的。以上述的准双曲线贴现模型为例,如果我们用b表示天真型的人对他的值所持有的信念,那么有b=1。 完全“老练型”: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偏好是动态不一致的,
16、并且能准确预测出他们的偏好会怎样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此时有b=1。 一个合理的推断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处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形之间,亦即b1。 当人们存在一定的自觉意识时,他们会采取某种“预先防范” (Pre-Commitment)的方式督促自己在未来仍按当前的偏好行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偏好的动态一致性。 举例:奥德赛在通过海妖塞壬的领地前,事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以抵制塞壬美妙歌声的诱惑。荷马史诗 又例:如果我在白天时打算晚餐喝橙汁而不是啤酒,但我预料到吃晚餐时会转变口味,那么我为了能在晚餐时执行现在的偏好(喝橙汁),现在就应当买好橙汁,以此迫使自己晚餐时不得不喝橙汁。 又例:如果一
17、个人意识到当他饥肠辘辘地去饭店时,食物的香味会诱使他点下过量的饭菜,那么他也许在去饭店前两小时(此时既不是很饿也闻不到香味)就通过电话预订下恰好合适的菜量。 又例:购买终身保险、设置非流动性的储蓄账户、外出购物时把信用卡留在家里、付费报考研班,等等。 仅当人们有一定的自觉意识时,这种“预先防范”才可能存在。对于天真型的人来说,他们由于没有自觉意识,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预先防范”。由于大部分人处于天真型和老练型之间的某个状态,因此人们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采取“预先防范”的方式来解决偏好的动态不一致问题。 预先防范的一个典型形式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它是指个体会将其财富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别,比
18、如按来源或按支出方向等,并且各类别之间不可完全替代,比如用于子女教育的账户不会轻易用于购买汽车,等等。谢弗林和泰勒(Shefrin and Thaler, 1988)提出,个体倾向于按照财富的“诱惑度”来形成心理账户系统,主要分为三类: 当前收入账户:诱惑度最强,主要包括当期收入、手头现金、活期储蓄等。 当前财产账户:诱惑度次之,主要包括定期储蓄、股票、债券、基金、房产等。 未来收入账户:诱惑度最弱,主要包括未来各期的预期收入(人力资本),以及养老金等。6.2.3 双曲线贴现的心理学双曲线贴现的心理学基础基础 菲尔(Fehr, 2002)认为,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与动物所面临的风险是不断变化
19、的,这导致它们更看重当前事件的结果,而不太看重未来事件,因此它们对不同时点上的事件会采取不同的贴现率。 达斯古帕塔和马斯金(Dasgupta and Maskin, 2005)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进化论观点,即获取收益的时间不确定性导致了双曲线贴现行为。 罗布森和萨缪尔森(Robson and Samuelson, 2009)则认为,贴现率的可变性以及对当前结果的偏好可能是由整体不确整体不确定性定性所致。所谓整体不确定性是指群体内所有成员都会面临的不确定性,比如爆发地震或洪水等。而与之相对的是异质不确定性,这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各自面临的不确定性,比如遭到攻击或抢劫等。罗布森和萨缪尔森认为,漫长的
20、进化过程使人类相信,异质不确定性是可控的,而整体不确定性是不可控的,因此我们更惧怕后者,于是也就更在意当前事件的结果。6.3 行为经济学的修正行为经济学的修正II:准双曲线贴现模型:准双曲线贴现模型6.3.1 准双曲线贴现准双曲线贴现 基本形式基本形式 由于双曲线贴现函数与指数贴现函数在形式上差异较大,不便于计算,因此Phelps and Pollak(1968)又提出了所谓的准双曲线贴现函数: 其中1)。 当=1时,准双曲线函数就退化成指数贴现函数,这意味着指数贴现函数是准双曲线贴现函数的特殊形式。 10( )0ttD tt 准双曲线贴现函数的优点准双曲线贴现函数的优点 它在形式上较为简单直
21、观,亦即假定当前时期和下一期之间的时间偏好率较高,但随后各期的时间偏好率却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且不变,因此它保留了双曲线贴现函数的定性特征,可作为双曲线贴现函数的良好近似和替代。 通过计算可知,时期0与时期1之间的时间偏好率为r/+(1-)/,而在未来任意两期之间的时间偏好率却均为r,于是可发现有rr/+(1-)/。 从目前来看,准双曲线贴现模型在相关研究中获得了广泛使用。根据它的形式,处于时期0的个体面临的跨期效用函数将可表达为: 这是一个较易于处理的效用函数形式。001(,)()( )TtTttUccu cu c准双曲型 指数贴现函数、双曲线贴现函数与准双曲线贴现函数指数贴现函数、双曲线贴现
22、函数与准双曲线贴现函数 其中,绿色曲线为准双曲线贴现函数,粉色为双曲线贴现函数,蓝色为指数贴现函数。可以看出,准双曲线贴现函数与双曲线贴现函数更为接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后者的定性特征,因此可作为后者的良好近似。 双双自我自我模型模型 双曲线贴现模型仅是对个体贴现行为的一种近似描述,它并未说明这种贴现特征背后的心理学原因是什么。 因此,许多行为经济学家试图对双曲线贴现的形成机制提出解释,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双自我模型”。 双自我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人脑可视为一种“二元心理系统”,任何选择行为都是这种二元系统相互作用后的综合结果。这种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并且在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8页 行为 经济学 ppt 58 课件
限制150内